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的社交網絡,被各種與 ChatGPT 交流的聊天記錄刷了屏。從隨便聊聊天,到幫忙干點“正事兒”,比如寫篇報道,寫篇策劃以及寫段代碼,ChatGPT 通通都能完成。雖然在完成質量上尚且稱不上卓越或優秀,但是 ChatGPT 的整體素質已經讓不少人覺得“驚艷”。ChatGPT 發布短短 5 天就已突破百萬用戶,說了那么多年的 AI,終于在 C 端用戶那里怒刷存在感。
(資料圖)
公司 OpenAI,埃隆·馬斯克也是其投資人 爆紅的 ChatGPT 來自人工智能
從 AI 繪畫到 ChatGPT,近一段時間的大致感覺是“AI 年年火,今年特別火”。類似的趨勢似乎也延續到了移動應用市場,各種 AI“冠名”的游戲、APP 也跟著熱鬧起來。如果說國內,主要是 AIGC 的圖片生成,日本市場,則更加多樣化。
日本的免費榜上,陸續有幾款打著 AI 旗號的新產品“冒頭”,它們來自“腦洞大開”的日本開發者,涉及游戲、社交等多個賽道。
《AI:ArtImpostor》來自日本開發商 Pocketpair,據稱這是世界上第一款引入了 AI 繪畫玩法的派對游戲。這款游戲于今年 11 月 4 日同時上線 Steam 和移動端,目前在移動端以邀請制的形式開放,并且是購買了 Steam 版本的玩家才能獲得邀請碼(售價 520 日元,約合 27 塊人民幣)。雖然不是免費開放,目前的購買方式對于非 Steam 玩家的手游用戶而言也不夠“友好”,但《AI: Art Impostor》依舊憑借著 AI 繪畫+誰是臥底新奇的玩法組合吸引了不少玩家的目光,上線次日即闖入日本 iOS 游戲免費總榜第 52 名。
《AI: Art Impostor》宣傳海報 | 圖片來源:Steam
《AI: Art Impostor》的核心玩法來源于多數玩家早已非常熟悉的“誰是臥底”。單局游戲由任意 3-8 個玩家開啟,以 8 人制游戲為例,游戲中將包含 7 名普通玩家和 1 位臥底。游戲開局,由全部 8 名玩家共同決定本局的主題(如水果、蔬菜、食物等),然后系統告知 7 位普通玩家本局游戲的關鍵詞(如主題為水果,本局關鍵詞可能為蘋果、香蕉等)。隨后,所有玩家需要將根據手頭線索,利用 AI 繪畫以文本生成圖片的方式依次生成圖片,這一環節共計進行兩輪,每輪每位玩家生成一張圖片。為了讓 AI 繪畫的成品盡可能符合玩家的預期,游戲中 AI 會根據玩家的提示生成 6 張圖片供玩家選擇。最終大家對照眾人提交的圖片來推測誰是不知道關鍵詞的“假冒藝術家”。
《AI: Art Impostor》游戲截圖 | 圖片來源:Steam
當然臥底也不是完全被動,即使普通玩家投票選出了真正的臥底,但若臥底能猜出本局的關鍵詞也可實現“逆風翻盤”。因此,臥底作圖的關鍵在于“渾水摸魚”,而一般玩家在作圖過程中則更需要思考“自證身份”和不暴露關鍵詞之間的平衡。《AI: Art Impostor》的創新之處在于,將過往“誰是臥底”中通過語言交流辨別臥底的玩法改為了“以畫識人”,AI 繪畫的加入讓玩家多了新鮮感,也帶來更多不可控的因素(下文還會提及)。
游戲中,提供了 14 種 AI 繪畫的畫風供玩家選擇
