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5日,上市傳聞不斷的Keep終于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
本次發行,Keep選擇了高盛和中金公司作為聯席保薦人,募集的資金計劃用于研發、健身內容的開發及多元化、品牌宣傳及推廣、一般企業用途及營運資金。
雖然在招股書中并未披露費用構成、最新留存率等數據,但我們仍得以窺見其近些年的經營狀況,一個矛盾又迷茫的Keep也呈現在眼前。
就像市場意料的一樣,Keep截至目前仍未盈利。
2019年、2020年及2021年1-9月,Keep的收入分別為6.63億元、11.07億元、11.59億元。
同一時期,其經調整凈虧損分別達到3.66億元、1.06億元、6.96億元。
2020年,由于疫情刺激居家健身需求上升,Keep收入大幅增長,實現了虧損的收窄,但進入2021年情況又急轉直下。
關鍵的原因之一在營銷費用的驟增。
2021年1-9月,Keep銷售及營銷開支花費了8.18億元,而2019年和2020年這一數字分別僅為2.96億元、3.02億元。
其中品牌及營銷推廣費用及其他相關費用分別為1.91億元、1.78億元、6.63億元。
2021年8月,Keep官宣易烊千璽成為品牌代言人。那花了這么多錢做營銷,效果如何?
粗略來看,雖然存在季節性變化,但Keep的平均月活躍用戶數量整體處在增長之中。
圖片來源:Keep招股書
不過,從各季度同比增長率中不難發現,除2021年上半年受疫情影響,Keep的平均月活躍用戶數展現較高增長外,其余時間增長率維持在30%以下。
數據來源:Keep招股書;制表:洞察IPO
再將數據放大至年度便更為直觀。2019年及2020年,Keep的平均月活躍用戶數分別約為2177.3萬人、2973.4萬人,同比增長約36.57%。
而2021年的年平均月活躍用戶數約為3435.8萬人,同比增長僅15.55%。
大手筆的費用砸下去,卻不見增長提速的水花,原因何在?
互聯網上有一個經久不衰的笑話,每當有人提問跑步機的購買推薦,就會有人回復,“一定要買大的,這樣才能掛更多衣服”。
雖然是玩笑,但卻能反映出一個很普遍的事實:大部分人并沒有長期堅持運動的毅力,甚至在購買了昂貴的跑步機、辦了幾千塊的健身卡、置辦了全套的運動裝備,并信心滿滿地立下flag后,也只是讓這些裝備在角落里“吃灰”而已。
而Keep的生意,恰恰是要對抗人類的懶惰。
目前來看,Keep的收入主要分為三部分,分別為自有品牌產品、會員訂閱及線上付費內容、廣告和其他服務。
圖片來源:Keep招股書
不得不說的是,在上述三項主要業務中,Keep均處于較為尷尬的境地。
由于Keep自成立以來一直處于健身這一相對小眾的垂直領域,深入挖掘用戶需求或許比擴大用戶群體更加容易。
但成立8年、已融資9輪的Keep,在資本的裹挾下卻只能往“做大”的方向狂奔,不斷加大投入進行拉新促活。
圖片來源:Keep招股書
上線之初,Keep定位是專業的健身軟件,內容多是平臺自制的錄播課程,常見形式是一位或幾位教練在純白色背景前演示動作,僅配有計時和動作提示聲,沒有背景音樂也沒有互動。
這種形式無疑讓本就枯燥的健身運動更顯單調,在增加用戶粘性方面表現不足,且極容易被復制。
所以近幾年,Keep不斷地嘗試做直播、簽網紅、做社區。并先后簽約了帕梅拉、周六野、韓小四等一眾健身方面的“頂流”。
但是問題在于,這些網紅達人并未與Keep進行深度綁定,在B站、小紅書、微博等平臺都可以搜到相關視頻,粉絲數和播放量都與Keep不分高下。
圖片來源:Keep、嗶哩嗶哩、小紅書
即使他們會在Keep上發布獨家或者首發視頻,Keep也很難做到買斷優質健身內容,從而形成壁壘。
而其他的簽約明星、運動員及網紅,要么粉絲寥寥,要么發布幾條動態后就不再更新。
因此Keep的社區一直反響平平,推薦的熱門話題最新討論帖甚至停留在2021年9月,目前最熱門的話題閱讀量也不過300萬+。
社區熱度、黏度不佳,也一定程度上影響了Keep的廣告收入。報告期內,Keep的廣告和其他服務收入分別為1.16億元、1.32億元、1.4億元,占比僅為17.5%、12%、12.1%。
與大部分App相比,keep的廣告收入占比較低,直接影響到了Keep的利潤水平。另一方面,廣告收入低也與付費會員增長艱難有關。
