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各大豬企的1-2月經營數據相繼出爐。
主打自繁自養模式的牧原股份,2022年1-2月份,公司銷售生豬783.1萬頭(其中仔豬銷售28.2萬頭),商品豬銷售均價12.38元/公斤,環比2021年12月份下降16.07%,當期銷售收入101.62億元。
牧原股份近期經營數據,來源:公司公告
“公司+農戶”模式的豬企龍頭溫氏股份除了雞產品銷售情況外,還披露了豬產品2月銷售情況。公告顯示,2022年2月溫氏股份銷售肉豬106.90萬頭(含毛豬和鮮品),收入15.75億元,毛豬銷售均價12.55元/公斤,環比變動分別為-29.02%、-36.26%、-10.93%,同比變動分別為114.36%、-6.19%、-55.87%。據公司解釋,收入出現環比下滑是由于2月銷售天數較少以及國內生豬市場行情變化的影響。
一葉知秋,龍頭豬企的經營數據很大程度上代表了行業的現狀,整體來看,商品豬的價格出現下滑趨勢。而豬周期一般遵循如下的循環軌跡:豬肉價格上漲、能繁母豬存欄量增加、生豬供應增加、豬肉價格下跌、能繁母豬產能去化、生豬供應減少、豬肉價格新一輪上漲。
最新一輪的豬周期,從2018年持續至今。受非洲豬瘟的影響,2019年,我國生豬產能大幅銳減,全國生豬存欄3.1億頭,同比下降27.5%,出欄5.4億頭,同比下降21.6%。生豬出欄量銳減,由此推高了豬肉價格,帶來了一輪上行豬周期。2019年豬肉價格一度高達56元/公斤,與2018年豬周期開始時相比,大漲220%,并帶動牧原、新希望、溫氏等豬企的股價上漲。
與此同時,豬肉價格上漲還帶動越來越多公司進行產能擴充,增加能繁母豬存欄量。2019年9月后,國內豬場二元母豬的存欄量陡然上升,增速一度高達22%,甚至出現了二元母豬存欄量高于發生非洲豬瘟前的情況。供過于求下,豬肉價格開始下跌。
顯然,目前我國還處于豬肉價格下跌的階段。但是2021年年底開始市場中出現“豬周期拐點將至”的聲音,眾多分析認為,國內豬肉價格已觸底,并且很多豬企開始對母豬存欄量進行去化,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去產能,豬肉的供需關系似乎開始出現改善。
2021年11月-12月,在收儲政策施行、年底消費需求提前等因素的影響下,豬肉的價格確實有所上升,而2月豬價出現明顯回落,主要是因為春節后是豬肉消費的傳統需求淡季,疊加供應端豬企過剩的出欄計劃。
不少券商認為,能繁母豬存欄量已經開始下降,并不能夠簡單地佐證周期拐點到來。因為能繁母豬存欄與生豬出欄尚有10個月的時間差,加之豬價上漲,不少豬企開始增加冷凍肉的庫存,可以說供給目前來看仍然過剩。春節后,居民對豬肉的需求回落,能繁母豬將進一步去化,豬周期的拐點將會在今年年中到來。
但現在,豬企們還在痛苦的磨底過程中,疫情以來,全球供應鏈緊張,大宗商品價格飛漲,豬飼料也不例外,特別是在俄烏沖突爆發,全球地緣政治興起的背景下,大宗農產品價格強勢上漲,很大程度的提高了豬企的養殖成本,越來越高的成本和走低的豬價,兩頭擠壓下許多豬企都出現了大幅的虧損。
過年前,牧原股份曾發布過2021年業績預告,凈利大減七成,預計2021年歸母凈利潤在65億元至80億元之間,比去年同期下降70.86%至76.32%;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的凈利潤在70億元至85億元之間,比上年同期下降71.90% 至76.86%。財報顯示,牧原股份2021年三季度歸母凈利潤為87.04億元,按業績預告推算,牧原股份2021年四季度歸母凈利潤將虧損7.04億元至22.04億元。
溫氏股份近日也發布了2021年業績快報,2021年溫氏股份實現營業總收入為 649.63 億元,利潤總額 -130.83 億元,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133.37 億元。公司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同比下降 279.61%。業績下跌的情況比牧原股份有過之而無不及。
兩大龍頭都如此,更別提其他規模較小的養殖豬企了。
在豬周期下行的寒冬中,各家豬企都做出了不同的發展規劃。
由于生豬的養殖周期較長,再加上我國豬肉養殖行業比較分散,規模化程度遠不及歐美發達國家,各地養殖戶都希望能減少豬價波動帶來的負面影響,所以在下行周期中,大多數的豬企都選擇順應市場規律,去化產能。
但也有豬企反其道而行,以“自繁自養”模式聞名的牧原股份在下行周期中,逆勢擴張。從牧原股份的在建工程就可窺得公司的野心,2021年豬價顯著下滑,但牧原股份2021年前三季度的在建規模高達146.93億元,遠超往年同期。
不可否認,牧原股份在養殖成本和養殖模式上較其他豬企具備一定的優勢,能讓公司的毛利率和對豬瘟的控制能力高于其他豬企,讓牧原更有底氣擴張,如果牧原能熬過如今的寒冬,待拐點到來后,業績有望得到釋放,但是,豬價拐點出現的時間具有不確定性,若拐點比預期來的晚,對牧原來說將是巨大的考驗,近期針對牧原財務問題的質疑并不罕見。
高回報必然伴隨著高風險,牧原逆勢擴張和其他豬企的隨波逐流孰優孰劣還有待時間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