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華熙生物,人們更多的印象是:這是一家靠玻尿酸起家的醫美板塊的龍頭公司。不過,據其近日發布的最新財報,華熙生物的這一地位有些難保。
據華熙生物2021年年度報,該公司功能性護膚品貢獻占主營業務收入近七成。而原料業務收入收入占比較上年進一步萎縮。與此同時,增收不增利、銷售費用占比過高的兩大難題正在凸顯。從營收上看,2021年,其營收增速最快,較去年同期增長88%。但扣非凈利潤增幅僅為16.74%,銷售凈利率約16%,甚至是連續四年下滑至不足2018年的一半水平。
這一營收構成的背后,既是華熙生物由2B轉型2C模式初具規模的數據表現,卻也是其科技化水平正在被削弱的強烈信號。甚至令人不得不懷疑,這還是曾經那個靠玻尿酸講科技故事的華熙生物嗎?尷尬的財報數據之下,華熙生物的轉型之殤,也暴露在了大庭廣眾之下。
早年,從營收結構上看,原料產品、醫療終端產品、功能性護膚品等產品的增長,帶動了華熙生物整體的營收出現規?;鲩L。不過,時過境遷,其營收結構已經發生了巨大的改變。
正如華熙生物董事長趙燕在業績說明會上說道:“大家一提華熙生物就是一家玻尿酸公司,其實我們已經不僅是玻尿酸公司了,玻尿酸只是我的基本盤?!?/p>
實際上也是如此,近年華熙生物的轉型路徑十分明顯。一方面,C端功能性護膚品已經成為華熙生物主要營收來源。功能性護膚品營收占比已經從2018年的23%增加至2021年的67%;另一方面,B端原料產品營收占比已經從2018年的52%縮減至2021年的18%。
據了解,華熙生物旗下的功能性護膚品主要有潤百顏、夸迪、米蓓爾和BM肌活4大品牌。營收大頭之一是潤百顏與夸迪,2021年分別約占總營收的25%、20%,加上米蓓爾8.8%的總營收占比,已經超過半壁江山。因此,也導致其原料業務及醫療終端業務的此消彼長。
不過,許多投資者認為,布局科技化的玻尿酸供應業務、以及醫療終端業務,更具想象空間,而在競爭激烈的護膚品賽道,華熙生物雖重金加碼,未來卻并不具備想象力。因此,眾多投資者也是帶著這樣的疑問,不斷地拋售華熙生物的股票,讓華熙生物的股價一落千丈、跌至谷底。
據3月18日收盤收據,華熙生物股價收于112.46元/股,不僅是年內新低,相比去年的股價峰值,市值也縮水了近60%。市值縮水的背后,很顯然也是投資者對華熙生物的信心更在丟失。
更為致命的是,華熙生物的營收嚴重依賴營銷廣告。4年多來,華熙生物在銷售費用上,一直保持逐年增長的趨勢。
據Wind數據顯示,2019年至2020年,華熙生物銷售費用為5.21億元、10.99億元。其中,線上推廣服務費分別為1.04億元、4.93億元;廣告宣傳和市場開拓費兩者合計為1.73億元、2.52億元。線上推廣費占到銷售費用的19.98%、44.89%,持續上升趨勢十分明顯。
與此同時,2018年至2021年,華熙生物銷售凈利率分別為33.6%、31%、24.5%、16%,呈現出下滑態勢。而時至2021年,銷售費用更是高達24.36億元,同比增長了121.62%,幾乎占了總營收的一半。值得注意的是,這個增速比營收增速高了近34個百分點。
要知道,即便在大肆燒錢的護膚品行業,銷售費用均值也只是12.96億元,華熙生物在營銷廣告方面的投入,幾乎是這個數據近一倍。由此也導致華熙生物將大部分利潤分流出去,2021年公司的銷售凈利率只有15.67%,反而同比下跌36.04%,遠低于行業均值的40%。
因此,在華熙生物的銷售費用居高不下、原料業務萎縮的企業大盤之下,其如何再續其科技故事,也將成為市場關注的重大疑點。
面對外界對于華熙生物增收不增利現象,華熙生物董事長趙燕解釋稱,華熙生物始終堅持長期主義,加強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戰略性、研發投入比較大,筑高競爭壁壘、加寬護城河。這些舉措將在未來2-5年逐漸產生對經營的直接貢獻。
據觀察,華熙生物在生物科技研發方面,確實有所投入,例如,據財報顯示,截至2021年12月31日,華熙生物在研項目239項,同比增加116項;已獲授權發明專利89項,同比增加40項;公司原料新認證、注冊成果12項,新獲得醫療器械注冊2項,新取得特殊化妝護膚品行政許可證8項。
除此以外,華熙生物還有239項在研項目。包括了合成生物、功能性食品板塊等。而且,華熙生物已成立了無錫功能食品基礎研究中心,上海食品研發中心,在功能性食品研發領域,以美容、關節健康和睡眠健康為主要開發應用方向。
只不過,在華熙生物全新布局的功能性食品領域,其是否能打造第二增長曲線呢?這得從華熙生物的企業基因以及市場環境來分析,方可得出初步結論。
