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獲悉,云原生DevOps平臺「簡單云ezOne.work」(下稱“簡單云”)完成順為資本數千萬Pre-A輪融資。
近年來,隨著軟件工程業界的不斷發展,商業環境的競爭不斷加劇,軟件工程方法也逐漸由瀑布式開發(waterfall)、敏捷研發、進入到DevOps研發時代:研發團隊更強化了各角色協同、更關注軟件價值的持續交付。而率先實現DevOps轉型的企業則由于其實現了更高的研發效能、更高的交付質量讓他們更容易獲得商業競爭優勢。
企業供圖
由于以美國為代表的海外互聯網發展較早,在軟件開發的每個流程中,都有較為成熟的海外產品,比如項目管理領域的Jira,代碼管理領域的Gitlab等。國內企業的使用習慣也與海外類似,對海外軟件依賴程度較高。
來源網絡
而這個市場也足夠大,能夠容納更多公司。據2019年數據全球,DevOps軟件市場大概在85億美元,全球項目管理軟件市場有42億美元,國內的研發效能管理軟件市場有69億人民幣。據行業預測數據,到2025年國內的研發效能管理軟件市場將達到129億左右。
目前,國內處在這個賽道的玩家并不多,BAT等大廠又相關的產品推出,此外,單個環節也有創業公司加入,比如對標Jira的PingCode,對標Atlassian的ONES,對標GitPrime的思碼逸等。但想要解決產研環節一站式協作的工具,市面上較為欠缺。成立于2019年的簡單云就想要解決這個問題,自我定位是“一體化云原生企業協同與效能平臺”。
一個客觀存在的難題是,即使是單一對標單一環節的初創公司,也很難在短短幾年內完全復刻,達到100%的相似,那么簡單云又是如何做到的呢?
對此,簡單云創始人&CEO劉慶向36氪解釋:
第一,不同的客戶的需求不同,有些用戶是某個單點工具的深度用戶、有些用戶更重視通過一站式DevOps平臺來提高研發團隊的整體研發協同效率,每種產品有自己的用戶群。
第二,協同這件事,和數字化領域總提及的IT孤島、煙囪類似,此前,大家使用不同的工具實現不同的功能,但是這幾年,行業大背景是強調平臺的完整性、端到端的體驗、不同角色的高效協作,DevOps平臺的需求在逐漸增多;
第三,要想獲得客戶青睞,一站式平臺不僅要發揮一站式平臺帶給客戶的極致體驗和效率提升,還要在每個領域都不能做的太薄,要能滿足絕大多數用戶的需求,而簡單云之所以用了整整三年的時間不斷打磨和完善產品,正是基于此考慮。實際上簡單云的各產品功能都頗為強大,甚至和業界頂級產品不相上下,其代碼平臺ezCode,就具備代碼托管、代碼評審、代碼掃描、代碼搜索、代碼度量等強大功能并且具有多項專利技術。
企業供圖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Jira母公司Atlassian也已經有了較為完備的產品矩陣;風險是,隨著國際關系的不穩定性加大,未來國內國企和互聯網公司能否繼續使用Atlassian并不確定。
那么,客戶是否可以為了整體協作性犧牲單一環節的功能性?根據劉慶團隊的模擬,一站式平臺除了能讓整個研發團隊的數字化研發管理和協同水平大幅提升,僅效率層面,每天可以為工程師節約30分鐘時間,而整個團隊,在已經具有較高的研發協同能力的基礎上,還能提升10%左右的效率。
36氪獲悉,目前簡單云的主要客戶分為兩類,一類是互聯網初創公司,目前已有幾千家企業用戶,主要采取免費策略,免費的SaaS在線服務和免費的私有部署版本;另一類是規模型企業,目前已經數十家客戶,分布在能源、金融、政府、科研機構、互聯網、AI、制造業等多個行業并已形成千萬級營收。
目前,簡單云團隊規模近百人,主要來自原百度團隊。創始人&CEO劉慶有13年技術經驗積累,本碩畢業于中國科技大學,是云計算標準和開源推進委員會Devops專家組成員,曾任百度工程效能部擔任技術負責人、IBM中國研發中心資深工程師。
本次融資,簡單云計劃繼續提升產品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