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和我國市場經濟發展同步長大的世代,這屆年輕人的原生家庭條件普遍都比較好。
上學的時候,住著家里三室兩廳的精裝套房,步行一刻鐘就能到學校;
(資料圖片)
上班之后,獨自租住在城郊二十平米的小單間,平均通勤時間達到1h,工資交完房租后也沒剩下太多。
在外闖蕩等于生活品質降低,這是年輕打工人的常態;想在大城市“自立”,初期資金鏈不斷供的底氣也基本來自父母。
但是現在好像又出現了一種意外但很合理的狀況:辛辛苦苦搬磚幾年后,好不容易升職加薪,仿佛能夠自立門戶了,轉頭父母到了退休的年齡,算算他們的退休金,竟然比自己的月薪還高。
最近微博上的話題#工作四年收入被父母退休金倒掛了#就上了熱搜,引發了無數人的共鳴。
面對這種情形,年輕人是心態崩盤,還是早已接受?
是革命尚未成功、繼續艱苦奮斗,還是人生苦短、及時躺平?
top4本碩畢業之后,我就通過校招進了這家國企,現在已經一年半了。
單位名頭說出去好聽,工作強度適中,也基本沒有失業風險,外界看來,算是很不錯的條件了,連帶著我這個人都能被打上個積極的標簽:靠譜。
但是每月7k的到手薪資,確實和我對自己的預期有些偏差。
尤其是每當我跟朋友吐槽的時候,他們都說“可是你年終高啊”。聽了這話我只能苦笑,現在年終真的不如以前了,經濟發展平緩,普通打工人無論在哪都不可能獨善其身。
我家在浙江二線城市,說實話,條件還不錯,我爸是三甲醫院醫生,我媽是小學老師,足夠讓我從小到大一直過著體面的生活。
現在他們倆退休金加起來快1w7,在我家那邊也算是很高的水平了。
今年年初,我們在上海買了房,不大的兩居室,但位置很方便,離我上班的地方也就是半小時的通勤時間。
平時我一個人住綽綽有余,他們來上海看我,也有個舒服的落腳點。
從本科讀書到研究生畢業工作8年的時間,我終于在這座城市有了一盞屬于自己的燈光。
為了買這個房,首付基本掏空了我家的積蓄,現在每月1w出頭的房貸也是我爸媽在還。我那點可憐的工資,除去日常開銷,每月只攢得下3k。
雖然我自己對婚姻并不著急,但我爸媽會張羅著給我相親。在我媽眼里,有房有戶口,工作還穩定的我是“鉆石王老五”,肯定很多女孩子搶著要,所以他們的眼光極為苛刻。
考察對方的一個重要指標就是父母有沒有退休金。“父母的退休金影響的是整個家庭的生活質量。”他們看著網上的討論,深以為然。
身處在圍城中,我渴望打破現狀,但面對著周遭世界的莫測變化,又缺乏足夠的勇氣。
有時候,我已經接受自己注定啃老的事實了,我必須得承認,能啃老是一種特權,我應該感到知足。
但心里偶爾還是會感到挫敗,覺得自己學歷也不錯,工作看起來也很光鮮,卻不知何時才能真正靠自己立足。
我深知,經濟獨立才能帶來真正的獨立。有時候和爸媽產生矛盾,還是會有點心虛的感覺。
我覺得這輩子,能還多少是多少吧。說不定哪天心里的不甘打敗了躺平的惰性,我會跳出這個舒適圈。
本人女,28歲,某4A打工人,身處著名的錢少事多加班不要命的廣告行業。fancy的朋友圈背后是無數張凌晨的打車票和無數杯咖啡。
工作3年了,今年剛提到了manager,稅前15k。
我是北京本地人,以前面試的時候,很多hr會覺得本地人圖安逸,工作不會太努力。但只有自己才知道想自立有多難。
現在北京好像已經被城六區代表了,我經常覺得,像我們這種周末回家地鐵轉公交都要2個多小時的遠郊區縣土著,除了身份證開頭的110以外,好像沒有什么可以和“北京人”三個字沾邊的。
為了方便上班,我花了4k自己在朝陽合租,只有不加班的周末才會回家。
雖然有個北京戶口,但是對買房的事也完全不敢奢望。
我媽是我們區社區衛生站的醫生,我爸在國企干了一輩子也就是個小領導,倆人退休金都7k多。
從小到大我沒覺得他們有多大成就,工作是畢業后分配的,婚姻是熟人介紹的,只是那個年代里兩個面目模糊的普通人。
沒想到我不分晝夜地工作,最后到手的錢還不如他倆退休金多。
然而,工作幾年之后經歷了一些事,學會與不確定性和解之后我才懂得,安穩順遂地過了一生,已經足夠幸運。
都說人的一生要經歷三個階段,接受父母的平凡,接受自己的平凡是,接受自孩子的平凡。
我現在已經到了第二個階段了,作為這個時代的普通人,我們的未來又會怎樣呢?
