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醫療健康產業創新不斷涌現,并發展成為最活躍的行業之一,36氪見證和陪伴著這一領域創新企業的成長,并為行業帶來專業的聲音。
為此,36氪推出了“醫療健康行業周報”這一欄目,接下來將定期發布,為讀者提供資本、政策、財務、新產品等多角度的行業資訊。
(資料圖片)
11月13日醫療健康行業周報請查收。本次周報收錄了本周及上周醫療健康領域「36氪創投頻道」報道的融資新聞。
生物科技企業【迦進生物】于近期完成數千萬元的天使輪融資,公司專注于肝外靶向小核酸偶聯藥物(X-oligo conjugate,XOC)的開發,本輪融資由經緯創投與峰瑞資本聯合領投,所獲資金用于管線研發、專利布局、公司運營包括實驗室平臺建設等。目前迦進生物團隊覆蓋4個核心研發功能領域,包括核酸化學、生物偶聯、藥物分析和細胞生物學;除研發外,團隊也囊括了項目管理、BD等方面人才。公司創始人/CEO吳昊本科畢業于清華大學,博士畢業于田納西大學藥學院,先后就職于NGM、諾和諾德、藥明生物、Deerfield、通和毓承,在藥物研發及產業化方面經驗豐富。
「迦進生物」獲數千萬元天使輪融資,首個小核酸抗體偶聯藥物已臨近PCC | 36氪首發
「士澤生物」獲超2億元A1輪融資2022年11月8日,專注iPS衍生細胞藥研發和產業化的士澤生物醫藥(蘇州)有限公司已完成超2億元A1輪融資。本輪融資由啟明創投、禮來亞洲基金、金圓展鴻、中新資本共同領投,元禾控股、北京大學科技成果轉化基金(方正和生)、鈞山資本聯合投資,峰瑞資本、紅杉中國、嘉程資本等繼續追加投資。本輪融資將用于加速推進士澤生物iPS衍生細胞藥治療神經系統疾病管線的臨床前藥研工作、擴充專業團隊及試生產士澤生物臨床級iPS衍生細胞藥產品。
36氪首發 | 「士澤生物」獲超2億元A1輪融資,加速推進iPS衍生細胞藥研發
「艾名醫學」獲數千萬元Pre-A輪融資類器官企業艾名醫學已完成數千萬元人民幣Pre-A輪融資,本輪融資由知名產業投資者領投,萬輪尚德和紫牛基金跟投,老股東元璟資本繼續追加投資,百榕資本擔任財務顧問。本輪融資資金將進一步加快公司高通量和全自動創新產品系列的研發、市場推廣以及團隊建設。艾名醫學成立于2020年,是一家以類器官技術為核心的研發型醫療科技企業,公司依托類器官核心技術,并根據臨床痛點圍繞類器官藥敏測試全流程,對高通量設備和耗材,進行全自動、數字化的產品研發。
36氪首發 | 推動高通量和全自動類器官產品研發,「艾名醫學」獲數千萬元Pre-A輪融資
伴隨著氫醫學各項研究如火如荼地開展,產業界也開啟了相關的技術轉化應用。36氪近期接觸到的納諾巴伯(音譯自“nanobubble”,即納米氣泡)便是其中一家。公司成立于2014年,總部在上海,在日本也設有辦事處,是一家專注于納米氣泡技術的氫分子生物醫學轉化應用的高新技術企業,業務涵蓋制氫、富氫水制備、C端氫健康產品等。此前,公司已獲得兩輪融資……(點擊此處獲悉詳情)
搭建近視防控整體解決方案,蔡司推動青少年眼健康管理數字化2018年,教育部、國家衛生健康委等8部門聯合印發《綜合防控兒童青少年近視實施方案》,要求對學生要定期開展視力監測,要加強學生的視力健康管理,并確立了精細的防控目標。《“十四五”全國眼健康規劃》中則提出鼓勵醫療機構多維度結合,構建篩查-診斷-治療-隨訪連續型診療全生命期服務體系。蔡司是全球光學領域的龍頭企業,一直以來,眼健康管理都是其核心業務領域之一,也是近視防控行業中為數不多的能提供全流程解決方案的公司,譬如旗下IOLMaster500作為行業生物測量金標準,一直以來都是眼健康篩查、精準診斷、屈光發育檔案建設和科學研究的重要產品……(點擊此處獲悉詳情)
海外New Things | 推廣專業聽力護理,「Yes Hearing」獲得1000萬美元A輪融資近日,Yes Hearing宣布完成 1000 萬美元的 A 輪融資。該投資由Blue Heron Capital領投,Primetime Partners,Ensemble Innovation Ventures,Maccabee Ventures和Gaingels參與。新的資金將加速公司擴大與產品商業化,為美國數百萬老年人帶來負擔得起的家庭聽力技術和護理。Yes Hearing 是美國最大的家庭聽力保健提供商,在 50 個州開展業務,擁有由500多名移動聽力學家和聽力保健專家組成的網絡。由首席執行官 Sam Shear 于 2019 年創立,致力于改善全國數百萬美國人的聽力保健服務——使他們能夠在原地養老時保持快樂、健康和安全……(點擊此處獲悉詳情)
