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那么貴,還用爛水果!以后再也不買了!
5月6日,有博主發布視頻稱,他們暗訪百果園門店時,發現部分門店工作人員把變質水果做成果切,發霉水果、隔夜果切接著賣,還把小鳳梨以次充好當大鳳梨賣。
此消息一經發布,引起廣大網友熱議,迅速沖上微博熱搜。
有網友氣憤表示:欺騙消費者,太缺德了吧!
還有網友失望地表示:比較信任的一家,也翻車了。
還有很多網友留言揭露自己在百果園買水果的不好經歷,例如買到爛水果,店員服務態度差,線上線下購買的水果品質不同等。
7日凌晨,百果園發布致歉聲明表示,經自查,視頻中兩家涉事門店存在將水果違規分級、售賣隔夜果切水果等問題,涉事加盟門店已停業整頓,并責令涉事店員進行停職再教育。
值得一提的是,5月2日,百果園向港交所遞交了上市申請書,沖刺“水果第一股”,但短短4天后,百果園就翻車了。
提起百果園的發展,就繞不開其創始人——余惠勇。
余惠勇畢業于江西農業大學,擁有豐富的農業知識。他曾在國企任職,擔任水果銷售的職位。2001年,他帶領團隊完成了近億元的銷售額,在深圳水果營銷業頗有名氣。
同年,余惠勇拿著20萬元積蓄,和妻子一起開始創業,在深圳成立了百果園。隔年,第一家百果園門店——深圳福華店開業。開業當天,門店營業額高達18000元,這讓余惠勇對水果銷售這門生意信心滿滿。
之后,為了擴大百果園的規模,余惠勇帶著百果園,采用水果特許連鎖專賣店的模式,開始加速擴張。有傳言稱,百果園當時把門店擴張當成重要業績目標,每個月逢“8”必有新店開業,且一個月至少新開3家店。
此后的幾年里,百果園在廣東各地陸續開店,截止2008年,百果園一共開出了100家門店,成為了廣東地區名震一時的“水果大王”。
雖然門店數量越來越多,但余惠勇發現,自己不僅不賺錢,7年時間虧了2個億。絕望之際,余惠勇找人學習了海底撈的“合伙人”模式,才扭虧為盈。
經過10年多的發展,百果園已經有了一定的規模,也引起了資本的注意。公開資料顯示,百果園從2015年至今共獲得8輪融資。
有了資本的加持,百果園開始加速擴張,并在2016年提出萬店計劃。截止目前,百果園全國門店數已突破5300家,穩坐全國水果零售行業的頭把交椅,水果零售額規模是第二名的2.8倍。余惠勇也被稱為“銷售大王”、“水果大王”,有人還戲稱他是“水果瘋子”。
在很長一段時間,我國的水果零售主要以小商小販、街邊水果攤為主。百果園從一家“夫妻店”起家,發展成全國知名的水果連鎖品牌,有哪些秘訣?
梳理發現,在百果園的發展歷程中,以下幾點很關鍵。
想要低成本、快速擴張,同時又能保證門店的經營水平總部保持一致,百果園在直營和加盟的模式上取了一個中間值,采用門店店長合伙制。通常百果園一個門店的出資人有三種,分別是店長、片區管理者、大區加盟商,這三個合伙人分別負責門店的經營、片區門店的管理、門店的選址。
由于門店店長之間形成了利益綁定關系,從門店選址開始就會考慮到門店的客流量,回本周期等等,避免了為了擴張盲目選址。
除此之外,百果園總部還幫新門店承擔前三個月的虧損,給店長足夠的安全感,提高了新門店的積極性,也加速了門店擴張的速度。
百果園一直十分注重品牌的建設,走的是輕資產、重品牌的模式,百果園切入社區的實體店、專營店,線上線下一體化,形成全場經的服務體驗,無不凸顯出“百果園”這個品牌。
我國的農產品,一直逃脫不了低價競爭的命運,無序的低價競爭,讓全產業鏈都處于無利可圖的困境。沒有利潤就沒有技術、人才、資本的投入,要改變這種狀況唯有打造品牌,提升產品品牌溢價,尤其要打造品類品牌。
從2016年起,百果園就確立了品類品牌戰略,先后推出了“獼宗綠果”獼猴桃,“良枝蘋果”等20多個品類。贏得了消費者的青睞,提高了百果園的品牌形象。
2018年,百果園開始嘗試做起了付費會員生意。依托數量龐大的線下門店,建立會員體系。
