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022年,元宇宙與NFT的熱度稍有冷卻,但另一得益于區塊鏈技術的概念——Web3.0火了起來。
Web3.0在今年有多火?互聯網賽道上,國內大廠阿里、騰訊、字節競相布局;資本賽道上,紅杉、軟銀等多家VC接連投資;甚至連俄羅斯與烏克蘭的軍事沖突,也牽扯到了Web3.0。
我們也知道,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對科技創新一直有著超前意識,如特斯拉、星鏈計劃、腦機接口……但在Web3.0上,馬斯克卻一反常態,接連對其炮轟:“我不認為Web3.0是真實存在的,這更像是營銷用語,在暢想2051年的今天。”
這不禁愈發令人好奇,連科技大佬都炮轟的Web3.0,究竟是互聯網發展史上的又一次變革?還是借區塊鏈技術迎來的又一次炒作?
有Web3.0,自然有Web1.0與Web2.0。在此我們不妨了解下,Web1.0到Web3.0的發展歷史。
從時間軸來看,Web1.0約在1990到2005年前后,即傳統意義上的PC互聯網。在此階段,網頁首次實現訪問和商業化。典型產物便是Googole、百度等搜索引擎以及新浪、網易、搜狐、騰訊四大門戶。
不難看出,Web1.0下,所有信息由相應網站提供,僅用作展示,展示的內容形式以文字和圖片為主,不同網站之間幾乎無交互。同時,用戶只是信息的獲取者。HTTP、HTML、XML等協議在此階段達成,Java、Javascript等軟件語言也在此階段應用。
Web2.0從2006年發展至今,可以說貫穿了整個移動互聯網時代,此階段最大的改變便是交互。所謂交互,一方面體現在呈現的內容從文字、圖片延伸至語音、視頻、動態圖片等多種形式,另一方面呈現設備從PC擴大到智能手機、平板等多種終端,且數據可在眾多平臺以及應用之間傳輸、共享。
最重要的是,用戶再也不是信息的獲取者,而成為信息的參與者。諸如Facebook
、Instagram、抖音、微博等社交平臺是Web2.0階段的典型產物。Web2.0的到來,使得互聯網變得更加多元、民主,并盡可能方便用戶訪問。
而不論是Web1.0還是Web2.0,信息的呈現與存儲均為集中式,由網站運營者及平臺運營者負責,所以個人隱私不能得以有效保障,這也是為何我們經常剛說完,便能收到各類感興趣的廣告推送。
Web3.0則即將開始,即與萬物互聯時代一同到來。相比Web1.0與Web2.0,Web3.0的最大特征是分布式,區塊鏈、加密貨幣、NFT是支撐Web3.0的基礎。
Web3.0階段,去中心化是基本原則。在Web2.0中,計算機使用HTTP以唯一網址形式搜索信息并存儲在固定位置(通常在單個服務器上)。
而在Web3.0階段,數據的任何更改、移動都將記錄在區塊鏈上,從而創建整個網絡都可以驗證的記錄,由此防止不良行為者利用數據,同時還可以跟蹤數據的流轉方向。
在這一階段,互聯網不再由網站運營者或者平臺提供商主導,這是一個人人皆平等的階段,用戶不僅是內容的所有者,也是信息的控制者。同時,Web3.0更加智能,這種智能不僅體現在人與網之間的互動,還包括軟件與軟件之間的互動。
專家認為,Web3.0具備四大特征:一是語義網。語義網是萬維網(www)的延伸,其將機器學習、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結合,使得機器能夠在互聯網上讀取、學習、理解數據,并為用戶提供自動響應。
二是人工智能與大數據。人工智能與大數據的運用,使得Web3.0擁有從各類歷史數據中學習的能力,進而為用戶的網絡行為提供優化以及更好的建議,這不僅使得用戶各類推送變得更加精準,也可用于研究、建模等不同領域。