畢竟,在真正能吸引用戶長期使用的專業性方面,Keep似乎也處在一種尷尬境地。
目前,Keep上的課程大多都是不需要器材的基礎課程,顯然無法滿足有進階需求的專業人士,但健身小白往往又沒有堅定毅力,很多人下載全因一時沖動,或存有“下載就等于練過”的心態。
社區用戶粘性不足,又沒有專業度上的不可替代性,對付費內容依賴度頗高的Keep,業績增長難有起色。
但是Keep卻想到了一個“好辦法”—— 擴大會員專屬范圍,將此前部分免費動作詳解、訓練計劃等變為付費會員專屬后,Keep的會員滲透率實現了一定增長。2019年到2021年,Keep的訂閱會員從80萬增加到了330萬,會員滲透率從3.5%增加到9.5%。
訂閱會員增長拉動了收入水平的增長,2019年、2020年及2021年1-9月,Keep會員訂閱及線上付費內容收入分別為1.51億元、3.38億元及3.8億元。
先不說“擴大會員專屬范圍”從而提高滲透率的做法是否具備持續性,隨之而來的消費者投訴也讓Keep陷入尷尬。
在黑貓投訴平臺上,關于Keep的5600多條投訴中,絕大部分針對的是會員自動續費問題。
有消費者稱,Keep在會員到期前三天就自動扣除了下月的會員費,在7天免費體驗未結束前就扣費,更多的人抱怨Keep每次自動扣費前并沒有明顯提醒。
圖片來源:黑貓投訴平臺
根據《網絡交易監督管理辦法》,要求自動展期、自動續費服務的經營者應當在消費者接受服務前以及展期、續費前五日,以顯著方式提請消費者注意,由消費者自主選擇等。
投訴的聲音太大,讓人不免疑問,難道Keep的會員滲透率提升靠的就是這樣的“暗度陳倉”?
訂閱會員和廣告收入顯然無法覆蓋經營成本,Keep的目光又瞄準了電商。
從手環、體重秤起步,Keep又陸續推出了智能單車、跑步機,以及包括健身裝備、服飾及食品在內的配套運動產品等,這些產品的收入也逐漸占據Keep總收入的半壁江山。
報告期內,Keep自有品牌產品收入分別為3.96億元、6.37億元、6.39億元,占比分別為59.7%、57.5%、55.1%。
不過,由于Keep的產品都為貼牌生產,毛利率并不高,報告期內分別為35.27%、36.27%、29.26%。
對比主營健身器材的創業板擬上市公司康力源近60%的毛利率,或是安踏體育2021年上半年達到63.16%的銷售毛利率,自有品牌產品雖作為Keep最大收入來源,但毛利率卻相形見絀。
業內人士更擔心的,還屬Keep并無自有供應鏈,可能面臨的風險已有前車之鑒。
2021年以來,美國互聯網健身品牌Peloton股價大跌,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受供應鏈限制影響,導致運動設備部分毛利率大幅下滑,最終導致2021年的銷售毛利率由上年的41.34%下降至28%。
此外,Keep面臨的問題還有日益激烈的競爭環境,華為、小米、蘋果等紛紛進軍線上健身市場,2020年蘋果上線fitness+;2021年10月,小米領投了家庭健身科技品牌野小獸;華為運動健康上線大量健身課程,而會員月費僅需15元,比Keep低了4元。
上述線上健身品牌,本身便擁有智能設備基礎支撐,在運動交互技術方面存在先天優勢,且已擁有數量龐大的使用者,與Keep的距離或僅是平臺搭建和用戶體驗。
如今線上健身行業早已不是一片藍海,無論在招股書,還是2019年轟動一時的《Keep的困頓與終局》中,都能感覺到Keep的迷茫。
如何定位?健身社區?課程平臺?亦或是電商?Keep的發展規劃仍處于混亂的狀態。
2015年底,一篇有關Keep創始人王寧的采訪文章提到,在Keep內部從來不會有超過6個月的計劃出現。
但時間已過去7年,現在的Keep選擇上市,本著對投資人負責的義務,公司則需要有更加明晰的發展方向。
雖然目前看來,Keep仍在摸索具體的路線。
還有一點不得不提,2018年Keep曾推出線下健身空間Keepland,但也被曝出僅一年便關閉了全部上海門店。
遞表前夕,Keep宣布所有線下健身場館統一升級為“Keep優選健身館”,主打49元團課。據媒體報道,降價首周滿課率達80%,部分門店滿課率高達95%。
可以看出Keep仍在不斷嘗試,只是時間不等人,無論線上還是線下的市場空間均會被不斷爭搶、積壓。被評價為“沒有盈利模式”的Keep想要接著試錯,未必能得到投資者的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