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潘心怡、宋婉心
編輯|鄭懷舟
當媒體開始替龔宇呼吁“李彥宏再信我一次”時,一名悲情老將的形象就這樣被塑造出來了。
為了解決燒錢燒出的大窟窿,愛奇藝進入斷臂求生階段已經一段時間了。2021財年,愛奇藝運營虧損率從上年同期的15%收窄至10%,達過去三年來的最低點。
龔宇不再含蓄,作為愛奇藝的創始人和CEO,他在最近一次財報會上坦誠,減虧是因為開源節流起了作用。“為縮小虧損,我們組織結構優化,節約一些與人相關的成本和費用,同時內容制作、內容采購和內容運營做精細化運營,頭部內容不會減少,同時更嚴格地控制播出效果不好的內容,減少采購,減少產出‘不好的內容’。”
然而,面對長視頻大環境挑戰和自身模式困境,短視頻平臺虎狼環伺之際,焦慮的愛奇藝如何自救?這些決策究竟是在滅火還是飲鴆止渴?
早在去年年末,愛奇藝隱約傳出“大裁員”的消息。根據彼時媒體的報道,裁員比例在20%—40%,涉及游戲、短視頻隨刻、愛奇藝智能等多項業務,中高層也在被裁之列,這被神經緊繃的市場視作經營不善的信號。
近年來,提及愛奇藝則言必及虧損二字成為了逃不開的魔咒,這也讓曾經“揮金如土”的愛奇藝淪落到如今“熬腸刮肚”的地步。
以上市為分水嶺,愛奇藝在一二級市場得到的反饋截然不同。還處于水面之下時,愛奇藝無疑是風頭無倆的明星公司;但在審視盈利這件事上,二級市場既沒有耐心又熱衷于用腳投票,截至發稿,其市值已從剛上市的109.5億美元跌至32.36億美元,跌幅在70%左右。
和四年前上市時相比,龔宇頭發白了,他對媒體的公開表態也不再隨性。回想那個意氣風發的互聯網紅利鼎盛期,仿佛換了人間。
2018年龔宇50歲,一心想要當“奈飛”的愛奇藝終于在這一年登陸納斯達克。上市時,龔宇放出豪言——“在中國建立一個線上娛樂王國”。在當時的中國,瞄準奈飛或是Youtube,是所有勢頭正盛的長視頻公司排著隊給投資人及大眾許下的美好承諾。
站在龔宇旁邊一起敲鐘的還有李彥宏,百度是愛奇藝最大的股東。時間再倒推8年,正是李彥宏選中了龔宇來執掌愛奇藝。
40來歲的龔宇還在搜狐擔任COO,外界常給他貼的標簽還有“清華自動控制理論及應用工學博士”。在搜狐母嬰頻道刊載的一篇文章里,關于他的描述是衣著休閑、年輕儒雅,親自給來訪者倒水,做事的一貫風格是“目標既定,就踏踏實實地走,不向兩邊看”。
互聯網創業潮下,這段描寫是媒體慣用的表述方式,多用在技術精英的多元人格塑造上。但在愛奇藝時期,龔宇身上的技術人格光環逐漸退去,留給大眾的更多是商人的一面。
進入愛奇藝后,龔宇幾乎得到了李彥宏的無條件信任。他曾在2018年公開表示,“過去8年沒有一次不一致,李彥宏相信我的判斷,都是按照規則、按照契約精神,不記得有嚴重的沖突,更多的是商務上的理性分析和決策。”
這份信任來之不易。幾家頭部平臺惡意競價大IP的背景下,長視頻的燒錢并不是什么秘密,過去幾年,愛奇藝內容成本一直在蹭蹭上漲。但不論是李彥宏還是龔宇,都低估了在長視頻領域擴張這件事的不確定性,以及要付出的艱辛和代價。
更為糟糕的是,在快手、抖音霸占手機屏幕的時期,愛奇藝徹底錯失了“短視頻”風口。據《晚點》消息,2021年年底,愛奇藝高級副總裁、隨刻短視頻負責人葛宏已經宣布,愛奇藝不會再為這個部門投錢了。
爭奪用戶時間之戰打響以來,抱團指責短視頻成為了長視頻平臺的共識,從口水戰到官司戰,各家長視頻平臺均表達過不滿。比如,愛奇藝曾因《延禧攻略》向今日頭條索賠3000萬元。
從訴訟案件的數量來看,愛奇藝因為版權侵權被訴數量遠超過各家短視頻平臺。對用戶上傳內容的侵權治理,其實是各平臺型企業都要面對的問題,控訴短視頻平臺侵權更像是在甩鍋。根本上來看,長視頻的需求無法被短視頻替代,早就存在的盈利困境才是關鍵。
公開資料顯示,2018至2020年,愛奇藝的凈虧損額分別約為91億元、103億元、70億元,三年的凈虧損額累計高達264億元。上市前的2015年到2017年,其凈虧損額為25.76億元、30.75億元、37.38億元。
疫情加速器作用下,愛奇藝的缺口也被外界用放大鏡來觀察。財報數據顯示,愛奇藝2021年全年的資產負債率已經達到了86%,較半年報82%的數據增加了4%,其流動負債和非流動負債達到了367.99億元。
