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金三銀四”,根據獵聘調研顯示,春節后有超過1/4的職場人有跳槽的打算,但很多人也明顯感覺到:這兩年好工作越來越難找了。
即使有過求職的經歷和工作經驗、不再是職場小白,找過工作≠你會找工作,更不等于你能找到理想的工作。
除了企業太“狡猾”,導致我們求職路上處處踩坑、碰壁這種外部原因以外,很多人拿不到理想offer也有他們自身的緣由——求職思維有問題。
多數人找工作的模式是:先寫一份簡歷,然后打開招聘網站看著差不多的就投了,接下來坐等面試通知。好的時候一周收到2-3個邀約,自己還會掂量一下是否值得一去,不好的時候也許兩三周都收不到邀約,只能繼續海投。
最后耗不住了,有過得去的offer就從了。入職幾天后發現跟自己的預期差好遠,一部分人選擇扭頭走人,于是又回到了上面的循環,剩下的人想著“就這樣將就著干吧”,進入到混日子模式。
陷入這類惡性循環,究其根本有兩點原因:
第一,對行業和公司調研不到位。比如是否了解所從事的行業內有哪些優秀的企業,求職者是否對他們的產品、技術、口碑以及崗位進階有深入了解?企業的工作模式,同崗位人員的情況,是否與自身做過對比?
第二,對自我需求思考不深入。比如我們如何判斷一個職位是否適合自己?希望自己在這個崗位上能做出哪些成績?薪酬和成長,自己更看重哪一塊?
如果我們能在以上兩方面做到位,不僅可以避開求職中的大多數坑,還能量體裁衣拿到滿意的offer。
找工作的第一步不是制作簡歷或打開獵聘,而是先做專業調研,也就是你需要從宏觀到微觀去了解行業、職位、公司這三方面消息。具體要了解的內容如下圖所示:
一份完善的專業調研不僅能讓你和公司、崗位更匹配,還能讓你在調研的過程中更清楚自己的求職需求。
專業調研不僅局限于上網查詢以上信息,還可以視行業性質進行實地走訪。
比如,我的一位朋友曾經想應聘國內一家非常有名的教育培訓機構,她所做的第一件事不是投遞簡歷,而是去作為顧客體驗了一下在這家公司做咨詢服務的感覺是否良好。
當她發現這里的資深顧問服務她時更多的是出于銷售目的(雖然這很正常且必要,但水平高超的顧問絕對不會讓你有“要把你的錢從腰包掏出來”的感覺)而沒有讓她體驗到作為教育從業人員應有的“教育為本”理念時,就把這家公司的優先級下調了。
做好專業調研后,對客體(求職目標)和主體(自己)有了更清楚地了解后,此時量體裁衣做簡歷才不浪費時間和精力。
為什么我不建議你用模板做簡歷?據統計,HR在每份簡歷上花的平均時間為15秒、每245份簡歷中會有1份獲得面試機會、大公司一般年收獲得超過10萬份的簡歷、刊登一個招聘崗位,可以收到200份簡歷、其中約有85%以上的簡歷結局是扔進垃圾桶。
可見,一份量身定做的簡歷是多么有必要。
一份好簡歷通常滿足兩個原則:優秀性&獨特性原則、Specific(具體化)原則。
優秀性&獨特性原則
你的簡歷有義務show出你最亮眼的那一面。即使你并不優秀、也沒什么突出的亮點,但一份成功的簡歷就是能讓HR看完后產生“你還不錯”的感覺。
當然,并非讓你去弄虛作假,真實性是一份簡歷的底線。
優秀性&獨特性并非狹隘地指成就、獎項,那些能突出你技能、形象、實力和結果的事情都可以納入這個范疇。
對校招生來說,獲得獎學金是優秀性,在一份實習中核對數據做到100%正確率也是優秀性;而對已經有工作經驗的社招求職者來說,獨立完成上一份工作中的項目是優秀,在平淡繁瑣的工作中收獲了經驗和新技能、給公司創造了價值也是優秀。
你要做的就是仔細回憶自己的每一段經歷,從中挖掘出亮點。
Specific(具體化)原則
Specific原則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盡量用數據來說話。相較于“出色的”、“優秀的”這些形容詞而言,精確的數字更具說服力。
比如,同樣是初入會計事務所的新手,在做核對和整理發票的工作。以下兩個版本的描述你覺得哪個更好:
版本一:核對、整理發票。
版本二:運用EXCEL中的算法完成核對和發票整理,使得精確率達到100%,為財務部提高了60%的工作效率。
版本一言簡意賅,但信息量非常低,HR看完后絲毫不知道這項任務你做的好么?有什么不同之處?以及透過這項工作你展示的個人形象或能力是什么?
但版本二中,60%這個數據并不是胡謅的,而是新人根據所在部門的工作量計算得出的。一句話當中卻包含了你的技能掌握、你的工作成果、你對部門的意義。
好的簡歷絕不是羅列信息,而是一張照片、一份介紹、一張清單,它能讓HR讀到你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如果你有一份好簡歷,那么拿到面試的機會也會提高。此時,你要做的功課是如何完成一場令面試官難忘的面試。
面試時需要避開兩點誤區:①不要重復簡歷上已有的東西;②不要用空洞的形容詞去堆砌和描述。
有效的做法是:在面試前你的自我介紹、每一段展示在簡歷上的經歷都是精心準備和練習過的。它們要自成一體,每一個都是一段有要點、有事實、條理清晰的小故事。
比如,你在簡歷上肯定會在上一份工作做得不錯的項目,當面試官詢問你這段經歷時,你不必面面俱到贅述全部,而是可以從中截取一兩個角度——比如在這段經歷中做得好的地方、鍛煉到的能力、最深的感悟、這份經歷對目前應聘的崗位有何幫助等——延伸出去談,把它包裝成一個完整獨立的小故事。
這種帶有故事性的“深度解讀”遠比蜻蜓點水的面面俱到更令面試官難忘。
給一段求職經歷畫上句號的并不是面試結束,而是一封感謝信(也可以是一條簡短的信息)。
一方面,對方耗時耗力面試你雖然是本職工作使然,但不妨礙你感謝他給你這次面試機會;另一方面,如果在面試中有回答的不盡如人意的地方,通過這封郵件也可以稍作補充或解釋,找補一下。
做好專業調研、制作一份量身定制的簡歷、用故事思維去做面試、面試后寫一封感謝信,做到這些,你已經贏過多數求職者了。
同時,還可以用好周圍的人脈,比如和從你們部門跳槽出去以及跳槽到你們部門的同事保持良好的關系。
因為他們能夠成功“跳進”、“跳出”說明在求職件事上是下了功夫的。不妨多關注他們跳槽之前以及跳槽去的公司,并且向他們了解一些公司內部的情況,這些公司都可能成為你之后的目標。
以及,通過行業聚會和專業論壇,多認識一些同行圈內的朋友去為自己求職、跳槽鋪路。如果碰見靠譜的獵頭,也不妨和他們保持良好的關系。
希望這個金三銀四,大家都能斬獲夢寐以求的off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