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何時起,小區里出現了一些 “鬼鬼祟祟”的年輕人。
有的散步時,總繞著綠化帶來回走動,時刻警惕著路人好奇的眼神。
趁旁人不備,眼疾手快地拔下一支綠苗就往家跑。
也有的熱衷于“撿垃圾”,看到草叢里的瓶瓶罐罐立馬撿走,像找到寶藏一樣開心。
還有人每天起床后第一時間,就出現在自家陽臺。
拿著水壺和小鏟來回踱步,或盯著欄桿底下發呆,好像在思考人生。
如果你見到這樣的人,先別害怕。
他們大概率不是什么壞人,只是在家種菜種上頭了。
圖源電影《小森林》
疫情對生活的影響是方方面面的,其中最讓人不愿面對的要數“居家”。
而快遞的不定時停發,蔬菜價格的浮動,也讓人不得不喚醒身體里的一項隱藏技能——
種菜。
突然多出的可支配時間和富余精力,讓人們紛紛把目光投向那些冒著生氣的綠芽們。
在逐漸壯大的“種菜隊伍”中,不乏許多之前十指不沾陽春水的年輕人。
打開社交媒體,這群曾熱衷于曬貓、曬工作、曬吃喝玩樂的人,一個個曬起自己種的菜來。
陽臺,通常是他們小心翼翼邁出第一步的地方。
或許幾十天之前,這里還只是個普通的陽臺,如今卻變成了一個小小菜園。
讓人又愛又恨的香菜、自帶“一茬接一茬”屬性的韭菜、對新手很友好的豆芽……
接二連三在這里安家落戶。
在抖音,“種菜”話題相關視頻播放量達到了60億。
圖源 飛瓜 數據
在小紅書搜索“陽臺種菜”,種菜知識、種菜攻略、種菜工具相關筆記足足有4萬多篇。
圖源小紅書
豆瓣“我在陽臺種菜吃”的話題下,也擁有了1400多位網友的發言,瀏覽量超過900萬。
許多人在組里分享自家陽臺,曬出2022年收獲的第一茬青菜。
豆瓣“我在陽臺種菜吃”小組
而在某電商平臺上,蔬菜種子成了熱賣商品。
小白菜、油麥菜、茄子、辣椒等菜種,在一個月內銷售出幾十萬組。
圖源淘寶
在購買蔬菜種子的人群中,北京地區人數最多,其次是上海、杭州,其中不乏90后的年輕人。
只是不同于經驗豐富的老手,許多初嘗種植的萌新們,在經歷了花式翻車后,才發現種菜沒有自己想象得那么簡單。
雖然看上去無非是挖挖土、播播種,想起來的時候澆澆水、施點肥。
但多數情況下,不做功課的后果往往是“一頓輸出猛如虎,一看成果零點五”。
“用6塊錢的紅薯種,種出了1塊錢的紅薯葉。”
了不起了不起/圖源豆瓣
按時澆水、松土、施肥,精心培育三個月,長到齊腰高的 “西紅柿苗”。
偶然發現跟路邊的野草長得一模一樣。
我說怎么長勢喜人呢/抖音@張張在德國,已獲授權
盡管一千個種菜新手,就有一千種翻車姿勢,他們還是在“飼養”瓜果蔬菜的道路上愈挫愈勇、樂此不疲。
畢竟,在日復一日的居家、萬年搶不上菜的焦慮、生活秩序被打亂的迷茫中,對“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美好期許,或許能拯救一個無處安放的靈魂。
哪怕需要經歷九九八十一難,也要第八十二次站起來。
你問他們圖啥?
就圖一樂唄。
不少在大城市工作的年輕人,都夢想擁有自己的家庭小菜園。
立志成為“家庭版陶淵明”的他們,從身邊開始開辟合適的種菜場地。
最為簡易的,是在陽臺上放置三五個方形種菜箱。
箱子底鋪上一層塑料膜,堆好土壤,撒下種子,就可以美美開始種菜之旅。
沒有專門的菜箱?不打緊。
所有用過的紙箱、泡沫箱、罐頭、一次性餐盒,都可以洗干凈,種上紅薯、黃瓜、卷心菜。
圖源 微博 @白鹿視頻
本來計劃種多肉的花盆,也改種蘿卜和豌豆——“種花有啥用?花能吃嗎?”
不想每天松土和澆水的,找個塑料瓶、酒杯之類的容器,把家里剩的蔥和蒜往里面一插,也實現了種菜自由。
圖源微博
當然,不是每個人都有條件在自己的獨立陽臺種菜。
于是在這屆種菜人的創造力下,一些離譜又有一絲草率的種菜場所出現了。
小區綠化帶的空地,早就被安排得明明白白。
絕不浪費每一寸土地/微 博@拜托了阿止
磚縫里照樣也能擠出空間種菜,把空間利用發揮到極致。
微博@每日經濟新聞
不過在公共空間種菜,前提是不能影響其他人正常生活。
以及別觸發了鄰居們的“偷菜”技能,不然到頭來容易為別人做了嫁衣。
你有沒有想過,綠化帶里為什么有折耳根?
