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伙兒都聽說了,最近上海一家中餐廳火了 ——
想要用餐,得先預定。
在長達幾個月的漫長等待后,你將會享用到:
2顆上海青菜心,配上豬油渣,售價188元;
一勺麻婆豆腐,200塊錢;
一整只貴妃脆皮鴨,就分上面的一小片脆皮……
別看菜量極小,人均消費高達2000元。
結賬時,還得再加10%的服務費。
翻譯翻譯,這不就是花2200塊錢,吃了幾樣食堂小菜?
可想而知,消息一出,網民們直接就炸了。
在大眾點評上,有人慕名前去留言:
他明明可以直接搶你2000,竟然還讓你吃了幾口飯。
而有人大怒,就有人科普:
人家餐廳主打的就是Omakase,也叫“廚師發辦”,是一種來源于日本料理的高端吃法:
沒菜單,廚師憑借當天的食材(和心情)即興發揮,今天做什么就吃什么。
而樣式多、分量少,正是Omakase的一大特色。
(幾乎是一夜之間,全網都知道了Omakase的幾種寫法)
言下之意就是:不是它太貴,而是你太土。
然后,這兩撥人各說各話,差點打起來。
一片亂斗中,也有人發現了華點:
這個Omakase,確實是日料的吃法沒錯吧。
那為啥日本料理可以用,中餐炒作個日式制作的概念就不行?
搞什么地域歧視呢?
要想弄明白這個問題,我們就得先弄明白:
日料貴不貴、為啥這么貴,以及到底為啥有那么多人愿意為之買單。
中餐日作 ×
日料日作 √
翻譯翻譯,什么叫“公平”?
實際上,提起日料,不少國人的第一反應就是“要價貴 + 分量少”。
(一些正常中國人的好奇)
數據顯示,這并非是一種偏見和錯覺:
根據紅餐品牌研究院統計,如果將50元~100元的人均消費價位稱為“中低端”,那么,中高端日料的占比達到了45.59%。
其中,200元以上的高端日料比例更是高達15.50%。
(圖源:紅餐品牌研究院)
而如果我們把視角擴大到全中國,就會發現一個更加有趣的事實:
日料店,往往包攬了一座一線城市可以查到的最高消費餐廳。
(圖源:餐飲品牌觀察)
所謂日料,說到底不就是壽司、拉面、蓋澆飯(丼)?
再高檔點兒是刺身和懷石料理,怎么就能賣出這么高的身價?
(日料種類少,一個月就能吃個遍)
實際上,自打進入中國市場,日料就決定給自己貼上了“高端”的標簽,不賺窮人的錢。
正如美食家董克平所說:
“日餐進入中國,最早都是開在飯店里,給人的印象是價格高,分量少,吃不飽。”
在上世紀90年代,早先進入中國的日料,大多聚集在日企和領事館,抑或是星級酒店的附屬品,極少單獨出現在普通大眾的餐桌上。
即使在2006年左右,日本壽司大舉進入中國市場,也大多定位中高端,講究日式的環境和服務,也不是國人輕易能夠消費得起的。
種種歷史慣性下,日料在國人心中就被鍍上了一層神秘而高貴的金邊兒。
(比如知乎上會出現這種問題)
當然,日料“高端大氣上檔次”的形象,是獲得“世界級別標準”加持的。
作為影響力最大的全球性餐飲評價榜單,米其林的最高等級為三星,被認為是值得專程打卡的餐廳。
(圖源:米其林官網)
根據米其林官方網站的信息,目前全世界共有134家三星級餐廳。
其中法國有29家,日本僅次于法國,有21家。
一個可供對比的數據是:
雖然日本和咱們的云南省差不多大,但至今為止,中國大陸只有4家米其林三星餐廳。
即使加上港(7家)、澳(3家)、臺灣地區(1家) ——
全中國也只有15家。
要是再算上2星餐廳,日本和法國的距離將會進一步拉進,而中國地區的總和則將和日本進一步拉開。