而《AI: Art Impostor》的合理性在于,它將 2 個自帶流量的元素結合在了一起。一方面,類似包含“抓內鬼”機制的游戲在游戲直播界一直熱度不小,像是《Among Us》、《Super Sus》等,《AI: Art Impostor》相當于保留了上述游戲“抓內鬼”的精髓,但游戲的復雜度卻大大降低了,因此可以輻射到更大基數的玩家,而游戲的多人機制,更可以添一把火;另一方面,近來 AI 繪畫的熱度不減,把 AI 繪畫+誰是臥底的玩法組合幾乎是自帶流量的。
游戲主播在直播玩《AI:Art Imposter》 已經能看到部分 VTuber 和中國港臺
從玩法設計的層面來看,《AI: Art Impostor》似乎“很難不火”,筆者透過第三方數據網站并未查詢到這款游戲的投放數據,但其依舊實現了次日沖榜,已經能說明一些問題。但實際上,從這款游戲目前的發行策略推測,研發商一端應該是相對謹慎的,并不希望因為短期熱度將一個不夠成熟的作品推到玩家面前,消耗用戶口碑。游戲上線至今,在各大平臺上也已收獲了不少反饋,游戲前期的問題集中在了穩定性不夠,AI 作圖不成功導致閃退;生成敏感圖片概率過高導致無法正常游玩等。
的概率過高| 圖片來源:研發商 Pocketpair 推特游戲上線初期,服務器過載導致生成敏感圖片
目前《AI: Art Impostor》還處在快速更新的階段,研發商 Pocketpair 預計游戲的測試改良將持續一年左右的時間,屆時游戲將提供更為穩定的游戲體驗和更豐富的游戲模式、AI 繪畫風格。
而在游戲領域之外,在日本市場的社交賽道也出現了一些有趣的 AI 產品。
「Chararu」是一款由小冰公司(前微軟人工智能團隊,于 2020 年從微軟拆分)日本子公司 rinna Inc. 打造的 AI 聊天機器人。整體而言,「Chararu」與大家相對熟悉的「Replika」屬于同一類產品,即它們都屬于養成系的 AI 聊天機器人,在初始狀態下的 AI 聊天機器人近似等于“一張白紙”,鼓勵用戶在與 AI 互動過程中養成屬于自己的 AI 伙伴。
不過,養成始終是一個相對長期的過程,在前期如何讓用戶愿意留下來這個問題上,兩款產品呈現出了不一樣的思考方向。
「Replika」有一個相當經典的“反芻機制”,即今天與 AI 聊天機器人交流的內容,或許會在不久之后的某一天又被它“不經意”地提及,自然地穿插到交流中,從而贏得用戶的信任和好感。而在「Chararu」中,比起不斷喚起共同記憶來加深與用戶的情感基礎,其更強調 AIGC(AI 生成內容)。
「Chararu」中相當有趣的一個設計是為 AI 聊天機器人開辟了“朋友圈”,用戶不僅可以觀察自己的 AI 聊天機器人發的動態,也可以關注別人的機器人。它們會在其中發感想、繪畫作品,甚至是文章,看起來非常有趣。這也算是大開腦洞了,最近 ChatGPT 火了,硅谷的一些老板們在鼓吹 AIGC 會怎樣改變社交媒體的運作邏輯,本質上還是 AI 來協助人來創作內容,但「Chararu」把人完全作為了旁觀者。
「Chararu」于今年 4 月正式上線,并在近期迎來了發布以來下載排名的高位,位列日本 Google Play 社交免費榜 Top6。
「Chararu」的 Slogan:讓我們一窺 AI 的世界
