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看點
·親親食品暢銷十多年,為何走向沒落?
·作為曾經的“老大哥”,親親做錯了什么?
近日,福建親親股份有限公司(01583.HK)披露了其2021財年的全年業績公告,在收入較2020年漲幅8.5%,達8.6億人民幣的情境下,公司不盈反虧,總計虧損8084.1萬人民幣。
親親食品2021年財報
財報披露后,本周一(3/21)親親食品股價不降反升2.33%,收盤價1.76港元(約合人民幣1.43元)。相較于財報中披露的每股凈產值1.7元(將公司全部資產變賣后平均每股分得1.7元),當前股價僅有凈產值85%。
親親食品3月股市表現
對于一般上市公司來說,股價低于凈產值是一個較為不錯的買入信號。可是,資本市場反應平平,21年財報披露以后,股價無太大起伏。
據兒研所Club的觀察,原來親親食品自的2016年上市以后,交易活躍度持續下降。
2022年3月以來,除4號當天交易量破萬股,其余日交易量均低于一萬股,甚至有4個交易日交易量為0。相較于騰訊美團日均數千萬甚至破億的交易量,親親食品交易極不活躍,因此股價無法較好表現公司情況,才會出現股價低于每股凈值,面臨虧損,股價不降反升的情況。
以“親親我的果凍~”經典廣告詞被80后90后熟知的一代兒童食品“明星品牌”,正逐漸淡出視野,早就在2016年上市的親親,為何逼近落日黃昏。在當今兒童零食不斷高漲的市場行情下,親親還存在復興的機會?
親親是福建的一家食品公司。1998年12月18日設立的福建親親股份有限公司,其前身是創辦于1991年的晉江南方食品工業有限公司。“親親我的果凍~”,看到這句廣告詞,大部分90后的腦海中可能是把它哼出來,而不是讀出來。這句自帶BGM的廣告詞正是來自“福建親親”的拳頭產品:果凍。
至2014年其果凍產品和喜之郎、蠟筆小新一起位列中國前三強,市占率達9.2%。每逢春節,年貨市場上都少不了親親酸奶果凍、桔子果凍、吸吸果凍的身影。
彼時的客戶群體,正是90年前后出生的孩子們。在那個年代,物質條件并不如當今充足。于是,能夠吃到一包辣條、一個果凍,都是極度幸福的時光。通過在主要的流量渠道電視上投放“親親果凍”廣告,親親食品迅速成為家喻戶曉的品牌。
當時,中國人逢年過節走親戚,大部分都會買一些“親親果凍”作為伴手禮送給孩子們。同時由于果凍不局限于年貨屬性,夏天冰凍后口感更加獨特,親親果凍一年四季都暢銷。同期品牌旺旺依靠其產品的多元化和市場先入性,在中國改革開放初期享受到了極大的時代紅利,其產品在國內市場占有率一度高達85%。
通過仿效旺旺的多產品矩陣,親親公司還開辟了膨化食品、調味小食以及糖果等其他業務,親親蝦條成為親親食品另一明星產品,至2016年在膨化食品領域同樣占據了中國市場領先地位。
在2008年,親親食品被資本看好,個人衛生用品巨頭恒安國際(01044.HK)收購了公司51%的股份,試圖擴展自身零食業務。成立于1985年的恒安國際旗下有我們熟悉的衛生紙品牌「相印」、紙尿褲品牌「安而樂」、衛生巾品牌「7度空間」等。
但隨著中國同類型公司的不斷崛起和市場發展初級階段“紅利”逐漸消失,親親的市場地位也在不斷被蠶食,銷量也不再“一路高歌”。自2013年開始,親親食品的營收卻不斷下滑:2014年稅后利潤9,162萬,2015年6,375萬元,2016年3,152萬元,每年下滑接近3,000萬元。
親親盈利的連續下滑讓恒安意識到,這條道路可能走錯了。于是在2016年4月,恒安集團計劃以介紹形式分拆親親食品上市,致力于讓親親自己擴大品牌影響力,再次獨立開展業務。
三個月后,親親成功在港交所獨立上市。