解決了場地之后,熱情高漲的種菜萌新們為了學好種菜,拿出了比備戰期末考更加刻苦的精神。
從找攻略開始,就把微博、B站、小紅書的熱門博主關注了個遍。
從“初級陽臺種菜教程”到“小香蔥的種植指南”,從“從零開始學種菜”到“手把手教你制作無土栽培設備”,從頭觀看研習。
b站上動輒幾十萬播放的“陽臺種菜”視頻,此刻秒變“種菜人誘捕器”。
圖源b站
種菜人們不僅認真上課、做筆記,每天還會復盤總結,竭力將“種菜從入門到精通”壓縮到最短時間。
雖然還是時常翻車,但并不影響他們前赴后繼的腳步。
多數人樂于把自己的成功或失敗經驗分享出來,供其他種菜伙伴借鑒。
也熱衷于為后輩們答疑解惑,共同進步。
網友們互相答 疑解惑/ 豆瓣“讓我們一起在陽臺上種菜!” 小組
如果實在遇到解答不了的難題,不是還有一個終極解決辦法嗎——
演員苗苗分享自己隔離在家種菜/微博@苗苗-vivi
向家中父母長輩請教種菜的問題,多半能得到熱情解答。
因為要說對種菜的熱愛,我們可是祖傳的。
《舌尖上的中國1》的導演胡博曾說:“中國人走到哪里,都得想辦法種點菜。”
而近來搶菜難、買菜貴等諸多因素,讓“每天能吃上新鮮蔬菜”由過去的理所當然,變成了不少人的奢望。
于是聽著“民以食為天”長大的年輕人,也終于開始思考自給自足的可能性。
看著自己親手種下的種子,隨著時間和溫度的變化生根發芽、開枝散葉。
見證著它一寸一寸生長,最后收獲果實,這種踏實感和成就感,讓人們發自內心地感到欣喜和被治愈。
而我們在生活中產生的無聊、焦慮等負面情緒,也因為專注于種菜這件小事,被短暫地忘記……
潛藏在年輕人心底,對于田園牧歌般生活的向往,也就順理成章地被喚醒了。
博主echo精心打理的陽臺花園/小紅書@echo的北陽臺花園
于是,能在陽臺上擁有一座自己的小菜園,種上琳瑯滿目的瓜果蔬菜,成了年輕人們最高級的凡爾賽。
每天不管多忙多累,他們總要去確認下自己的小陽臺——
“只要看到自己的小菜園,就能排解掉很大一部分壓力了。”
有人調侃說,在中國人眼中有兩種地——
一種是能種菜的,一種是即將能種菜的。
此話不假,中國人到了一個地方,第一個關心的就是這里能不能種菜。
北京冬奧村的住宅,在設計時要將種菜元素囊括進去。
在屋頂設計了4620平方米的“屋頂農場”,并提供園藝耕種的工具,讓運動員和教練員可以直接種植食用蔬菜。
在非洲南蘇丹,中國維和部隊建起的“藍盔農場”,不僅自給自足,還向當地人免費供應玉米、冬瓜、豆角等蔬菜,常被索要菜種。
微博@ 瞭望東方 周刊
南極也不放過,科考隊員們發揮著“走到哪就種到哪”的精神,在南極建立了蔬菜溫室。
采用“人工照明系統”,全天24小時播放輕音樂,吸引了許多他國科考隊員前來蹭飯。
既然地球已經被我們的種菜人征服了,那就將目光投向宇宙。
當得知“嫦娥五號”從月球上帶回的土壤不含有機物,無法實現“種土豆”的樸素愿望時,網友們的失望溢于言表:
“月球這么大,連一塊有用的地方都沒有。”
月球已經沒有什么可留戀的了/圖源CCTV
而之后,我國的行星化學科學家又對“月壤能否經過改良后種菜”進行了一系列的學術研究和模擬實驗。
最終得到了一個振奮人心的結論,月壤種植是有可能實現的。
絕不允 許 一 片 土 地被浪費 /微博@從這里飛向太空
“有條件,一定種;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種。”
果然,對于種菜的熱愛,是深深根植在我們基因里的。
作為古老的農業大國,中國有著得天獨厚的種植條件和悠久的種植歷史。
地理位置優越,幅員遼闊,山地、高原、丘陵、平原、盆地及江河湖泊應有盡有。
四季分明的氣候,充沛的雨量和光照,適宜人類的生活和農作物的生長。
在地理條件影響下,在古代的中國,農耕經濟一直是國家經濟的主體,土地的有無和多寡直接關系到人們的生存問題。
在此經濟模式上形成的農耕文化,也就成為刻入我們文化血液的存在。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
“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春種、夏長、秋收、冬藏,耕種將個體與自然聯結,讓人們應天順時,耕作有節。
即便在歷史的變遷中,我們的祖先遭遇戰火與饑荒,依然不忘以穩定勤懇的耕作,對抗天命與生活的無常。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的踏實和安全感,讓種植在戰亂、水旱災害頻發的古代,成為人們生存的剛需。
不僅如此。
常常與勤勞、踏實等優秀品質關聯的勞作,也象征著奉獻與收獲,構成了中華民族樸實真誠的底色。
而對田園生活的向往,到陶冶情操與寄托精神,種菜又被古代文人雅士賦予著無盡的想象。
明代仇英《獨樂園圖卷》中描繪的種竹齋、采藥圃等場景/圖源美國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
“與無常共生,無常即是日常。生于日常里的,必鏤刻在時光之中。”
到了今天,種菜又一定程度上恢復了其本來的意義:
自己種菜自己吃,為每天能吃上新鮮蔬菜而勞動。
看著眼前的一株株綠苗破土而出,沐浴著陽光長高長大。
這微小而奇妙的生命力,也會默默在我們心中生根發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