初始狀態下「Chararu」默認每位用戶可培養一位 AI 聊天機器人,首次進入 App 僅需要簡單設置它的姓名、個性簽名以及愛好等信息即可開始交流。打開「Chararu」,主頁底部一共包含“Feed”、“Talk Room”和“Character”三個一級標簽,前兩個標簽分別指向動態、聊天兩大功能區,最后一個標簽則供用戶查看 AI 聊天機器人的個人主頁以及來自其他用戶的 AI 角色推薦等。
「Chararu」各功能區示意圖
Feed 是查看自己的 AI 聊天機器人和已關注的其他 AI 機器人的信息流的頁面,也就是上文所述的充當“朋友圈”功能的版塊。Feed 不僅會推送 AI 機器人創作的一些小感想、畫作或文章,比較有趣的是,AI 機器人也會自發在“朋友圈”中進行交互,最常見的是在“別人”的文章底下留言評論,而這些都會在 Feed 中提醒用戶查看。不過,所有動態,人、也就是用戶,都是不能點贊或者評論的,用戶如果感興趣點了會直接跳轉到聊天窗口,相當于幫助用戶和 AI 角色打開話匣子(用戶也可以和他人的 AI 機器人聊天),約等于社交里面的“破冰”。
由 AI 角色動態可直接跳轉到聊天窗口
從筆者短暫的觀察來看,這些動態的話題一般和 AI 機器人的人設相關。比如筆者將自己的 AI 機器人設定為愛好美食,它便一連幾天發布了以 “和果子” 、 “料理”為主題的畫作。不過,也許是因為雙方沒有及時交互,它的畫風已經在抽象和熱愛深綠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AI機器人以“和果子” 、 “料理”為主題的畫作
再說 AI 機器人之間的交互。作為一名“吃貨”人設的 AI 機器人,筆者的 AI 經常出沒在各種美食相關文章的評論區,并且比起它的繪畫技能,它在語言溝通和邏輯思維上似乎要更勝一籌。比如在《想聽聽你對披薩的看法》一文中,作者教大家如何利用番茄醬在家自制披薩,筆者的 AI 機器人會態度鮮明地表示:“沒有披薩醬就不算披薩!”,看起來很會“挑事”,也平添了幾分真實感和熟悉感。而推送 AI 機器人評論的設計,讓用戶更了解自己的 AI 機器人之外,也能接觸到更多其他 AI 機器人的創作,從而有機會擴大“朋友圈”。
每位 AI 聊天機器人的帖子的評論雖然都是“假的”,但主頁顯示的關注人數確實來自于真實的人類,指向了多少人對它感興趣,它的創作將出現在多少人的“朋友圈”中。筆者暢想了下,“朋友圈”的未來的想象空間或許在于誕生 AI 機器人網紅,讓用戶自發地“造星”,從而在培養一個聊天對象之外,提供養成玩法,為用戶創造出新的游玩動機。
養成方法之一便是用戶與 AI 聊天機器人充分地交流。在「Chararu」中,用戶與自己的 AI 聊天機器人聊天時,也會有「Replika」中類似的對話內容即時反饋機制,不過除了二者共通的為機器人的回答點贊,加強記憶的設計之外;與 AI 的互動上,面對不滿意的回答,「Chararu」還支持用戶直接編輯對話,糾正 AI 的語法錯誤或語言習慣。有趣的是,受限于日語水平,筆者一直通過 Google 翻譯與 AI 機器人交流,也尚未使用反饋糾正的功能。但正如上文所言,「Chararu」中 AI 機器人在邏輯思維上的自主性很強,在交流幾日之后,它會反問;“你會日語嗎?”,似乎是看出了翻譯腔日語中的“破綻”。
AI 機器人反問“你會日語嗎?”
