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1996年前我進入股市后,就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為什么很多學習領悟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很強的人,進入股市后虧損累累;而很多白手起家幾年炒到上億身家(不是傳說,我經常遇到)的散戶,如果只是日常交流,你卻很少發現他們的智力情緒、思維方法、性格能力等等方面的過人之處?
(資料圖)
答案是在我從一個散戶轉成為一個專業的基金經理之后,才慢慢領悟的——
很多備受世人認可的性格、習慣和思維方式,其優勢僅僅限于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到了投資這種“七虧二平一贏”的活動中,才暴露出它們的弱點。
在媒體的報道中,一個成功創業者的經歷往往是這樣的:
1、發現商機:他在日常工作生活中發現了一個未被滿足的藍海市場,激發了他長久以來的創業夢想
2、設計產品:通過市場調研總結用戶需求,他用自己的積蓄,完成了新產品或新業務的原型
3、形成模型:通過小規模的銷售,他總結了經驗,重新設計了商業模式
4、擴大規模:他開始四處募集資金,擴大公司規模,將產品推向更廣闊的市場
5、經歷磨難:開始他遇到了很大的困難,甚至抵押了自己的房產,激勵員工與自己一起渡過難關
6、終獲成功
但現實中,如果他是一個投資者,他可能經歷的是:
1、發現規律:他偶然發現了一個有規律的市場現象
2、設計方法:他將其設計為一套有效的投資方法
3、形成模型:通過多次投資,他確認這個投資模型是一個有效的方法
4、擴大倉位:他把所有的倉位都用于這種方法,并反復用于各種品種,不斷改進,賬戶快速升值
5、經歷磨難:在一次投資中,他嚴重被套,但因為以前也出現過類似情況,最終都賺回來,他不斷加大倉位,從半倉到全倉到加杠桿
6、終獲破產
我這么寫,好像炒股和創業有很大的區別,但它們之間的共同點更多,都是少數人成功的游戲。只不過,“創業英雄”是媒體關注的焦點,導致了很強的“幸存者偏差”,我們只能看到那些成功的人如何成功,而不知道那些失敗的創業者也用了同樣的方法失敗。
真正不同的是一般人最熟悉的“大公司上班”,如果嚴格地按照上面六點,你最終大概率會成長為一個優秀管理者。
區別在于,大部分工作都是一個事先設計好的閉環,只要遵循工作流程,上述能力與個人品質,大概率能得到更好的結果,一旦走出這個閉環,結果往往不受控。
那么,在一個“野蠻生長”的環境中,這些公認的寶貴品質,是如何暴露出它的弱點的呢?
從一種不斷出現的現象中發現一個規律,把一個規律變成一個方法或一個新機會,這是洞察力。
洞察力可能是商業世界里最被推崇的品質,它既能讓一家大公司不斷開拓新的商業疆土,也能讓一家困境中的公司奇跡崛起。
但這種“擅長總結經驗”的能力,也是最致命的能力之一。
比如我們在分析奢侈品的經營模式時,總愛拿愛馬仕為例,總結奢侈品幾個核心邏輯:
一、價格越貴,需求越高的“韋伯倫商品”;
二、限量、稀缺、手工
三、利用各種渠道講好品牌故事
那么問題來了,如果我們有大量的資金和足夠的時間,可以按照這些規律打造一個全新的奢侈品嗎?
“價格越貴,需求越高”是典型的“幸存者偏差”,在現實世界中絕大部分時間內并不會出現,所有的奢侈品品牌都是“幸存者”,只是正確的時間剛好做了正確的事的偶然結果。愛馬仕代表性的柏金包,得益于簡·柏金的明星魅力,但簡·柏金并不是代言人,反而要求愛馬仕停止用自己的名字命名這款包。
奢侈品的市場是二戰后急劇變化的時代突然出現的一個機會窗口,如果你的品牌剛好符合奢侈品的那幾個要求,你又剛好做對了一些事件,你就進入了這個時間窗口。而奢侈品市場的容量有限,當早期的那些企業各就各位,占據完不同品類、不同風格的品牌和不同層次的消費者后,時間窗口就關閉了,如果沒有奢侈品自己作死空出市場,后來者做得再對也沒有用。
投資同樣如此,在一個博弈的市場,任何有效的方法,都必然需要在某一段時間失效,以降低使用者的規模,否則所有人都能成功了。在那個失效的時間窗口里,投資者的任何努力都只有一個結果——虧錢。
可問題在于,“擅長總結經驗”的人,總有一種“萬事必有原因”的人定勝天的自信,對自己的發現也堅信不疑。
可經濟現象大都是多因子的,且隨機分布,只是因為在不同時期某一個因子發揮的作用更加明顯,一個觀察能力和歸納能力都很強的人,很容易總結出一個單因子的方法。
這種思維上的缺陷,在“大公司工作”這種“閉環系統”中是優點,但到了創業和投資上,隨機因素總是在不同時間窗口發揮不同的作用,這種對方法論的“自信”,可能導致巨大的損失。
事實上,大部分聰明人都在經驗方法或產品失效之初就意識到了,但不幸的是,很多人又同時具備了第二個把自己推向深淵的“寶貴品質”——歸因能力強。
在“大公司上班”,你需要把大量的時間花在“解釋”——即歸因上:
向上司解釋當前的局面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向同事解釋你為什么要這么處理 向下屬解釋你的工作要求有何意義 向客戶解釋目前的困境有辦法解決公司上班無驚喜,大部分任務的結果都是按步就班,所以,“解釋”得好不好,決定了你的大部分業績,大公司混得好的總是那些表達能力強、邏輯清晰的人。
不幸的是,“解釋系高材生”不但擅長說服別人,更喜歡說服自己。
前面說過,單一因子思維適合職場,卻不適合創業投資一類的活動,這種“自我說服”能力,結果是讓自己一次次為錯誤找理由。
散戶被套,總是會找到一堆理由說明股價下跌不過是暫時的現象,強調“市場先生在犯錯”,認為是“莊家刻意打壓股價”,認為“上市公司在隱藏利潤”……
如果認為上述不過是借口的話,還有更復雜、更精致、更有體系性的完美解釋,很多投資者短線高位被套,就用“堅守價值、長線持有”,“做時間的朋友”等空洞的概念來說服自己繼續持有。
如果投資者有一個先行的立場,又無法自省,那么解釋能力實際上將成為“自我催眠”,每一次你大徹大悟時,其實是墜入更深的迷霧中。
期貨投資中有一個說法叫“強預期,弱現實”。投資者對某商品價格的未來走勢的判斷,總是建立在預期之上,而預期就是根據各種歷史規律作出的大概率的判斷,現實就是價格實際走勢。“強預期,弱現實”就是預期會有做空或做多的空間,但現實價格卻比較弱,與預期有很大差距。
“強預期,弱現實”的局面,投資者需要從現實的角度,思考自己是否忽略了某些無法預見的因素,這些因素是已經充分發酵體現在價格上了?還是會把價格推向與預期相反的方向?