而米其林餐廳的評價標準,考核食材和烹飪技藝只是基本,也要重點考察餐廳的就餐環境,以及服務水平。
說白了,吃的不是飯,是氛圍感。
這一點,日本選手表示:
我可太熟了。
(該片至今仍有豆瓣8.7的超高分)
2011年,一部由美國人拍攝的紀錄片《壽司之神》橫空出世 :
為了捏好壽司,86歲的小野二郎在工作之外的時間都帶著手套,以“給客人最好的體驗”。
徒弟們要花長達10年的時間學習刀法和食材處理;
10年過后,才允許煎雞蛋;
再用3年,學習怎么準備大米,至于捏壽司卷,更是要花8年時間學習。
(圖源:《壽司之神》)
更獨(奇)特(葩)的是,這項武林絕學,傳男不傳女 ——
因為女性會來月經、體溫更高,還使用香水和化妝品。
在種種堪稱玄學的加成下,小野二郎,順利成為了全世界最年長的米其林“三星大廚”,被西方瘋狂追捧。
而該片在向全世界狠狠科普了一把什么叫做“工匠精神”的同時,也成功把日本料理捧上了神壇 ——
盡管算下來,一枚壽司賣出了100元的天價,依舊吸引了不少人花盡心血前去朝圣、捐點香火錢。
但其實,“壽司之神” 只是被吹上天的日本匠人的一個縮影。
在日本,炸大蝦,有天婦羅之神 —— 早乙女哲哉 ;
烤鰻魚,有鰻魚之神 ——金本兼次郎;
就連煮米飯,也有煮飯仙人 —— 村嶋孟 。
這些人個個都“在自己的領域里做到了極致”,因此得道成仙。
時至今日,一個龐大的日本料理神仙天團,早已形成:
(日本眾神圖鑒)
說白了,吃日料,吃的是一種工匠精神,一種形而上學層面的精神價值。
經過這種商業炒作,要價能低才有鬼了。
在這次事件中被廣為科普的Omakase,正是高端中的高端吃法。
連維基百科上都說了:
“Omakase的平均價格虛高、性價比較低”。
而說到“性價比”,中餐餐廳往往是大眾認知中的性價比之王。
看到這兒,估計有人就要說了:
上海這家店一頓日作猛如虎,中餐終于要上了高價,可算揚眉吐氣了一回。
內產內銷,又不賺窮人錢。
總比錢被小日子過得不錯的日本選手賺走強,肥水不流外人田嘛。
大伙兒現在不買賬 ——
這不是,欺負老實人嗎?
但問題是,你以為國內的這些日料店,有多少是真 · 日本子開的?
天價日料背后,是中國人專騙中國人
實際上,國內日料市場,從中低端到高端,早已經是中國本土日料品牌的天下了。
在“2021中國日料十大品牌”榜單中,除了位列榜首的“元氣壽司”為日本品牌外,其余均為中國日料品牌。
而門店的占比數據,或許更能說明一切:
在2017年,在全中國的日料餐廳中,日本餐飲品牌門店的占比僅為3%;
到了2020年,這個數字更是下滑到僅為1%。
不難想象,通過做日料,這些年有不少中國人賺了一座座金山銀山。
而對于Omakase這種吸金利器,這些大聰明自然也不會放過:
據知情人士爆料,來自安徽省阜陽市臨泉縣牛莊鄉的日料師傅,已經成為業內扛把子。
這是因為,最初村里有人前往日本學習Omakase,回國后在上海發展,賺得盆滿缽滿。
隨著賺錢效應強烈,親朋好友乃至村兒里其他人紛紛組團趕赴上海,占據Omakase日料不少檔口。
也正是這段時間,國人對日料的各種在地化改造試驗,在神州大地上如火如荼地開展著:
金槍魚蛇腹,連粗筋都不處理:
天婦羅的面衣,像是受到了核輻射一般:
還有的門店更會玩兒,整出了“巨無霸壽司”,一塊壽司上堆了和牛、金槍魚、海膽、魚子等,視覺沖擊1000%。
但這樣“一看就很貴”的代價,是各種味道在食客嘴里也來了場大雜燴。
以上種種別出心裁的“創新”,都已經被懂行的美食區up主們扒得差不多了。
妖魔鬼怪看多了,就不免產生一個疑問——
這些國人做的日料如此粗糙,真的會有人買單嗎?