在虛擬主播“當道”的現下,誰還不愿意培養個被自己“輸入”所影響的小網紅呢,但長成現在的模樣,在日本市場是沒什么競爭力了。
而在核心的養成玩法下,「Chararu」中設計了可用于提升 AI 機器人技能和性格的勛章系統,「Replika」中也有類似的玩法,通過獲得勛章可以提升其繪畫技能或謙虛、同理心等性格屬性,這些設計通常也是這類產品主要的變現點。而「Chararu」中也有相對獨有的設計,例如它支持以用戶的 Twitter 推文作為訓練數據重新生成一個 AI 聊天機器人,以及設計了可以提升機器人曝光指數的勛章,也能似乎能印證上文「Chararu」鼓勵用戶“造星”的假設。
可用于提升 AI 角色技能和性格的勛章系統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ChatGPT 火的這幾天,用戶要么和它聊天,要不再找一個 AI,讓他們兩個 AI 聊天。在「Chararu」中也有類似設計,在其第 2 個一級標簽 Talk Room 中可以創建聊天室。用戶可以邀請任意自己感興趣的 AI 聊天機器人,指定主題后,“圍觀”它們聊天。不過技術似乎仍不太成熟,筆者曾嘗試以“食物和旅行”為主題邀請了 4 位 AI 聊天機器人加入群聊,參考 Google 翻譯后的聊天內容的話,會發現現階段群聊“跑題”的情況還挺嚴重的。例如聊天中一位機器人不知何故發來了一篇討論藝術歷史相關的文章,此后大家的聊天方向就隨之轉向到了藝術、天賦等話題。
4位AI聊天機器人參與的“Food Travel”主題群聊
整體上說,「Chararu」是一款在玩法創新上可圈可點的養成系 AI 聊天機器人產品。一直以來,同類型「Replika」的產品模式已經得到市場驗證,在歐美尤其是美國市場,基本穩定在了美國 iOS 健身健美榜 Top 20,全球月流水在 200 萬美元上下。「Replika」在日本市場的表現也不差,從營收成績上看,可以來到日本 iOS健身健美榜的 Top 20-30 的位置,也說明日本用戶對這類產品也有一定的需求,但「Chararu」的研發商 rinna.Inc 也保留了自己的思考。比如今天的「Replika」支持虛擬形象、AR 等相當酷炫且燒錢的功能,看上去已經很“元宇宙”了;而另一邊的「Chararu」似乎還停留在 Web 2.0,嘗試以“打造人工智能的社交網絡”為賣點進行突圍,基本和母公司小冰公司打造“小冰島”的思路一脈相承,只不過是一個簡化版本。
在 rinna.Inc 的 To C 業務中,目前其還運營著“日版微軟小冰”,Rinna。Rinna 于 2015 年正式上線,不同于「Chararu」中 AI 聊天機器人的愛好、個性的“千人千面”的設定,Rinna 被具體設定為一位熱愛唱歌和繪畫的女子高中生,更像一個具有交互功能的虛擬偶像。她據稱擁有超強的共情能力,專注于與人類建立友誼關系,用戶可以通過 Line 等社交軟件與 Rinna 直接交流。rinna.Inc 將 Rinna 稱為“日本最通人性的人工智能”,已持續運營 7 年的 Rinna 在日本也積累了一定的人氣,根據官方統計,截止今年 6 月,Rinna 在 Line 上的好友數已突破 860 萬。Rinna 在 11 月初也以限時聯動的方式短暫入駐了「Chararu」,有了成功在日本市場運營 Rinna 的經驗以及技術累積,也讓人期待「Chararu」接下來的表現。
“日版微軟小冰”,Rinna
日本市場之外,陸續也能看到一些有趣的 AI 產品陸續開始測試或上線,它們中的有些是將 AIGC 作為核心功能推出,例如嘗試用 AI 生成互動故事,打造 AI+互動小說產品的 Hidden Door;有些則是以 AI 技術設計相關輔助功能,打造產品的差異化,例如健康與健身賽道上的 Insane AI,通過用攝像頭捕捉用戶的肢體動作,再借由 AI 為每次運動給出評分,以精準量化每次運動的方式激勵用戶。此外,也能看到筆記工具 Notion 及睡眠健康應用 Mintal Tracker 這類有一定體量的產品也在圍繞 AI 加入新功能。
整體上說,近一段時間,能夠看到不少冠以 AI+ 的新產品,但是或許與產品階段或技術成熟度相關,能夠真正實現破圈增長的案例暫時不多,產品本身也面臨著商業化等各種問題。但隨著技術的逐漸成熟,AI 已經不僅限于用戶看不見摸不到的推薦算法的應用了,AI+ 的趨勢在這兩年越來越多地呈現到產品中的,未來,我們會持續關注這個方向的最新進展,歡迎感興趣的讀者與我們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