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鄭燦城
編輯 | 高雅
【資料圖】
36氪獲悉,賽德半導體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賽德」)已于近日完成近億元B輪融資,本輪融資由浙大友創、九智資本領投,瓴峰資本、民銀基金跟投,募集資金將用于生產配套設備完善。
「賽德」的主要產品為超薄玻璃(UTG,Ultra Thin Glass),其是柔性顯示屏的上游基礎材料。從產業鏈上找到「賽德」的位置,需要根據下游適配的屏幕尺寸提供超薄玻璃,然后由屏廠加工為顯示模組,再交由終端廠應用在折疊手機、折疊筆電和柔性車載等領域。
(「賽德」產品,圖源企業)
市面上常見的柔性顯示屏蓋板材料包括超薄玻璃和透明聚酰亞胺(CPI)兩種。后者的優點是具備較好的抗彎折能力,但并不是柔性顯示屏的理想材料。因為CPI本質是一種改性塑料,也就天然具備了塑料質地偏軟、透光性差的缺點。所以在使用過程中,這種材料在經過多次折疊后會產生折痕,如果不經意被指甲刮到還會留下劃痕等。
2020年以前,市面上的折疊屏手機還是采用的這種改性塑料。2020年初,三星推出新款折疊屏手機Galaxy Z Flip,就是用超薄玻璃替代了CPI,彌補了CPI上述缺點,但其材料仍然有改進空間。
首先,超薄玻璃的切割工藝多采用激光切割的物理方式,這種方式無論切割和修復的工藝如何發展,都無法得到沒有任何缺陷的切割面。因此如果將蓋板的切割面放大數倍,就能夠看到細小的裂紋。這就導致柔性屏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玻璃的堅硬耐磨等優勢特性。
其次,超薄玻璃的良率低、成本高,背后原因是超薄玻璃的生產工序繁多,僅修復程序就有十余道,該過程中,玻璃表面就容易發生劃傷無法通過質量檢驗。這個成本進一步傳導到了消費者身上,以采用超薄玻璃的OPPO折疊屏手機Find N為例,即使是配置相對較低的版本售價也接近8000元,相較于配置相當的同品牌直板手機,價格要貴出1倍左右。
基于此,「賽德」研發了一種化學切割的方法——FLCE(Full Liquefaction Chemical Etching,純濕制成),這種方法避免了在切割環節的物理接觸,通過化學腐蝕,使得切割面在微觀結構下仍然能夠保持平整,無需在切割后做修復和表面處理。因此大大縮短了超薄玻璃的制成工序,良率達90%以上,而三星的同類產品良率不到90%,良率的提升為量產降低成本提供了有利條件。
(「賽德」加工方法效果比較,圖源企業)
目前,「賽德」已經成功達成超薄玻璃量產,月產能達百萬級。客戶驗證方面,「賽德」經成功進入OPPO供應鏈體系,華星光電已完成單體和模組測試,預計在2022年底「賽德」將作為獨家供應商向其出貨;此外,「賽德」還將其產品出口至國外,出貨約為24k。
未來,「賽德」還將向產業鏈上下游延伸。向上,「賽德」正在研發超薄玻璃原材料玻璃的生產技術;向下,「賽德」希望能夠突破中大尺寸的柔性觸控模組。歐陽春煒告訴36氪,市面上的折疊屏手機尺寸較小,普遍在9英寸以下,原因之一就是中大尺寸柔性觸控模組開發難度較大。比如OLED和觸控模組之間的電子干擾在屏幕尺寸變大時會更加明顯。
團隊方面,創始人兼CEO YOUN HYOUK JUN碩士畢業于首爾漢陽大學成套設備工程系,曾任職于SAMSUNG SEMES、蘇州外延世電子材料有限公司、蘇州偉仕泰克電子材料有限公司;創始人兼董事長歐陽春煒曾任法國興業銀行(中國)有限公司董事、恒生銀行副總裁、英國渣打銀行區域經理。
投資方觀點:
浙大友創創始人王孝鋦表示,“傳統手機形態創意已到瓶頸,對于其他形態的手機有著更多可以想象的空間,柔性折疊形態大勢所趨。賽德應對終端的各種折疊形態,同時增加材料極限性能的研發。此外,賽德有韓國技術團隊加持,團隊配合度高,看好其客戶全球化和相關技術國產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