“強預期,弱現實”的局面,在創業中更常見,創業者不應強調這只是“暫時的困難”,而是要冷靜的分析,現實中是否有某些被自己忽略的重要不利因素?
你認為適合開咖啡店的地方,卻沒有咖啡店,并不是你眼光好,而是這里實際上并不適合開咖啡館,每隔幾年都有人在這里開咖啡店然后失敗。
很多你看到的“藍海”,不過是歷史上所有創業者都死了的“死海”。
非常遺憾的是,一個抽象思維能力強的人常常會壓制“現實感知能力”,總是過度相信自己的分析,過度重視理論數據,總是習慣性的懷疑現實,忽視了現實的不利。在給現實一個“合理的解釋”后,繼續堅持預期。
當然,在現實面前,所有的解釋都變得蒼白之時,你仍然有機會“逃命”,仍有機會東山再起,只要你沒有具有最致命的“品質”——堅持。
越是簡單的美德,越是容易被過度高估,比如堅持。
你堅持的東西,如果不能同時符合以下兩項條件,帶來的將是永久的毀滅。
條件1:勝率——有現實的跡象(不是理論,不是別人的成果)證明了大概率成功的事
那些每次的進步都不明顯,但大概率能進步的活動,最適合“堅持”這種品質,所以學習上,堅持是唯一的方法,工作中,堅持也很重要,但創業和投資,則不一定。無法證明其勝率,本質上就是隨機事件,這種堅持與賭徒無異。
當然,大部分人都能隨時評估勝率,但相比之下,條件2則更具隱蔽性。
條件2:遍歷性——小概率的失敗不會造成“不可逆的”損失
沒有遍歷性的活動,是這樣的:雖然每一次大概率都能進步,可只要一兩次失敗,之前的所有努力都會付諸東流。
最典型的是投資中的“杠桿”,面對“雖然套牢,但股價大概率回升”的機會,很多人會堅持倉位,不斷抄底加倉,甚至加多倍杠桿,這種對倉位的“堅持”,只要一次做錯,就會虧光本錢,無法翻身,也不適合那種“堅持”的人。
創業中的“債務”也是如此,你的回款時間和貸款到期就差幾個月,但只要被銀行凍結了賬戶,就算經營再好,也會“突然死亡”。
“遍歷性”這個詞之所以生僻,因為工作中最大風險就是失業,更大的風險都由公司托底,而投資與創業中的風險卻沒有“底”。
遍歷性是所有高波動事業的共同敵人,1987年黑色星期一,美股單日暴跌22%,奇怪的是,美國經濟沒有任何異常,黑色星期一之前,美股走勢一切正常,之后也恢復了正常,這次暴跌好像龍卷風一樣來去突然。
對“黑色星期一”的原因,有無數種解釋,但事件的解釋越多,就越接近隨機事件,對于加了杠桿而沒有挺過這一天的投資者,或者在這一天恐慌拋售永遠離場的投資者而言,無論你之前做得有多好,之后還能做多好,那一天就是世界的終結。
正常情況下,我們喜歡這樣的人:
1、洞察力:洞察力強,喜歡發現規律
2、歸納力:擅長把規律變成方法論
3、執行力:一次次的重復方法論
4、韌性:遇到暫時的困境,不放棄
大部分情況下,成功的也總是上面這一類人。
但在投資和創新這一類高風險高回報的事情上,成功的總是這樣的人:
1、洞察力:洞察力強,喜歡發現規律
2、歸納力:擅長把規律變成方法論
3、執行力:一次次的重復方法論
4、韌性:遇到暫時的困境,不放棄
5、(最重要的)運氣好:或者運氣一般,但有極強的風格控制能力,對上述所有能力產生的結果,都持懷疑的態度。
投資和創業,是如此的不同,收益沒有上限,風險沒有下限,且永遠藏在你不知道的地方,你一直以為自己在做正確的事,洞察規律、勇于實踐、改進方法、堅持不懈……,事情好像一直在好的軌道上,直到命運露出它真正的面目,你困惑不已:“我到底做錯了什么?為什么命運如此不公……”
在這個變幻無常的世界里,命運唯一無法打敗你的地方,就是你對命運的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