屋漏偏逢連夜雨,2016年爆出毒明膠事件,果凍產業遭遇滑鐵盧,對由于食品安全問題而走下坡路的果凍市場,市場并不買漲。以9.19港元上市當天,親親食品股價斷崖式暴跌65%,并持續萎靡不振。至今,公司股價仍在低位徘徊,且鮮有成交,人氣渙散。
親親食品歷史股價
2020年,親親食品總營收7.9億人民幣,同比增加15%。其中果凍業務占據公司營收的53.1%,達4.21億元人民幣。但公司凈利潤同比大幅減少78%至1700萬元,公司稱主要是由于電商渠道投入、港幣貶值等原因,而2019年凈利主要是因為出售土地使用權而獲得的一次性收入2380萬元。
在最新的財報中,其營業收入由2020年的7.93億元增長至2021年的8.60億元,僅增長8.4%。對此,親親食品方面指出,由于產品銷量增長,以及集團持續調整產品結構和銷售策略,重視新產品開發,從而豐富產品種類,提高整體產品銷量及市場占有率。
通過觀察其業務收入占比,兒研所Club發現其核心類目果凍產品和膨化食品銷售占比分別為54.98%,26.20%。去除銷售成本后,兩大類分別占60.68%和25.09%。果凍仍舊為2021年親親最掙錢的產品,而“蝦條”占據四分之一的業績。
業務收入占比(外環) 去銷售成本后收入占比(內環)
盡管2021年收入及銷量有所上升,親親食品年內毛利及毛利率均有所下降。報告表示,毛利率下滑主要是受原材料價格、人工成本及制造費用上漲因素影響,集團產品單位生產成本上漲。集團已于2021年第四季對部分產品提價及增加銷售較高毛利產品的占比,以改善毛利率。
而對于2021年度的虧損,親親食品方面表示,根據集團的戰略發展規劃,集團在中國內地不同地區(包括湖北省孝感市、山東省濟寧市、四川省眉山市、及甘肅省寧夏市)完成發展建設四個新生產基地,新生產基地于2020年下半年及2021年上半年陸續開始投產,仍處于虧損狀態。2021年新生產基地及改善現有生產基地工程的總資本開支約人民幣3.54億元。
此外,部分原材料價格及制造費用上漲、員工薪酬及福利費增加等因素也對公司純利帶來影響。
作為一個消費品牌,親親2021年銷售費用(營銷費用)僅1.38億元,而管理費用高達1.36億元。在零食企業百家爭鳴的時代,親親并沒有選擇在管理層工資上開源節流,也未大力宣傳營銷。雖然有推出一些新品,但大體上一直采取吃老本、維持現狀的方式持續經營。
可以說,產品創新能力差是親親落伍的核心原因。
根據兒研所Club整理,親親食品近些年依然守著果凍、膨化食品這兩個品類。除了一些配料上的更改,并未有品類上突破。除此之外,唯一接近當前爆火兒童食品品類的包含一款海苔拌飯料,不過由于和其他品牌同質化嚴重,市場反響也一般。
親親食品產品矩陣
除了創新投入少,親親食品在營銷上也沒有什么建樹。在Z世代大行其道之下,很多品牌都會通過各種跨界、創新等方式,召喚出品牌新認知。
比如已經60多歲高齡的大白兔奶糖,就是跨界合作高手。與美加凈聯合推出大白兔潤唇膏、與氣味圖書館聯合推出香水等,還在60周歲之際,通過快閃店形式推出大白兔奶茶。一杯原價20元左右的奶茶,被黃牛炒到100元以上!在每人限購4杯的情況下,做出了每天售出1,000多杯成績。
大白兔的營銷方案值得親親食品反思,不僅如此,新勢力崛起,也加劇了市場競爭。
在親親沉寂的這些年,市面上興起了堅果三巨頭(三只松鼠、良品鋪子、百草味),此外還有更多新銳兒童零食品牌諸如:簡愛、奶酪博士、窩小芽等健康新零食品牌不斷涌現。
中國零食市場早已經高度細分并重新洗牌。
果凍由于毒明膠先例在前,膨化食品健康的堪憂,盈利及增長能力不足已被市場驗證。果凍仍作為親親的最大收入來源,無疑是一顆定時炸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