疫情爆發后,百果園線下客流不斷減少,為了提高門店營收,百果園開始搭建自己的私域流量池。
百果園以線下門店為流量入口,只要客戶去店里購物,導購就會通過一元購、優惠券、積分等作為福利,引導用戶注冊會員,加入社群。
客戶進入社群后,百果園就開始進行運營維護,提高客戶的留存和復購。
百果園線下門店為社群注入源源不斷的流量,社群通過運營,又能為門店導流,流量不斷積攢,形成了一個營銷閉環。
百果園招股書顯示,百果園當前會員數6700萬,78萬名付費會員。龐大的會員數,是百果園營收不斷增長的關鍵之一。
近年來,百果園多次計劃登陸資本市場,上市地點也在紐交所、深交所和港交所中變換,但百果園的上市之路并不順利,至今仍未“上岸”。
梳理發現,百果園面臨以下幾點問題。
提起百果園,人們的第一印象是貴。定位高端水果市場,售價并不便宜的百果園實際上并不賺錢,甚至被嘲諷為“水果界的搬運工”。
財務數據顯示,2019年、2020年、2021年,百果園實現營收分別為89.76億元、88.54億元、102.89億元,凈利潤分別為2.48億元、4570萬元和2.26億元,凈利潤率分別為2.8%、0.5%和2.2%。
以此可見,雖然百果園營收規模不小,但是實際的賺錢能力非常一般。這個在消費者眼中“有點貴”的水果零售品牌,并沒有想象中那么賺錢。
百果園的低凈利或與線上渠道銷售主營產品的毛利率較低有關。數據顯示,2020年,百果園線上渠道訂單占當期總訂單數量的比例從2019年的19%升至22%。 因相關費用支出的增加,同期百果園線上渠道銷售水果及其他食品的毛利率從2.8%驟降至-4.9%。 2021 年,百果園線上渠道訂單數占比增速放緩,相關毛利率小幅回升至-0.3%。年內百果園的歸母凈利潤也同比增長378.56%至2.35億元,但仍未恢復至疫情前水平。
據了解,在2016年獲得融資后,百果園曾經提出要在2020年開出10000家店,實現年銷售額400億元的目標。如今看來,百果園與其目標的差距還很大。
數據顯示,2019年百果園門店凈增890家左右,但2020年門店凈增數量約120家,門店的增速已經放緩。
究其原因,或與疫情影響,水果行業高損耗、低毛利的行業特性有關。
目前,百果園正從傳統線下模式轉型至“線上+線下模式”的過程中。在線上方面 “賺錢難”一直以來是個比較大的問題,不同于線下規?;瘍瀯?,在線上渠道只有擁有較強的供應鏈管理能力,才能具備高的競爭壁壘。
水果行業有著“三高三低”的行業特性,即高房租、高損耗、高人工、低規范、低門檻、低凈利。水果行業極度分散,市場環境無法培育絕對龍頭。
門店數量排名第一的百果園,目前全國市場份額也僅在3%上下,在零售新業態的沖擊下,資本化快速擴展模式難以再有突破。
在經歷二十多年的發展后,水果零售伴隨著諸如阿里、京東、拼多多等電商平臺,以及叮咚買菜、每日優鮮、盒馬等前置倉生鮮電商的紛紛涌入,百果園在新、老品牌夾擊之下,日子更不好過。
加之新冠疫情反復、社區團購沖擊等多重不利因素影響下,近年來各行各業的處境都十分艱難,呈現普遍虧損態勢。在大環境不利的情況下,百果園的生意也難以幸免,上市之路也幾經曲折。
我國水果消費市場規模近3萬億元,但至今沒有任何一家果企成功上市。
在水果零售江湖中,素有“南百果、北鮮豐、西洪九”之稱,這三大品牌形成三足鼎立之勢。
截止2021年,百果園、鮮豐水果、洪九果品三家水果銷售商的銷售額均在百億元規模,是鮮果市場的頭部商家。 值得注意的是,三家公司近年來快速擴張,引領市場,但是均沒能突破A股市場。
近年來,百果園、鮮豐水果、洪九果品都在想方設法謀求上市,爭奪“水果銷售第一股”的殊榮,至今沒有一家落地。
未來,誰能成為“水果銷售第一股”?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