近日背靠馬云、馬化騰的醫療器械巨頭魚躍,因負面輿論持續霸榜。
(資料圖片)
不僅將其90元的血氧儀價格飆升至399元,還將已經發貨的制氧機半路召回且不通知收貨人,至今大部分產品處在缺貨狀態,“不良”廣告滿天飛。
受到輿論影響,魚躍醫療在2022最后兩個交易日已連續收跌,截至2022年12月30日,該股股價收報31.86元,距近期高點42.18元跌超24%。
對此,魚躍的回應顯得蒼白無力:漲價是因成本上漲取消了所有的折扣和優惠,召回儀器是因為臨時工發貨失誤造成,目前會盡力保障合理的進行產能配置、安排生產計劃。
有專業人士對魚躍的財報開展了一系列分析猛攻,還在深交所互動易平臺上向魚躍提問新增利潤相關問題,魚躍更是連續回答數十條,頗顯窘態:
據悉,這家市值317億的醫療器械龍頭自成立以來為股東賺了近40億,是股東投入資金的1.44倍,其未來三年投資回報率達到23%~54%,更是國內家用醫療器械第一股,可正是這樣一家前途一片光明的企業,偏偏走上一條不歸路........
隨著“白肺”、“沉默性缺氧”等搜索指數的直線上升,血氧儀、制氧機的搜索頻次開始增加,美團買藥數據顯示,12月血氧儀的搜索量較上月上漲了670倍,家用制氧機的搜索量也上漲了33倍。
為了緩解人們的“氧氣焦慮”,各購物平臺聯合了醫療器械龍頭保障設備的穩定供給,但面對突然上漲的用戶需求,很多網友反饋無論是線上或是線下,血氧儀、制氧機的缺貨情況始終得不到解決。
魚躍作為醫療器械第一股成為很多家庭的首選,但不少網友發現雙十一期間,魚躍YX306血氧儀的到手價僅為89元,但目前的價格已經達到了339元,翻了近四倍。
這一波操作讓消費者認為魚躍過分的“急功近利”,上趕著追逐新一波紅利。
漲價風波未了,又有網友表示,在魚躍官方旗艦店網購的制氧機發貨后被私自召回,魚躍則甩鍋給臨時工,并聲稱會將“新的正確的型號機器為這100名消費者發出”,魚躍的品牌信譽顯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創。
據黑貓投訴平臺顯示,自12月以來魚躍醫療的投訴量遠超其他月份,投訴理由包括“漲價”、“虛假發貨、拒不發貨”、“臨期加價”、“不發貨且拒絕退款”等。
值得注意的是,魚躍集團對魚躍醫療的定價似乎并不知情,被質疑部分店鋪均為魚躍醫療的直屬子公司開設,如“魚躍官方旗艦店”,其上傳的營業執照顯示背后所屬公司為成立于2021年12月的江蘇魚躍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這已經不是魚躍第一次陷入交易糾紛。
據啟信寶數據顯示,2021年5月和2022年07月,魚躍醫療分別因未經審查發布廣告被罰10萬、8.5萬,2022年6月,該公司旗下南京魚躍健康管理有限責任公司因違反廣告內容管理規定行為被罰6萬。
次次的廣告處罰并未讓魚躍有所收斂,反倒展現了不撞南墻頭不回的態度。
近日魚躍在上海虹橋的高鐵站里擺出了大屏宣傳“制氧機”,并為其配上了“2021全年銷量突破100萬臺”的口號,而宣傳醫療器械可不是一件好事兒,這與前陣子某醫院拉橫幅慶祝病患超10萬如出一轍。
另同樣slogan的廣告牌還出現在了北京的多個寫字樓內,且附上了京東的店鋪信息,希望將消費者引流至京東消費。
除了營銷方向失誤,魚躍還存在著過度依賴營銷、研發處于低位的問題:
財報顯示,2020年-2022年中,魚躍醫療銷售費用分別同比增長19.68%、25.32%以及11.96%,銷售費用率一直在10%以上,醫療研發費用分別為4.02億元、4.26億元以及2.58億元,研發費用率分別為5.78%、6.18%以及7.26%,遠低于同期的銷售費用。
盤點魚躍的業務線會發現,其橫跨了呼吸治療、糖尿病護理、家用類電子檢測等產品,這是低研發投入難以做到的成績,而魚躍之所以能逆勢而行成為龍頭,歸功于其大手筆的收購策略。
而這便是魚躍最近頻頻陷入風波的根本原因:大手筆收購固然可以可以幫助魚躍短平快的拓寬業務,但卻難以控制產品的價格及質量。
豐富的產品線是支撐起魚躍的頂梁柱,也是拖垮魚躍的宿主。
魚躍醫療不僅趕上了醫療器械發展的黃金期,更受益于抗疫器材額溫槍、呼吸機、消毒感控等產品。
財報顯示,2020年,魚躍醫療營收67.34億元,同比增長45.26%,營業利潤20.68億元, 同比增長143.27%,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7.91億元,同比增長138.04%。
但自從2021年外部市場環境帶來的作用受限后,魚躍步入了下行通道:
2021年,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4.82億元,同比下跌15.73%,2022年上半年,魚躍醫療營收35.53億元,同比下跌1.11%;凈利潤同比下跌18.16%;扣非凈利潤同比下跌27.31%。
伴隨魚躍一同走下坡路的,還有經銷商對魚躍醫療的產品預打款:去年魚躍醫療的合同負債還在3億元以上,今年開始該數據持續下降,呼吸機等產品的需求度沒有過去那么大。
隨著常態化管控的放開,重癥病例減少以及市場供需逐漸平衡,老業務持續承壓,海外業務逐漸萎縮等漏洞頻出,魚躍不得不開始押注新業務,找到第二增長曲線。
在其2021年的財報中顯示,魚躍正在開發抗原測試劑,并收購了凱利特,瞄準動態血糖檢測技術(CMG),目標是實現“海外市場上市銷售,拓寬海外檢測產品渠道”。
而早在2022年的11月,魚躍便曾對外發布公告稱將發行全球存托憑證,并申請在瑞士證券交易所上市,正式沖擊海外市場。
魚躍選擇的這兩個產品線確實有著廣闊的生長空間,CGM在中國的滲透率持續底下,但在歐邁已大規模普及,抗原試劑更是“一根難求”,資本市場更是對魚躍充滿期待。
但抗原檢測產品遲遲未獲得醫療器械CE認證,CGM更是處在不斷優化推廣方案的過程中,最后風聲漸弱直至消失,隨著新產品的難產,魚躍醫療的行情再度下挫。
魚躍寫不出新故事,資本開始飛速“逃離”,魚躍股價持續低迷,身為魚躍醫療董事長、總經理吳群也并沒有以身作則的加持自家股票。
魚躍陰差陽錯吃到了紅利,卻因急功近利敗光了好感,海闊憑魚躍的神話故事要想延續,魚躍必須加大自主研發,用自身產品說話,而非一度依賴買買買策略,提高自身競爭力,才能令消費者們信服。
魚躍醫療:海闊憑魚躍——市值觀察
被曝割韭菜、發國難財?魚躍醫療的真面目,暴露了! ——功夫財經
魚躍醫療的“買買買”戰略不靈了?——財經無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