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薪,不再是打工人的專利。最近,“鄧紫棋討薪”上了熱搜,什么情況?
根據鄧紫棋經紀公司蜂鳥音樂與燦星文化演出合同糾紛一審文書,事情發生在2016年,燦星文化邀請鄧紫棋錄制綜藝節目《蓋世英雄》。節目錄完了,也播出了,但合同還沒簽,1630萬元的報酬也沒支付。
燦星文化的名字,你可能沒聽過,但它制作的節目你一定很熟悉——《中國好聲音》《這!就是街舞》《蒙面唱將猜猜猜》。爆款節目不斷,但燦星文化的上市之路卻非常坎坷。
【資料圖】
2014年,因為《中國好聲音》大火的燦星文化,就準備跟隨母公司星空傳媒赴港上市,后來因為股權架構問題擱置。2018年,燦星文化遞交A股IPO招股書,2021年2月被否。
屢戰屢敗,屢敗屢戰,2021年8月,燦星文化與香港星空華文傳媒電影完成重組,更名星空華文,11月遞表失效。2022年5月,星空華文再次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請。
8年時間,《中國好聲音》之父星空華文還沒上市,問題到底出在哪?星空華文執著于上市,原因又是什么?
2010年,《荷蘭之聲》(The Voice of Holland)播出在當地大獲成功,吸引了荷蘭18.2%的觀眾。2011年,美國引進《荷蘭之聲》,并改名為《美國好聲音》,風靡一時。
看到這個綜藝的火爆,燦星文化與浙江衛視在2012年,引進《荷蘭之聲》的節目模式,共同推出了音樂選秀節目《中國好聲音》,第一季平均收視率突破4%,捧紅了梁博、吳莫愁、吉克雋逸等選手。
《中國好聲音》爆火后,成了燦星文化的搖錢樹。據媒體統計,2015年至2021年,《中國好聲音》系列累計為其吸金超44億元。
A股IPO的招股書顯示,2017 年、2018 年及 2019 年,《中國新歌聲》、《中國好聲音》節目制作收入6.65億元、5.45億元、4.62億元,占燦星文化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為32.33%、32.96%及 26.67%。
《中國新歌聲》和《中國好聲音》其實是同一檔節目,因為版權原因所以出現兩個名字。
港股的招股書顯示,2019年-2021年,《中國好聲音》產生的收入是4.91億元、3.25億元和2.52億元。不難看出,《中國好聲音》每年貢獻數億元的收入,但收入額逐年減少。
不過,《中國好聲音》依然還是燦星文化或星空華文收入最多的節目。2021年,2021年,來自《中國好聲音2021》的收入達到2.52億元,占綜藝IP運營及授權產生的收入比例是28.6%,但毛利率僅有2.2%。
2019年至2020年,《中國好聲音》的毛利率分別是46.6%和16.8%。無論是收入來看,還是毛利率來看,《中國好聲音》風光不再了,尤其2021年僅有2.2%的毛利率,可以說已經在賺辛苦錢。
《中國好聲音》風光不再原因,外界各有說法,其中一個是觀眾產生審美疲勞。任何節目都有生命周期,《中國好聲音》至今仍能貢獻數億收入,已經實屬不易,但不是茅臺,越老越吃香。
星空華文的主要收入來源是綜藝節目IP運營及授權,2021年占收入近八成。
2019年至2021年,星空華文收入分別為18.07億元、15.60億元、11.27億元,年內溢利分別為3.8億元、-2780萬元、-3.52億元。
對于2021年收入下滑,星空華文表示,綜藝節目IP運營及授權產生的收入下降;以及《中國好聲音》產生的收入下降,主要由于企業客戶廣告預算下降。
在毛利率方面,星空華文2019年-2021年毛利率分別為39.0%、37.7%、24.3%,呈現逐年下滑的態勢。
近幾年的業績水平和盈利能力來看,星空華文的生意越來越難做,《中國好聲音》風光不再,盈利能力差,其他節目還不能替代《中國好聲音》的地位。
A股IPO的招股書中,燦星文化就提示《中國好聲音》單一系列節目占比較高的風險,稱如果未來市場環境等出現變化,而公司又沒有制作出可以替代其收入水平的新節目,可能導致公司的經營業績下降。
拿著下滑甚至虧損的成績單沖刺港股,星空華文即便成功上市,能有多少估值,也是一個懸念。
星空華文的上市夢,早在2011年就開始了。媒體報道,在燦星文化的第一次會議上,公司董事長、總經理田明宣布:“我們是要把這個公司做到上市的!”
2012年,《中國好聲音》爆火,這讓田明的上市夢有了盼頭。2014年,田明公開提出,燦星文化及其母公司星空華文傳媒,還有專注演藝經紀業務的夢響強音,未來都要進入資本市場。但當年星空傳媒股權架構調整,上市夢擱淺。
在此之后,燦星文化一直在為上市做準備。2016年完成股份制改革,獲得3億元增資,估值折算為50億元;2017年年底完成Pre-IPO融資,估值210億元;2018年引入阿里與騰訊方面3.6億元的投資。
估值水漲船高,巨頭入股加持,燦星文化迎來了上市的好時機。2018年,燦星文化向證監會遞交申請,擬在創業板上市。2021年2月,燦星文化的上市申請被否。
至于被否原因,上市委員會審議重點關注了 “發行人實際控制人的認定”和“夢響強音商譽減值的會計處理”兩個事項。
具體來看,燦星文化在拆除紅籌架構后,股權架構設計復雜,認定實際控制人的理由不充分、披露不完整。
此外,燦星文化在2020年4月對收購夢響強音產生的商譽進行追溯調整,并在2016年計提減值損失3.47億元,會計處理未能準確反映公司當時的實際情況。
A股被否后,燦星文化轉道港股。2021年8月,燦星文化與星空華文傳媒電影完成重組,改名為星空華文,并在2021年11月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請,此后遞表失效。
2022年5月,星空華文再次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請,中金公司和中信建投國際為聯席保薦人。如果從2014年算起,星空華文的上市夢已經做了8年。
為什么要轉道港股,有投資人對媒體表示,文化產業經營壓力較大,而音樂綜藝等對流動資金的需求也越來越大,當在A股無法實現上市融資時,星空華文只能選擇港股。
如此來看,星空華文轉道港股也是無奈的選擇。還有分析指出,星空華文急于上市有多重考量,不排除是投資機構急于退出,趕鴨子上架。
對于此次港股IPO,星空華文重組,A股IPO時的股權等問題可能會得到解決,但未來成長性的問題卻還是難題。從近幾年業績來看,星空華文在走下坡路,這可能是港股IPO面臨的問題。
5月提交港股上市申請后,現在又是5個月過去了,沒有最新進展。近日的“鄧紫棋討薪”話題,牽出了燦星文化,也讓外界關注到星空華文的IPO之路的坎坷。對于星空華文上市進展,我們將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