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獲悉,AI醫療大數據公司艾登科技已完成2億元人民幣B+輪融資,由海爾資本領投,星陀資本跟投、老股東創新工場及鐘鼎資本持續加注。本輪融資將用于加大市場拓展力度,持續推動人才招募和品牌建設等。
數月前,公司曾獲得由鐘鼎資本領投,聯想之星、創新工場共同參與的2億元B輪融資,36氪曾詳細報道。自2016年成立以來,艾登科技從“疾病分類”、“病案質控”切入,專注于醫療行業大數據深度挖掘及人工智能應用,構建了覆蓋醫院各科室管理的全面DRG/DIP解決方案,現已為近4000家二、三級醫療機構提供大數據服務。
(資料圖)
近年來,在醫改政策刺激下,AI病案質控已成為醫院必備的業務系統。為此,艾登科技搭建了“疾病分類學知識圖譜”,并在此基礎上推出了DRG&DIP協作管理平臺,搭載數據驅動的SaaS系統“星燦引擎”,除了能滿足醫保支付和多科室協同工作的需求,還可一鍵集成院內數據流、保障信息反饋一致性。該引擎基于醫療核心數據集,也將為醫院提供多維度指標分析,幫助其實現精細化管理。
艾登科技創始人&CEO祝偉指出,更通俗地來講,艾登的的產品主要是圍繞醫院內部不同的科室和醫生之間的協作所產生的,核心的目標導向是讓醫院能較好地執行醫保控費相關政策,這需要醫生、財務績效、院長管理等各部門協同才能完成。也因此,艾登的產品是針對醫生、病案科、財務、績效管理等不同部門設計了不同的模塊,最終確保醫生的醫療行為足夠高效且符合醫保局的標準。
據祝偉透露,“目前公司最受歡迎的產品就是醫生端的‘小助手’,其核心功能就是規范醫生的診療行為。因為地方醫保局政策在快速變化,醫生往往不知所措,我們要做的就是幫助醫生能快速理解和執行這些政策,實現高效的醫療行為和控費。”
截至目前,上述近4000家醫院客戶已有數百家實現付費轉化,祝偉指出,今年轉化率預計能翻倍。他表示,相對于其它醫療信息化服務,SaaS模式能做到靈活部署、高效迭代,以及更低的運維成本,進而幫助公司實現更持續的商業轉化(按年付費,而無需定期競標),以及提升整個服務的毛利率。
據悉,在上述模式下,通過自主研發的接口,艾登的部署效率較高,“最快可在48小時內從零開始,完成單家醫院的產品交付;50%的重大功能升級可在12小時內部署到所有醫院客戶系統中。”
為了強化服務深度,艾登在今年啟動了“區域標桿醫院服務”助力計劃,年內將在全國各地的九家標桿醫院建立“艾醫保”、“艾質控”區域支持中心,從技術、咨詢、培訓等方面提供支持,提升標桿醫院區域影響力;同時,艾登也將引入知名學術機構的智力資源,幫助醫院擴寬管理視野,保障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進而帶動區域整體醫療服務水平提升;另外,針對一線醫務工作者的自我提升需求,艾登也開設了知識服務平臺“艾登學苑”,組織內部講師和外部行業專家,為學員提供DRG/DIP醫院全科室技能培訓。
祝偉表示,這并不單單是一個品牌工程,而是公司重要的標桿產品,核心還是幫助醫生提高醫療水平和效率,體現公司的業務價值,帶動更多客戶轉化。
36氪此前分析,根據政策改革邏輯,目前醫保支付模式的改革方向大致為由“按項目付費”過渡為“按病種付費”,在病種付費方式下,醫院獲得醫療保險機構的費用償付是按每位病人所屬的疾病分類和等級“定額預付”的,因此醫院只有提供更科學的診斷規范和醫護計劃,才能增加醫保結余,并有利于合理控制醫療成本,更好地實現普惠醫療。
也因此,類似于艾登科技這類以“醫保控費”核心價值趨向的模式符合政策的發展方向,也能解決醫院的現實需要,能夠借助政策的東風發展壯大。但值得思考的是,艾登的產品最終是由醫院來“買單”,不僅涉及到購買決策周期長、賬期長、以及醫療信息化預算有限的問題,且客戶的付費意愿非常依賴于政策的推進速度,行業天花板可能會受限。
對此,祝偉解釋到,醫保信息化能夠幫助醫院提高醫療效率,獲得更多醫保基金支持,醫院的購買意愿一定是強烈的;此外,中國的市場很大,一旦有政策推動就會促進醫院的購買,現有力度就能支撐艾登科技的發展,目前公司的醫院業務已實現盈利,足見市場的整體發展趨勢;此外,中國大概有100萬家醫院和醫療機構,是一個巨大的市場,目前還遠未到行業天花板。
在談及公司的競爭壁壘時,祝偉指出:公司已有客戶積累的先發優勢,即通過充分的數據積累為后續的產品優化提供明確方向。“有4000家院的醫生給我們提供錯題本,我們可以借此再告訴其他醫生如何改進優化,形成一個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