而這個問題,就要問問國內崛起的新中產階級們了。
隨著中國經濟高速增長,早在2012年,中國的中產階層數量已經超過了美國的總人口。
根據咨詢公司麥肯錫預測,在2022年,76%的中國城市人口將躋身中產群體。
這些新貴們,已經脫離了低端的馬斯洛需求層次,更希望不斷提升生活質量,享受生活樂趣。
為此,他們肯花2-3個小時來等一個高檔餐廳的座位;
定價高不是一家店的劣勢,反而成為了一種優勢。
說白了,在“圖一樂”的心態面前,傳統以分量、價格來論“值不值”的標準,都要靠邊站。
而日料這種蘊含了大量儀式感和玄學、又在國內外都鍍著金身的料理,正切中上了國內這些新富們對于品質、風格的消費需求。
有人一針見血地總結:
北上深的有錢人一多,高檔餐廳都顯得不夠用了。
這同時也意味著,高端日本料理已經成了賣方市場。
(圖源:《大腕》)
許多國產日料店,紛紛表示:大師,我悟了。
他們打起了高端日料店的大旗,把《壽司之神》的那一套用餐儀式有樣學樣地照搬了過來 ——
不把可動用的關系都用完,就別想得到被日料店“皇宮翻牌”的機會,制造“平頭小百姓一生都沒法預約”的優越感;
吃飯過程中不能說話,要把進食的速度調整成主廚端上來的速度,不然你就等著挨瞪吧;
套餐3000塊,吃不飽就對了,畢竟這是高 端 日 料;
在30分鐘內,吃完走人,否則面前的食物會被當做垃圾扔掉 ——
理由是:已經錯過了最佳時機。
總之,把飯吃出個緊張肅殺的氣氛,就算是到位了。
(@大咕咕咕雞老師的經典場景再現)
甚至有的日料店,在創造儀式感、制造高溢價方面,做得比日本人還離譜:
前兩年翻車的“南京柒本味”日料店,就獨創了很多日本本土都非常罕見的用餐規則:
不接生客、不打包、不能聊天;
每餐只接待10人,所有人到場才開餐;
僅有2種套餐(398元/人、498元/人),沒有菜單,不可單點,玩的就是心跳。
在宣傳視頻中,老板強調這些是為了“保證食材的本味”。
但僅僅兩張照片的功夫,這種“匠人精神”就漏了餡:
做壽司,卻花里胡哨地用蛋黃醬和黃油;
處理蝦,卻帶著手表,手背虎口處還有瘡疤.......
而稍微了解過日料知識的人都知道,以上這些錯誤低級到堪稱“自曝”,不如直接說“我不裝了,我攤牌了”。
說白了,這些所謂的“高 端 日 料”,精致是假的、格調是裝的。
可能只有 “貴”是真實的。
時至今日,國內日料品牌已經掌控日料的產品和運營體系,從中低端到高端日料市場近乎通吃。
據紅餐品牌研究院預估,2020年,雖然受到疫情沖擊,但中國日料品類市場規模已經接近2000億元人民幣。
尤其是在 新一線城市,門店數量占比已經超越一線城市,達到了24.79%。
至于二三線城市的門店數占比,也已非常逼近一線城市。
大伙兒品品,就這溢價,
隔壁開中餐館的老板都要饞哭了好嗎。
(中國餐飲行業的平均利潤率僅為18%左右 | 圖源:《2020中國餐飲年度報告》)
盡管早在2010年,中國的GDP就超過了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但不論在國際地位上,還是某些國人的心目中,論高端大氣上檔次,中餐在日料面前還得往后稍稍。
(一些正常中國人的好奇)
有人因此覺得,既然中餐普遍賣不上價,那把日料的打法用在中餐上不是很好嗎?
師 夷長 技 以 制 夷了 屬于是。
但在市場的一團虛火之中,日料,其實已經快走下神壇了。
原因是,這些年,日料在根基 —— 食材的層面,翻車越來越多。
最重要的是,就連日料的精髓 ——“工匠精神”,也越來越不被全球認可了。
中國日料,何以暴打日本日料?
這些年,坊間流傳一句話:
“大眾日料吃主食,中端日料吃體驗,高端日料吃食材”。
所以為了彰顯高端,日料店往往哄人說:
“食材均是從日本空運來的”。
結果有懂行的食客一看菜單 ——
好家伙,成本2塊錢/條的俄羅斯甜蝦、原產地就不在日本的三文魚,哪一樣是在日本本土產的食材?
而在信息差逐漸消弭的今日,也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中國消費者開始了解:
就算是真的從日本空運來的,也并不能說明啥。
畢竟,日本“國產”,也可能是中國產的。
去年年底以來,日本用中國產品冒充日本國產的臟事兒,已經可以拍連續劇了:
先是一家叫做“高山水產青果”的生鮮食品批發企業承認,由于當地產能不足,在5年前,就已經開始把中國產的鰻魚偽造成日本愛知縣產的鰻魚進行銷售。
新聞顯示,在該公司最近銷售的約3.35萬條鰻魚中,至少有6640條原產地為中國。
一時間,不少中國網友大呼:
國 鰻 崛 起!
