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董潔 編輯|喬芊
重資產的快遞行業又發生了一起大交易。
停牌多日的德邦股份昨日晚間發布公告稱,京東物流已收購德邦物流66.49%股份。若以德邦2月27日停牌前的130億人民幣市值計算,此次收購作價將超87億人民幣。收購完成后京東物流將成為德邦物流的控股股東,德邦董事長崔維星不再擔任德邦的實際控制人。
與此前傳聞的全資收購不同,此次京東物流只完成了對德邦控股股東——德邦控股的股權收購,不過據京東物流內部人士透露,京東物流已經向德邦其他股東發出股份收購要約,“目的仍然是全資控股德邦物流,并最終完成私有化”。此前36氪得到的消息是,京東將110億人民幣全資收購德邦物流。
據接近德邦的人士透露,在早前的股東會上,崔維星已經要求股東將手中的股份出讓,但部分股東并不情愿,“有部分股東提議保留部分股權,或者轉換為京東的股票”,不過上述方案均被崔維星拒絕。
被收購前的,德邦物流的股權結構較為集中。德邦控股作為最大股東持股約 66.49%,韻達控股持股 6.52%,作為德邦物流的第一大機構股東,韻達也曾是此次收購的競標方之一,“甚至一度在談判中處于領先位置”,有消息人士告訴36氪。
據知情人士透露,這場收購案中德邦是相對更主動的一方,早在去年其已經在市場上尋求買家,最近2個月的交易進程迅速推進。收購完成后,德邦物流將保持獨立運營,但德邦管理層的洗牌不可避免。
據悉,此前離職的京東物流前任CEO王振輝可能重回京東,接手收購德邦后的整合工作。對此36氪向王振輝本人進行了求證,并未得到回復。
這是近半年來快遞行業發生的第二筆重大收購案。此前,極兔快遞曾以約68億人民幣收購百世快遞的國內快遞業務,伴隨競爭的加劇,快遞業的洗牌已愈演愈烈。
德邦物流何以淪落到被收購的地步?京東物流又看上了德邦什么?
展開分析之前,先來了解下德邦物流的發展歷程:
德邦的前身為“崔氏貨運公司”,成立于1996年;
2009年搬遷上海后開啟了全國擴張;
2013年11月,為了應對電商市場的爆發,德邦啟動快遞業務,并于2014年陸續引進紅杉資本、鼎暉投資、中金資本等投資人;
2018年1月德邦成功登陸上交所,成為第一家上市的快運企業。
2018年7月德邦召開戰略發布會,更名“德邦快遞”,聚焦大件快遞市場。
從運營結果來看,德邦定位于大件快遞的產品在2019年之前取得了高速的增長,其占德邦總收入的比重也由2014年的4.7%大幅提升至2019年的56.6%,超過傳統零擔業務(零擔物流單件運輸重量一般介于30kg-3噸之間,快遞單件重量一般在30kg以下)。
但相對零擔貨運,大件快遞與快遞的界限更模糊,參與者更多,競爭也更激烈。這導致的結果是,德邦快遞業務毛利率在推出3年后(2016年)才回正,并持續低于傳統零擔快運產品毛利率(2016-2018年相較快運毛利率均低了10%以上),嚴重拖累了公司整體的盈利水平。
糟糕的是,進入2015后,伴隨以加盟模式為代表的快運/零擔物流公司紛紛進入市場,德邦在零擔領域的優勢也開始被蠶食。財報數據顯示,2021年上半年,德邦的快運業務在上半年營業僅收入49.92億元,同比下降9.70%。
德邦2017-2020年業績匯總
相對比下,順豐快運業務在2019年上半年的營業收入就達到了50.72 億元,超過了德邦物流。而在過去2年這一差距在逐步拉大,2021年上半年順豐快運業務的收入已經突破110億元。
據財經天下周刊的報道,德邦從2021年初便開始人員優化,從行政、文職,到裁撤多個一線營業部成立單個經營分部,為的就是控制成本賣出一個好價錢。
伴隨業績和股價的低迷,德邦的控股股東——德邦控股自2021年2月連續啟動了多輪減持計劃,累計套現8450.82萬元,在德邦股份中的持股比例下降為66.5%。公開數據顯示,德邦的市場份額已經從2018年0.88%,降至2020年0.68%,且不斷下滑。
對于德邦如今的落寞,一位熟悉德邦的物流界人士很是感嘆,“德邦龐大的職能體系,浪費了大量的人力成本,20年的發展歷程中,科技投入太少,求穩的步調注定要在時代淘汰賽中被淘汰。”
德邦早期按照經營、運營、人事、財務等不同的管理職能自成系統,從總部一級級下沉到區域,形成一條封閉、垂直的匯報鏈條,這讓其在短期內培養了大量的專業人才,德邦也有“物流界黃埔軍校”的美譽,但伴隨組織的臃腫,這種邊界感明顯的組織形式使得人才整體實力提升緩慢,德邦因此流失大量骨干。
不過,作為零擔物流的巨頭,德邦的市場規模和雄厚的物流資產仍在。財報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上半年,德邦供應鏈在全國各地擁有140個倉庫,總面積101萬平方米,其中各級網點數已超過3萬個。
德邦網點數以及單網點收入測算
對于京東來說,德邦也的確可以互補其當前業務。截至目前,京東物流已經覆蓋六大物流網絡:倉儲網絡、綜合運輸網絡、最后一公里配送網絡、大件網絡、冷鏈網絡及跨境網絡等。
其中大件網絡一直是京東的弱環。此次收購完成后,德邦在航空資源、干線網絡、客戶基礎上的資源,都將完美補充京東物流的供應鏈基礎,強化其在B端市場的競爭,并有助于繼續向供應鏈上游延伸業務(此前收購跨越速運也是看中了其B網、大件物流網上的核心優勢)。
更重要的是,這將進一步提升京東物流的外部收入。京東物流高管曾表示,2022年外單業務需要占據京東業務的50%左右,但2021年全年京東物流完全社會化(非外部收入)收入占比仍然不到40%,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若交易最終獲批,按收入計算,京東物流將坐穩中國第二大物流公司的頭銜。財報顯示,京東物流去年收入超過 1000 億,機構一致預期德邦收入約為 308 億元,而順豐并表嘉里物流后年收入超過 2000 億元。不過,并表德邦后,京東物流的虧損也將加大,如何將德邦脫出泥淖,會成為京東物流的考驗。
自2019年提出打造一體化供應鏈以來,京東物流一直在資本市場謀求業務補充,可以肯定的是,德邦物流不會是京東物流在資本市場的最后一次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