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喬布斯發布了iPhone4,正式推出了IOS生態系統下的FaceTime等功能。這款機型,奠基了移動互聯網的基礎,開發者入駐app store,為消費者提供無數應用,我們通過移動應用來完成用戶在手機上的交互。
2022年是移動互聯網的第十二年,誕生了許多的移動應用,同時也催生了互聯網產品經理的標準。在12年以前,曾經開發一款軟件就是一個程序員負責前后端來完成,同時還有美工的一些細微工作,但隨著對用戶體驗的追求,催生了各自更加明細的分工,也造就了產品經理的需求。
曾經在軟件系統研發的過程中,是沒有產品經理職位的,這個職位這些年從鮮有人知到步入了大眾視野,同時產品經理的要求技能也變得越來越垂直、越來越規范。
有什么是隨著產品經理崗位要求越來越嚴格的,但卻一直沒被取代的能力呢?
那就是以數據為底層驅動的意識了,不懂運營的產品經理不是好產品經理,同樣的不懂數據的產品經理,也不是好的產品經理了。
所以產品經理的數據知識是關鍵,我們可以把數據知識劃分為4個板塊技能。
市面上的產品都離不開數據報表模塊,比如面向C端用戶提供的個人中心查詢訂單、內容動態,面向B端提供的數據報表、數據列表,是數據產品功能模塊。
利用《用戶體驗要素》和《Data Mining Techniques》這2本書里我們可以構筑如下的產品設計與數據關系
對于一個數據產品的設計,核心數據數據模型的建立,拋開繪制產品原型、撰寫需求文檔,用下面5個步驟來完成數據模型。
1.Define定義需求,即把業務問題轉化為數據挖掘問題
2.Measure 測量數據,即理解、收集并加工數據,做好準備
3.Analyze 分析建模 ,即構建模型、評估模型的過程
4.Improve 解決問題,即部署模型來解決目標問題
5.Control反饋控制,即評估結果重新開始循環,不斷改進
數據產品以數據指標為底層,提供數據相關的功能,比如最簡單的數據查詢、數據瀏覽,還有數據上傳、數據同步等,這些看著很細碎的功能,實際上是數據平臺最核心的服務。
在數據產品里提供數據導入、導出的功能,增加數據分析源,可以直接在數據平臺上進行合并,比如下面統計比賽選手綁定設備數量,本身數據是沒有直接打通的,需要通過手動上傳產生數據。
怎么樣才算用數據做運營呢?
這個和業務場景直接相關,比如我每天寫公眾號文章,通過觀察7天、當日、當月的文章閱讀總量、分享數、用戶新增數、用戶取關數,就可以知道單篇文章的效果,掌握用戶喜歡閱讀什么內容、用戶閱讀的時間集中點。
同時利用消息回復統計、用戶信息管理,分析出每日關注公眾號的人群畫像、以人群畫像與消息回復的特點,就可以知道自己讀者(用戶)的主要訴求,以此來不斷優化文章內容,增加閱讀量、粉絲數。
這就是一個數據運營案例。
如果把文章換成一個app、一個網站、一個系統產品,其實也是同樣的,我們可以通過已經上線的產品,觀察各個功能的停留數據、用戶訪問數、和直接轉化數據,通過漏斗圖或者桑基圖來觀察頁面的流失情況,比如下面是用戶從頁面訪問、到訂單數據的漏斗,是我們做產品最常用的數據統計。
漏斗每一層都會有流失率,找到流失比例最高的,進行頁面優化或者功能的調整,這就是我們基于數據來做產品的運營,叫做產品運營。
有了數據運營的思考方式,可以幫助我們在大的方向下可以走的更精準。
數據指標是我們做數據產品經理、數據分析、數據運營的產物,只是大家面向對象不同。
比如常用的數據指標有產品數據指標、交易量指標、訂單指標、用戶數據指標、商品數據指標,每類指標都有通用的,以此來擴展。
數據產品經理仍然是產品經理,工作的產出物就是功能設計,但會用數據來評判功能效果,版本好壞作為數據績效成績。比如PMTalk小程序app的三個tab,分別是首頁、活動、我的,我們就會統計各個功能點擊、頁面停留、用戶訪問的數據。
這其中的業務數據則包含了用戶活動報名、課程報名、廣告點擊等數據,利用活躍數據、付費數據、產品數據來做我們需求的引導。
比如新增用戶可以梳理出下面指標
日新增注冊用戶量:統計一天內,即指安裝應用后,注冊APP的用戶數。
周新增注冊用戶量:統計一周內,即指安裝應用后,注冊APP的用戶數。
月新增注冊用戶量:統計一月內,即指安裝應用后,注冊APP的用戶數。
注冊轉化率:從激活到注冊的轉化。
DNU占比:新增用戶占活躍用戶的比例,可以用來衡量產品健康度。
還要很多指標,都是已經固定的,我們只要想辦法計算出來,就可以用來做數據運營。
數據分析是指標的建立者,會和市場、運營、產品等各個部門溝通,定義出產品以后用的數據指標,數據指標包含了業務口徑和技術口徑,數據分析師要搞清楚技術口徑是什么再來確定可以實現的業務口徑。
總之初級數據分析就是和開發定義出可以實現的指標為業務使用,而高級的數據分析則直接定義數據指標邏輯。
我們做數據產品經理,要知道數據是利用技術進行采集的,包括清洗的,低階的產品需要知道數據指標,高階的產品是懂技術的,因為就可以很快定義出能夠實現的技術原理。
技術原理包含了理性層,從最開始的代碼實現到業務的合理性,我們通過技術原理能夠快速的定位數據的困難與問題。
以上,就是一個數據產品經理掌握的6個基礎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