近日,聯影醫療發布2022年第三季度報告。今年1-9月聯影醫療實現營業收入58.59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25.55%;實現歸母凈利潤8.99億元,同比增長16.62%;基本每股收益1.22元/股。
據財報數據,對于業績增長的原因,聯影醫療表示,2022年前三季度,公司不斷加強內部管理、持續提升經營效率,國內業務穩步增長,同時海外市場和售后服務收入持續保持高速增長,實現了營業收入和凈利潤的穩定、健康增長。
今年以來,公司持續保證高強度的研發投入,加強科技創新,1-9月研發投入合計10.05億元,同比增長約為27.47%,產品線不斷豐富,持續創新迭代,并在高端醫療創新器械領域進一步實現突破,如更具臨床科研價值的行業內超高場全身磁共振系統(uMR Jupiter 5.0T)、具有行業領先性能和穩定性的專注于神經與科研的標準孔徑3.0T uMR NX 超導磁共振系統、實現業內最高時間分辨率196皮秒的聯影全芯數字化PET-CT(uMIPanorama)等創新型產品持續獲證,推向市場……(點擊此處獲悉詳情)
近日,“陪診師”、“醫療陪診”等話題陸續在抖音、小紅書等社交平臺躥紅,關于這個行業的討論也在漸次興起。其中最值得關注的是,有創業者、投資人以及背后的資本悄然介入了這個領域。
一方面,如果按醫療門診量來測算,這是一個十足的大市場。據中國衛生健康統計年鑒,2020年,中國醫療衛生診療總人次高達87億次,其中醫院(包括綜合醫院、中醫院、中西醫結合醫院)的診療總人次為38億人次。如果再細分到醫院等級,那么三級醫院全年的診療總人次依然高達7.6億人次。在如此高頻次的市場上,老年人群或因為其它原因不能獨立自行就醫的人,似乎不在少數,醫療陪診的市場空間從設想上,極為可觀。
但另一方面,醫療陪診還更多是屬于傳統的服務業,行業散亂,混亂無序。在這樣一個行業里,是否存在商業模式創新的可能?在采訪中,很多投資人也向36氪直言,這個行業是難以被標準化和規模化的,“只適合小作坊式的經營……(點擊此處獲悉詳情)
治療癲癇、抑郁、帕金森,腦機接口顛覆級應用何時“登陸”人體?近日,埃隆·馬斯克收購并正式接管美國社交媒體推特的消息迅速刷屏。在這位創業明星的多個創業項目中,相比于特斯拉、SpaceX等,其創建的腦機接口公司Neuralink進展相對不盡人意,創始團隊7位核心創始人已有6位離職,且遲遲未能獲批開展人體臨床試驗。Neuralink原本擬于10月31日萬圣夜發布的技術發布演示活動,也已推遲至11月30日。
事實上,腦科學領域的研究、成果轉化本就道阻且長,Neuralink依然是多家侵入式腦機接口公司技術對標的方向。作為一項顛覆性技術,近年來腦機接口被寄予厚望,眾多研發人員嘗試用人機交互的方式,干預臨床上長期難解的神經、精神類疾病,如難治性癲癇、抑郁癥、阿爾茲海默癥等。
據蛋殼研究院統計,2021年中國國內腦機接口(brain-computer interface, BCI)領域融資事件達到18起,2022年上半年也有9起融資;融資輪次方面,A輪及以前占比達到81%,這也意味著BCI行業仍處于起步階段……(點擊此處獲悉詳情)
醫療器械CDMO低調崛起,能否接棒醫藥CXO成下一個“賣水人賽道”?過去3年,CXO是生物醫藥領域最景氣的代表。作為一個賣水人的角色,CXO從實驗室研發階段,到生產環節,再到臨床的每個環節都提供了外包服務,無論藥成功與否都可以收費,CXO似乎是個完美的商業模式。
也因此,CXO成為了這兩年醫藥行業里增速能直接媲美新能源的極個別賽道,并受到“醫藥頂流們”的爭相追捧。而如今,在有限的行業容量里,CXO漲到了高處后光芒逐漸暗淡,市場資金涌向它處,典型如受益于醫療新基建的醫療器械,依附于此成長起來的醫療器械CXO賽道也在悄然崛起。
下來36氪試圖回答以下問題:為什么是現在崛起?它有望成為接棒醫藥CXO的下一個“賣水人賽道”嗎?行業還有哪些發展瓶頸?真正有機會的細分行業在哪里?……(點擊此處獲悉詳情)
編輯:頓雨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