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才是程序員該有的樣子!”
“樓主真的太強了,技術拯救世界”
“與他相比,我感覺自己寫的代碼毫無意義。。。”
這幾條網友評論,出自程序員的聚集地——V2EX 論壇中的一個帖子。
當你第一次看到這些留言,可能覺得他們未免有點中二,但對于那些曾被帖子拯救過的人和家庭來說,這樣的評價,名副其實。
因為帖子的作用是:檢測乳腺癌。
2018 年,一位名叫 coolwulf 的樓主開了個帖子,說自己做了一個網站。
用戶只要上傳自己的 X 光影像圖片,就能讓 AI 為自己快速診斷乳腺癌病情,腫瘤識別的準確率,也已經達到 90%。
簡單來說,就是讓人工智能幫你“看片子 ”,準確率還幾近媲美專業醫生,并且完全免費。
眾所周知,乳腺癌治愈率雖高,但因為早期癥狀不明顯,所以很容易錯過最佳治愈時機,往往發現時就已是晚期。
但,一個靠譜的腫瘤檢測AI,卻可以讓大量無法及時就醫的病人,提早得知病情。
即便最后需要醫生確診,但在很多醫療資源緊張的地區,這已經彌足珍貴。
同時,乳腺癌發病率
也是所有癌癥中最高的▼
很快,coolwulf 這篇帖子,就獲得了罕見的數百條回復。
評論區里,有人正在等待醫生的檢測結果,焦急難耐;
也有網友家人罹患乳腺癌,對此充滿了未知和恐懼。
而 coolwulf 的項目,讓他們看到了希望。
隨之而來的,當然還有大伙對項目和 coolwulf 本人的好奇。
AI 檢測乳腺癌,靠譜么?巨量的臨床數據和硬件算力,又從何而來?
更重要的是,這位愿意將其免費開放的超級大神,究竟是誰?
對于許多問題,coolwulf 本人并沒有一一回復。
甚至很快便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很少再出現了。
誰知,就在 2022 年,他英雄歸來,還帶來了更重磅的「腦癌項目」,而且神秘依舊。
為了撥開 coolwulf 身上的迷霧,差評君聯系到了遠在美國中部的他。
經過幾輪采訪后,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聽聽 coolwulf 的故事——
coolwulf,原名姜浩。
學生時代,分別于南京大學物理系、密歇根大學核工程和放射科學系,攻讀本科和博士學位。
他評價自己的職業生涯,言簡意賅:“ 雖然主業是影像醫學,但業余時間也是個做做開源項目的程序員”。
coolwulf 姜浩( 右一 )▼
如果羅列一下他本人的履歷,甚至會讓人懷疑,他是不是有什么超能力。
coolwulf 的父母并不是醫療從業者,但從小就培養起了他對編程的興趣。
所以,coolwulf 在學業閑暇時,就愛寫點代碼。
在那個還沒有 GitHub 的年代,他常常會把自己的項目放在 sourceforge 這種老牌程序員社區。
他曾在 2001 年左右,加入了一個叫 Mozilla Foundation 的開源項目中。
這個組當時有兩個初始項目,其中一個是他貢獻代碼的K-Meleon( 一款瀏覽器,早年在國內還挺火的 )。
而另一個項目,代號 Pheonix,也就是我們熟悉的火狐瀏覽器前身。
還因為這事,他十幾年前就被媒體采訪過。
coolwulf 在 2009 年也寫過一個網站,能幫大伙低價訂到酒店。
在北美的留學生,應該有不少人用過。
而這些,都只是他業余時間,興趣使然搞出來的。
完成影像醫療的學業后,他接連在布魯克、西門子擔任研發總監,指導影像領域的產品開發。
沒過幾年,又和現德克薩斯西南醫學中心的終身教授——盧衛國,創立了兩家針對放療市場的軟件公司,開始從事癌癥放療和人工智能技術的產品研發。
總之,縱觀 coolwulf這大半生,應該就是我們口中的“學神 ”,沒跑了。
PS:老哥不僅學業副業兩開花,在南大時候,還是籃球隊的主力控球后衛。
coolwulf 領導開發的布魯克PhotonIII▼
可能,他繼續這樣發展下去,會成為一個距離我們很遙遠的科研企業家。
但下面這件事,既是 coolwulf 人生的轉折點,也是將他與萬千家庭、生命距離拉近的起始點。
他年僅 34 歲的南京大學校友,由于錯過了乳腺癌最佳治療期,不幸離世,只留下一個 4 歲的兒子。
在親眼目睹了生死,以及被病痛摧毀的家庭后,coolwulf 惋惜不已。
同時,他也了解到,不少乳腺癌患者往往都缺乏檢測途徑,很容易耽誤就診。
校友家庭舊照▼
于是 coolwulf 誕生了用 AI 來檢測 X 光片的想法,他也剛好有對口的專業經驗。
不過,想做一個能準確檢測腫瘤的 AI 可不是件容易事。
coolwulf 先在佛羅里達大學的官網下載了 DDSM、MIAS 數據集。但由于數據年代久遠,影像資料還都是膠片翻拍的,所以又專門寫了個程序,把所有信息轉為可用形態。
然后,他為了取得巴塞羅那大學的非公開資源——乳腺癌數據集,還特地寫了封郵件求得許可。
這期間,也要持續閱讀大量的文獻,撰寫對應的模型代碼。
當時 coolwulf 發送的請求郵件▼
然而這還不夠,要正式訓練這個模型,往往需要非常高的硬件算力。
所以,他又自掏腰包,在本地搭建了一個——
50 張 Nvidia GTX 1080 Ti 組成的 GPU 運算集。
要說這 50 張顯卡,也屬實來之不易。因為,買的過程中得和礦商黃牛斗智斗勇。
coolwulf 當時是找來朋友,用了很多張信用卡,不停在網站蹲點刷新,才搞到手。