疫情之下的影視寒冬拖住了愛奇藝的腳步,降本增效成為關鍵詞。
公開數據顯示,2021財年Q4 ,愛奇藝的內容成本降至49 億,同比降低5%,環比降低8%。內容成本占收入的比重下降至66%。數據顯示,2019年到2021 年愛奇藝上新的劇集、綜藝分別為333、309、339部,上新數量在增加,內容成本在下降。2019-2021年,愛奇藝內容制作成本分別為222、208、207 億。
很長一段時間內,愛奇藝把“增效”的籌碼押在了綜藝上。一位制片人告訴36氪,在長視頻領域,相比于影視劇,綜藝成本更低,通過贊助變現的方式也更豐厚、更穩定。
憑借《青春有你》系列的火爆,愛奇藝成為了廣告主們的香餑餑。有業內人士透露,農夫山泉獨家冠名《偶像練習生》的費用達到2億元。
真正被收割的是秀粉們,他們給“哥哥”打投,背后是不斷向愛奇藝輸血。一位選秀編導告訴36氪,一般來講,動輒上億的打投費用是平臺和贊助商平分,這是贊助商投資回報很重要的一部分。
粉絲經濟饋贈的禮物,早已在暗中標好了價格。據媒體報道,去年5月,愛奇藝選秀節目《青春有你》出現“倒奶事件”,被北京市廣播電視局責令暫停后續節目錄制。此后,贊助商蒙牛發布致歉聲明,緊接著愛奇藝也公布了整改措施,停止錄制和直播原定5月8日的成團之夜。
失去選秀大旗,極度依賴廣告收入的愛奇藝也被極速冰凍。從愛奇藝2021年三季度財報來看,在線廣告服務收入僅為17億元,較2020年同期相比,整整下降了10%。
與此同時,超前點播的取消也給了愛奇藝一拳重擊。愛奇藝曾靠《慶余年》的超前點播,將2億元收益納入囊中。這讓為盈利苦苦掙扎的愛奇藝看到了曙光——龔宇曾透露,超前點播至少能改善30%版權虧損。然而迫于壓力,超前點播在去年10月被迫取消。
幾度“開源”失敗,愛奇藝開始提高會員費。去年12月,愛奇藝的會員的連續包月價格由19元提至22元,連續包季58元提至63元,Q4會員營收也隨之增7%至41億元,占當季整體營收的55%。
但和其他頭部平臺相比,在線視頻APP會員與非會員用戶7日留存率均被比了下去。更有媒體評論指出,漲價似乎對改善愛奇藝財務狀況的助力并不大,相反還可能影響訂閱會員人數的增長。
作為一個長視頻平臺,也許愛奇藝放錯了重點,其最受大眾詬病的內容質量不佳。2021年,愛奇藝一度引以為豪的“迷霧劇場”口碑跌入谷底,《八角亭謎霧》豆瓣評分僅有5.1分,《致命愿望》評分則跌至4.6。
自制劇質量難以把控,歸根結底還是模式問題。
長久以來,長視頻平臺都有一個通病,即所謂的內容制作很大程度上還停留在“縫合”的階段。打著原創的名號,干的卻是采買的活兒。
一名愛奇藝前員工告訴36氪,愛奇藝原創和采買只是參與程度的區別。愛奇藝有很多長期合作的制作工作室(綜藝和影視劇),一般合作方式都是工作室承擔主要制作工作,“愛奇藝宣稱‘自制’的,他們會更主導、參與更多些,合作采買的,他們參與少些。”
這也就意味著,平臺依賴的流量具有極大的不確定性。一旦獲取流量的成本超出廣告收益,為什么虧損就是一本再明顯不過的賬了。
更何況,影視劇的批量采購方面,愛奇藝的步子似乎邁得也不太穩。近日,騰訊再次出手18億,獲得了華視網聚總數量不少于6332部影視節目的獨家信息網絡傳播權。過去愛優騰三家從華視網聚聯合采購的模式會否因此發生變化,增加愛奇藝的購片成本,依然有待觀察。
考慮到愛奇藝此前還發行了三次可轉債,若被強贖,其現金流問題只會是難上加難。除了一再強調的降本增效,愛奇藝的缺錢還體現在選擇美元緊縮時期發私募債。
3月4日,愛奇藝宣布與百度及Oasis Management Company Ltd.等投資機構簽訂認購協議。投資人同意以私募方式購買共計164705882份新發行的公司B類普通股和304705880份新發行的A類普通股,總購買價為現金2.85億美元。百度將認購B類普通股,其它投資人將認購A類普通股。
愛奇藝需要融資,但2.85億美元在愛奇藝的債務大山面前僅是杯水車薪。借新還舊,隱藏的風險如何又該疏解?愛奇藝有太多問題要解決了,龔宇的奈飛夢,停留在了風中。
關注獲取更多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