作為華熙生物2021年的重頭戲,不過過去1年,華熙生物在功能性食品上的布局,顯得有些出師不利。
去年1月初,國家衛健委發布公告,批準透明質酸鈉為新食品原料,可應用于乳制品、飲料類等。華熙生物也抓住了的這樣的政策機遇,并率先推出了首個玻尿酸食品品牌“黑零”,以及玻尿酸水品牌“水肌泉”、透明質酸果飲品牌“休想角落”,正式入局功能性食品飲品賽道。
不過,1年多過去,其相關的玻尿酸飲品、玻尿酸軟糖、玻尿酸果凍、玻尿酸白蕓豆益生菌壓片等產品的銷量,卻慘淡無比。
以其水肌泉旗艦店的數據為例。經翻閱電商平臺查證,其2瓶420ml的玻尿酸飲用水月銷量僅區區數萬、而售價119元30粒的黑零GABA軟糖氨基丁酸糖果,以及休想角落目前的月銷量基本只有幾百單而已,甚至有些產品的銷量,僅為個位數,甚至掛零。在這樣的尷尬現狀下,作為新興航道的功能性食品業務,在華熙生物2021年的整體業績貢獻上,占比不足1%。
而在評價區,即便是相對暢銷的產品,用戶反饋選擇玻尿酸相關食品、飲品的原因,也是因為嘗鮮或者相比注射類產品,價格便宜。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很多網友直截了當地表示,相對昂貴的玻尿酸飲品,與只要幾元錢的普通礦泉水相比,并無太大差異。
眾所周知,一款新產品問世的熱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其生死。華熙生物的新產品,用戶不買賬,或許也并非是營銷推廣的原因所致。畢竟,華熙生物一直深諳營銷之道。
「于見專欄」認為,根本原因有三:其一是玻尿酸食用產品在市場上的接受度并不算高,大眾的消費觀念缺乏,也是其營銷推廣受阻的致命傷。其二是價格相對一般的功能性食品,并不便宜。其三,商品價格在很大程度上是價值的體現,大多數用戶認為,玻尿酸食品飲品是否能夠給身體健康加分,既缺少數據衡量,也缺乏主觀感知。
因此,玻尿酸類產品雖然被華熙生物貼上了“黑科技”的標簽,也經常被指收割智商稅。也就是說,相關科技產品的性價比,也是決定C端用戶是否購買的關鍵所在,華熙生物的產品在性價比上,或許缺少說服力。
從戰略的高度,華熙生物的發展路線還算清晰。一面是通過生物科技,不斷的在B端拓展客戶,鋪開市場。一面則是在C端各個賽道加速布局,搶占終端市場。
不過,或許是為了追求營收大盤的漂亮數據,華熙生物正在走一條,快速擴大營收規模的捷徑。那就是在炙手可熱的功能性護膚品市場上,不斷的加大營銷的砝碼,讓其成為華熙生物最有利可圖的業務板塊,然后通過重組的現金流,去支撐其它新型業務開疆拓土。
以華熙生物的野心,其顯然不會只甘心死守功能性護膚品的市場。因此,華熙生物將護膚產品作為墊腳石的這種策略,或許也不失為是一種曲線救國的明智之舉。
只不過,在疫情等外部形勢變幻多端的市場環境下,我們也不得不清醒的看到,即便是其押寶最具前景的護膚品賽道,也將來自四面八方競爭對手的夾擊,而該類業務作為其基本盤之一,華熙生物對其依賴越大,風險也將越高。
要知道,這個行業由來已久,而且競爭范圍是全球性質的,除了傳統國際大品牌蘭蔻、雅詩蘭黛、SK-II等外來品牌外,國內知名的新消費品牌韓束、紐西之謎等更是步步緊逼,不斷侵蝕著華熙生物的腹地。核心業務的不確定性,也給其新型業務的布局,平添了很多變數。
據了解,華熙生物繞過B端、布局C端市場的底氣,來自于其在玻尿酸原料領域的龍頭地位。通過成本優勢,可以讓其在終端市場上占據價格優勢。
但是,皮之不存毛將焉附。一家企業既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的結局,也并非沒有前車之鑒。而華熙生物在規模擴大后,如何進行商業模式、產品線的聚焦,上下游資源的整合,才能讓其真正發揮率優勢、成本優勢,也將是在其業務遍地開花的同時,擺在華熙生物面前的新問題。
因此,一片繁榮盛世之下,華熙生物的轉型也將長期承壓,勝算更是難料。
早期的華熙生物,以玻尿酸等核心生物科技,打響了招牌,也在行業擁有一席之地。借助融資上市,其在資本市場也是春風得意。不過,數年過去,新概念、黑科技帶來的風口不再,在投資者與消費雙雙回歸理性后,給華熙生物帶來的,也將是多重的考驗。
一方面,市場關注的是,其所謂的高科技,是否能夠轉換為十分接地氣、能被消費者輕易接受的產品。另一方面,投資者所關注的是,其如何在構筑商業大廈的同時,揚長避短、發揮優勢,讓自己的基業長青。如此,華熙生物或許才能讓消費者心悅誠服,也讓投資者信心十足。
無論是從哪個出發點來看,未來的華熙生物,都有很長的路要走。
編輯 | 于斌
出品 | 潮起網「于見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