可能是我比較喪吧,我都不敢期許。
身處“不孝有三,不考公為大”的山東,我是在機關家屬院里長大的。家里人都在體制內工作,來往的朋友和長輩也都是相似的背景。
明年我大學畢業,現在正在秋招中。我的目標就是考公考編。從小生活在這樣的環境,感覺這是個順理成章的事情,幾乎沒想過生活還有其他的選擇。
長遠來看,體制內退休金真的挺高的。
在我們這,編制內的退休金,往往能達到其他人退休金的兩倍。
我父母退休金有6k,爺爺奶奶也有個4k。乍一看可能沒什么,但在我們這三線城市工資3k的年輕人比比皆是,這筆錢對一個普通家庭來說,算是小康以上的水平了。
而且,薪資可能不會一直上漲,但至退休金可是已經連續18年上調了。
我看過知乎答主@鄭天璣算過一筆賬,如果想要退休時拿到6k的退休金,一個體制外的普通打工人從打工開始到退休40年里要始終在8k左右的工資,也就是大概年薪10萬的標準。
看上去似乎不多,但難就難在要這個收入水平保持40年,也就是整個職業生涯要拿到400萬的收入。這不是一件普通人能隨隨便便做到的事情。
我很看重職業生涯的抗風險能力,所以我覺得考公是一個穩妥的選擇。
畢業兩年之后從小廠跳進了大廠,剛待一年趕上了優化潮。
每天戰戰兢兢地刷脈脈,終于輪到我司的時候,反而長出了一口氣。
身為未婚未育的大齡女青年,又是學歷普通的非技術崗,我早已預料到自己很危險。
所以上午被hr談話,聊好了賠償,下午就很利索地就走人了。
周末和留在一線的大學同學吃飯,她問到我接下來什么打算。
其實很多人都問我了,我也想了很多。我爸媽天天打電話過來,催我回到東北三線城市的老家。
他們都是國企工人,退休金雖然比不上我以前的工資,但在家里的城市,讓他們悠閑地釣釣魚,跳跳廣場舞,還是足夠了。
他們打算給我在家買房,讓我回去結婚。說了這么多年,這次被裁之后,我終于答應了,回去考公,過平凡的人生。
也許在別人眼中,這是一個向世俗壓力妥協的故事。畢竟回去的工資還不如我爸媽這么久的工齡拿到的退休金高。
但是對我自己來說,這卻是深思熟慮后的結果。
剛畢業的時候,我非常拼命地做出了一些成績,才進入了大廠。
在大廠,雖然掙得還可以,但可以明顯感受到不穩定,也沒有個人生活。
每天下班之后窩在合租房里自己那幾平米的臥室,看著窗外一盞盞燈光,覺得大城市的種種美好真正落在每個人的生活里,也許只是些虛無縹緲的神話。
哈哈,所以這可能不是一個大家期待中的爽文故事,但我覺得,我無愧于自己。
時代走到某個階段總會顯露出一些特殊性。
比如改革開放短短四十年,我們的經濟條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小康生活”的圖景似乎已經出現在萬千家庭中。
比如在中國入世之前,體制內的“鐵飯碗”工作一直是老一輩中國人的最佳選擇,很多年輕人的父母都“在編”。
現在他們也到了退休的年齡,拿到了豐厚的退休金。
比如國內商品房政策放開,08年次貸危機之后房價以驚人的速度攀升,心懷“安居樂業”夢想的中國人,開始為房子打工。
比如這屆年輕人作為數字原住民,親身經歷了門戶網站時代和移動互聯網造富十年,紛紛前往技術條件較好的一線城市打拼。
所有的特殊性聚在一起,造就了當下:
小康家庭出身的孩子們在長大之后,前往大城市的名企工作,面對高昂的房價和相對物價顯得無力的工資,經歷了人生中最嚴重、看上去也將是最持久的消費乏力;
白手起家的上一代中青年走到了退休的人生節點,交了幾十年的養老保險,終于變成豐厚的退休金,月月準時打入賬戶。
大環境下,年輕人想憑借自己實現自立愿望似乎遙遙無期;小家庭中,父母拿著退休金,給遠在他鄉的孩子進行一波物質與精神輸送:要么買房,要么回家。
但是時代還在前進,人生的路依然很長,沒有人可以確定此刻能夠變成永恒,我們的生活現狀也不一定就是常態。
不論將來如何,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答卷,終究要靠自己去書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