三是3D圖形。如同元宇宙一樣,Web3.0將網絡體驗從2D帶到3D,3D圖形將用于多種網站和服務領域,如網游、電商、房地產等。諸如SECONDLIFE、World ofWarcraft等在線游戲便是典型代表。SECONDLIFE創始人PhilipRosedale認為,未來,虛擬身份將如同郵箱地址、智能手機般受歡迎,擁有3D身份的用戶將不斷上升。
四是無處不在的連接。Web3.0與萬物互聯一同到來,用戶對互聯網的應用不再像Web1.0階段只存在于桌面計算機,或者像Web2.0階段存在于智能手機,Web3.0的連接將無所不能、無所不在。
接下來不妨看下Web3.0的玩家。首先,傳統互聯網巨頭自然積極參與。如微軟在今年3月份投資區塊鏈初創公司ConsenSys,ConsenSys在這一輪融資中總共籌集4.5億美元;國內騰訊也在3月份投資了澳大利亞NFT創業公司Immutable;此外,騰訊與阿里還分別推出了數字藏品APP;字節在海外市場也有布局Web3.0。
與Web3.0有關的上市公司以及初創企業更值得關注,先看上市公司。Coinbase:運營著美國最大的加密交易平臺,其還提供加密錢包產品,除自身服務Web3.0外,Coinbase還投資了幾家參與Web3.0項目的初創公司。
Mogo:加拿大公開上市的數字支付和金融科技公司,早在去年,Mogo便購買了近50萬美元的以太坊(ETH)。此外,Mogo還大量參與與加密貨幣產品開發和企業開發相關的活動。該公司還持有加拿大領先的加密貨幣交易平臺Coinsquare19.99%的所有權。
VoyagerDigital:提供60多種不同的加密資產投資和交易服務,為全球消費者和商家提供加密貨幣支付解決方案。
再看Web3.0初創公司。Polygon:以太坊擴容解決方案提供商,今年2月又推出Web3項目UI/UX解決方案Finity,提供專注于3D設計的資產、元素和模板;Biconomy:多鏈中繼基礎設施提供商,旨在提供即插即用的API以及SDK,幫助用戶輕松實現跨鏈運行,使Web3.0變得更加友好;BitPay:加密支付服務提供商,提供的BitPaySend支付平臺為用戶提供購買、存儲、交換和消費服務。
新生事物的出現,一定是褒貶參雜。不同于馬斯克的炮轟,中國證監會科技監管局局長姚前則看好Web3.0的發展。
姚前認為Web3.0有望改進現有互聯網生態系統,解決Web2.0階段的壟斷、隱私保護缺失、算法作惡等問題,使得互聯網更加開放、普惠、安全,進而向可信互聯網、價值互聯網、智能互聯網、全息互聯網進階。
毋庸置疑的是,從Web2.0向Web3.0的進階,一定充滿著各種挑戰,而這些挑戰也是阻礙Web3.0發展的攔路虎。專家認為,Web3.0要想實現,需要解決的第一個問題是全球范圍內的可搜索。
在Web2.0階段,得益于Google、Bing、百度等搜索引擎,全球用戶可以快速找到需要的東西,其存儲機制也能明確,即具備明確所有權邊界的集中式文件系統。所以人都可以將數據存儲在AWS S3、Google云端硬盤上,甚至是托管在數據中心或私人服務器。
但Web3.0的存儲機制是區塊鏈,存儲在鏈上或通過鏈管理的數字資產對搜索引擎并不友好。如果無法標記或以其他方式查看鏈收集的數據,則無法搜索。如數據在IPFS上,Google如何搜索內容?
第二個問題是Web3.0階段的數字廣告問題。在Web2.0階段,全球范圍內受歡迎的應用都是免費的,如Facebook、Instagram、WhatsApp、TikTok等,海量的客戶數據使得這些平臺可以通過廣告盈利。
但Web3.0是一個去中心化的網絡,分布式的架構不支持這些平臺提供商保持現有的廣告模式。而Web3.0比Web2.0更加需要廣告。那么,此時的商業模式如何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