事情到這兒,終于算是完成了網站的前期準備。
是的,除了游戲和挖礦,
顯卡還有更多用途▼
這個免費的 AI 檢測乳腺癌網站,coolwulf 前后大概花了三個月的業余時間,忙得時候直接睡在辦公室,最后終于在 2018 年上線。
他和差評君說,由于后臺不保存數據,所以并不清楚具體有多少人使用過。
但在那段時間,他收到了很多患者的感謝郵件,不少都來自國人。
而且,用戶真的用網站檢查出了腫瘤,尤其對于醫療資源緊張地區的人們,相當于從死神手里搶下時間。
第一位哥們照片搞錯了,
重新檢測后發現了腫瘤 ▼
幾年前,相關技術還尚未普及,所以 coolwulf 的項目算是個啟蒙。
網站也因此獲得了業內的廣泛關注,期間不乏復旦大學外科等國內外醫療機構,用郵件的方式向他表達感謝,并愿意提供資金、技術支持。
畢竟,整件事 coolwulf 都是自費,這可不是一筆小數目。
復旦大學癌癥中心發來的郵件▼
至于為什么不將網站商用、收點錢,這個問題差評君也問了。
coolwulf 的回答語氣淡然,卻不置可否:
“癌癥病人以及他們的家庭,承受了太多,相信每個人都想幫助他們,而我剛好有這個能力”
就這樣,他謝過了許多人的經濟援助,僅憑一己之力包攬所有。
除了網站,
當時還有個桌面版的檢測軟件▼
時間到了 2021 年,對 coolwulf 來說,也迎來了人生第二個關鍵的轉折點。
他同事的表哥身患腦腫瘤,情況不太樂觀,并采用了「全腦放療」進行治療。
不幸的是,這位患者在全腦放療幾個月后,腦腫瘤再次復發,但此時已沒有任何治療手段,只能等待死亡降臨。
全腦放療,是一種通過放射線,對患者腦腫瘤進行大范圍消殺的療法,不僅會消除癌細胞,連正常腦細胞也會造成傷害,以此減少病灶發生。
用不太嚴謹的話說,全腦放療,更像是一種“無差別攻擊”。因此,考慮到腦部的耐受度,全腦放療通常只能做一次。
經過此事后,徹底改變了 coolwulf 的看法,并決定突破一個業內難題——
不再讓 AI 停留在檢測階段,而是真正投入實際治療。
要知道,全腦放療是如今最普遍的腦腫瘤治療方案。在美國,每年就有 20 萬人接受全腦放療。
那么,是不是多腫瘤腦癌患者,就一定要鋌而走險,選擇全腦放療呢?
其實也不盡然,因為還有另一種的療法——立體定向放療。
與全腦放療的大范圍照射相比,立體定向放療的射線更集中,可以在不傷及正常組織的情況下,精準切除病變組織。像我們熟悉的伽馬刀,就是立體定向放療的一種。
這種療法副作用低,對患者的傷害也更小,并可以多次使用。
在學術界也基本統一認為,立體定向放療能提供給患者更好的生活質量,同時,療效也更為顯著。
唯一的問題就是,立體定向放療,會導致醫療資源變得更加緊俏。
因為一旦采用這種方案,腫瘤醫生就要精確勾畫,標注每一個腫瘤;物理師也得對每一個腫瘤,做精確的治療計劃,救治一位患者將耗費大量時間。
所以,在病人腫瘤數量過多時,醫生幾乎都傾向于選擇全腦放療,而不是立體定向放療。
但 AI 影像技術,興許就可以用來分擔醫生的工作量。
于是,為了讓更多腦癌患者都能用上立體定向放療,coolwulf 又一次投入研發。
只是這次面臨的問題,顯然更具挑戰性,再不是僅憑他一人就能做到的。
所以他找到了美國西南醫學中心、斯坦福大學,尋求合作。
在眾人的幫助和努力下,終于在不久前開發出了以下三種 AI 模型:
自動勾畫 / 標記腦轉移瘤病灶的模型;
基于 SVM-放射組學,能快速減少假陽性的模型;
基于優化輻射劑量圖,能快速分割多個病灶到不同治療療程的模型。
三種模型相輔相成,對應到醫生的工作流程中,能大幅減少使用立體定向放療時的工作量。
這個項目,目前已經在 2022 年 AAPM 春季臨床會議上發表,再一次取得了業內的廣泛認可。
coolwulf 與合作學者們,也正在加快步伐,試圖讓整個立體定向放療社區都能投入使用。
而在采訪中,coolwulf 多次提到,能有今天這個成果,絕不是他一個人的功勞。
他希望,差評君能把合作者的名單都公布出來,因為這里的每個人,都是默默和癌癥戰斗的英雄。
近些年的癌癥死亡率,相比于 30 年前,已經下降了 30%。
照這么發展下去,也許未來的某一天,癌癥將不再是絕癥。
但這并不是件船頭橋頭自然直的事,而是有無數個像 coolwulf 他們這樣的人,在深淵中挑燈前行。
文章最后,就借用 Reddit 下一位國外網友的評論,用作結尾吧:
“不是所有英雄,都披著披風”。
coolwulf,V2EX,Google圖片,
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
Whole-Brain Radiotherapy for Brain Metastases: Evolution or Revolution?
Whole brain radiotherapy for brain metastasis
Whole Brain Radiation-Induced Cognitive Impairment: Pathophysiological Mechanisms and Therapeutic Targets
Damage to the Superior Retinae After 30 Gy Whole-Brain Radiation
Wikipedia:
Stereotactic surge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