(圖源:日本全日本新聞網報道)
接著,是日本蛤蜊產地造假:
熊本縣漁民把中國進口的隔離扔在灘涂上,過段時間再撿回來,標上“熊本縣產”出售。
如此簡單粗暴的偷梁換柱法,日本漁業從業者十幾年如一日。
而就在上個月,連裙帶菜也被查出用中國產冒充日本產了。。。。。。
(被靜岡縣警沒收的外國產裙帶菜| 圖源:NHK)
要知道,日本為了保護它的農產品市場,會向民眾特別強調日本食品的安全性和健康性。
日本人民也一向以國產農產品為榮,認為非國產產品不能滿足他們挑剔的舌尖。
造假事件,無疑說明:
無論是否日本國產,根本就吃不出來;
甚至中國產的質量還要更好一些。
這些事一出,不少日本人民長期以來對日本食材的優越感、鄙視國外的自信心,直接就崩了。
至于那些造假的日企,結果自然是:
(圖源:日媒)
實際上,這些年,日本一出事兒就鞠躬道歉,連中國人都已經看麻了。
就像日本工匠精神的集大成 —— “日本制造”,一度也是高端、精良的代名詞,是我們造不出來的高科技,是我們擠破腦袋也要搶的電飯煲和馬桶蓋。
然而今時,早已不同往日。
(2015年,有日本商場每1.2分鐘就能賣掉1只馬桶蓋,絕大多數是被中國人買走)
近些年來,長期以“產品質量高”、“管理嚴謹”坐擁美譽的日本企業曝出造假丑聞,都已經快算不上能上得了熱搜的新聞了:
2014年,高田的安全氣囊數據作假,僅僅在美國就導致11人死亡,破產后被中資企業收購;
2015年,東洋橡膠工業,免震橡膠制品數據作假,一些鐵道和船舶使用的防震設備被發現存在質量隱患;
2016年,三菱汽車,輕型汽車燃料數據作假,造成2000億日元的損失;鈴木汽車,燃料費用數據測定不準確;
2017年,日產汽車,被查出連續38年聘用無資質人員搞質檢;
世界500強企業、日本第三大工業公司、安倍晉三就職過的公司神戶制鋼,被曝傾情造假、以次充好,十年如一日;
年底,日本制造的英國高鐵首發事故不斷,漏水、停電、遲到全碰上了。
甚至于,連人命攸關的藥品安全,日本也無法保證了:
去年2月,日本制藥企業小林化工承認,生產的治療腳癬藥品中混入了過量催眠成分,讓很多患者服用后失去意識,造成2人死亡、22起交通事故、239人健康受損的重大災難。
進一步調查才發現,成立75年的小林化工,造假、售假的行為已經長達40年,近500種藥品中80%都存在造假,從質檢到賬簿造假一應俱全。
......
一場場精心策劃的長期捉迷藏,直接說明了兩個問題:
日本產品質量不達標是家常便飯,而且,整條生產線上的所有人全都默認著造假的存在。
而日本人對此的應對,也充滿了傳統的日式風格,那就是“鞠躬道歉”。
沒有什么造假,是一個鞠躬解決不了的。
如果有的話,那就兩個甚至N個。
如果說,曾經的日本是個講究工匠精神的國度。
那么現在,“工匠”已經淪為了“躬匠”。
相信大伙兒現在都已經把“紅豆你斯你馬賽”說的賊6了。
2011 - 2021,日本“工匠精神”從崛起到被群嘲,只用了10年。
而當日料“本體”——食材本身造假越來越多,
當日料的“靈魂”——工匠精神也被日本人自己祛了魅,日本料理走下神壇還會遠嗎?
進一步說,當日料完全走下神壇,再用Omakase當鐮刀使,韭菜們還會認嗎?
(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回過神來了)
或許,此次爆紅的上海“中餐日作”,就是玩家們在爭搶著割最后的韭菜。
只是,這些人太心急,吃相太不體面了。
尾聲
某種程度上,國內的這批本土日料餐廳從業人員,也是最不想看到日本“工匠精神”塌房的人之一。
板著臉、數著錢,這日本工匠精神,咋說不香就不香了。
或許正是因為賽道太卷、且難以為繼,這家店才打起了高 端 中 餐的主意。
他們也許覺得,中國消費者被高端日料P U A了這么多年,按理說也能接受高端中餐的PUA。
但是,中餐一直以量大管飽著稱,“高性價比”的標簽撕都撕不掉。
你這突然整個中餐日作,食材還不咋高端,擱誰身上都得犯嘀咕啊。
更何況,中國人做日料之所以堅挺這么多年不翻車,還是多虧了人家日本子會講故事。
只不過,這日料的故事,也越來越講不動了。
寫到這里,我突然想到,或許這是一個營銷出中國自己的上海青菜、麻婆豆腐、貴妃脆皮鴨之神的好機會啊。
中國不缺少美食,連早餐都能拍幾百集紀錄片,整出個滿天神佛還不是輕輕松松?
講好中國故事、搞海外文化輸出,用高端中餐割外國人韭菜 ——
可就靠你們了,加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