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的私募圈注定要經歷一段進退失據的時光。
一邊是限薪大環境下,隔三差五地冒出幾個奔私的公募明星,歡慶“公奔私”浪潮再起;人才加速涌入的另一邊,則是抵擋不住市場波動的百億私募們,年內幾乎全員虧損,苦口婆心教育著持有人們“千萬不要浪費每一次回撤”。
*除景林全球凈值披露日期為 2022.1.28 外,其他所有私募漲跌幅均統計到 2022.2.18
行情慘淡,所有樂觀的銷售目標連同收益預期一起打了折扣,就連年前穩坐“當紅私募”頭把交椅的盤京,新基金在招行、中信、興業等 Tier 1 渠道募集,也并沒有激起“秒殺”的水花。銷售的熱情,比起幾個月前,把景林比作“基金中的愛馬仕”時的光景,差了不知道多少盆冰水。
圖片來自網絡,不代表本文作者的任何投資建議
不過,持有人最怕的其實不是回撤,畢竟有的回撤只是浮盈少塊肉,最悲慘的還是產品凈值直接掉到水面以下,買入即套牢。
根據私募排排網的數據,在其顯示的32925只產品中,超過1600只產品的最新凈值低于0.8元,其中近700只產品凈值已低于0.7元,如果按照一般私募基金的止損設置,已處在清盤的危險中。除此之外,還有不少成立時間未滿一年的產品,凈值臨近腰斬。
簡單的數學運算告訴我們,從 1 到 0.5,你只需要虧 50%,但從 0.5 再回到 1,你需要漲一倍。
那么問題來了,
1、凈值到了預警線之后,私募能做什么?
2、私募的止損機制,真的能保護投資者嗎?
這兩年基金很出圈,基金崛起上了《三聯生活周刊》的封面故事,《人物》雜志訪談了網紅經理蔡嵩松,還有明星經理們上《天天向上》的空穴來風,讓基金業協會連夜發布倡議書,嚴禁行業娛樂化。但無論如何,業績+營銷的一套套組合拳打下來,基金行業的規模終究是達到了史無前例的高度。
私募雖然受制于起投門檻、合規限制等一系列約束條件,但畢竟也沉醉在整個大資管行業的暖風里,成為了信托轉型期的受益者之一。趁著股市火熱,新晉的業內寵兒們在市場上募集新產品。整個2021年下半年,百億俱樂部迅猛擴容,搖身一變成為百億私募者如過江之鯽。
過去一年,百億私募管理人數量接近翻倍
牛市里出來混,熊市終究要還的。
這些在市場高點被業績引來的新錢,也就構成了如今在預警線、清倉線之下最惶惶不安的那部分。其實“好做的時候不好賣,好賣的時候不好做”這個道理,稍有一些從業經驗的專業人士都知道,但面對蜂擁而來的AUM(管理規模),要保持克制,考驗的又不是人的專業度。
結果錢是到賬了,牛卻被通脹、打仗嚇跑了。
面對客戶壓力,管理人們的標準操作是道歉。關于這點,遠川投資評論之前就整合了一些頭部私募的道歉信,「人均一封道歉信,哪家私募的“雞湯”最好喝?」。不過從評論區的群眾反饋來看,愿意為道歉信買賬的并不多。畢竟道歉有用的話,還要基金經理干什么?
況且熬雞湯還是要符合監管要求的,只能承諾努力,不能承諾業績,對套住了真金白銀的持有人來說,還是很難共情。
于是,在“共情”上,私募們也開始內卷了。
2月8日,新晉百億量化私募赫富投資在旗下產品觸及預警線后,對相關產品做出了降倉處理,并宣布在修復凈值前,管理費調整至0%。由于沒有1000萬粉絲的微博大V老板,當時并沒有在業內外激起特別大的水花。
直到2月24日,知名百億私募基金東方港灣的知名老板但斌發了一條“累計凈值在1以下的管理費都不收了”的微博。此后的一整天,他的許多同行們就收到了來自渠道和持有人的關切——“但斌都不收管理費了,你們什么時候取消?”
費率之爭,還有另一個版本。
2月16日,國內量化基金三巨頭之一的九坤被曝旗下美元產品1月巨虧近4成。
第二天一早,九坤作出回應,“Ubi Asia Fund的產品特點是高波動高收益,長期持有才能真正體現出產品的策略優勢和投資價值,未來我們仍然會堅持按產品特性風格來進行交易?!蓖瑫r,九坤也給投資者留了另一個選擇——免除產品的鎖定期和贖回費。言下之意——你要不愿意長期持有也可以贖回,但此后是漲是跌,與你無關。
比起口頭安慰,私募降費多多少少還算是“讓利”給了持有人。但仔細一想,虧都虧到預警線了,是虧30%還是虧31.5%,差別很大嗎?
“我差的是那點利息嗎?我在乎的是首付啊?!边h川辦公室里屈指可數的一位高凈值用戶如是說。
在私募業內,0.8的預警線, 0.7的清盤線,是常規的止損安排。
采用預警線、清盤線的風控設置,通常是許多私募產品與公募產品的一個顯著差距。所謂觸及預警線,通常是指產品累計凈值跌破預警線(通常在0.8上下)之后,私募管理人會被動調低產品倉位,以降低發生更大程度虧損的可能。
而跌破清盤線(通常會設置在0.6-0.8之間)后,產品會被迫清盤。投資者只能帶著永久性損失,尋找下一個基金經理,或者選擇永遠不再相信 A 股。
這種止損設置,一方面是基于私募基金的絕對收益“傳統”。在很多投資者粗淺的印象中,私募與公募最大的不同,就是前者追求絕對收益,后者做的是相對排名。
另一方面,管理費只占小頭+業績報酬才是大頭的收費模式,也把私募管理人的利益與投資者收益綁定在了一起——只有產品賺錢,基金經理才能更賺錢。產品要是長期水下,提不出業績報酬,大多數私募是很難單靠管理費維持長期經營。
但受制于對沖工具不完善、自上而下擇時太難做對等各種因素,實際上以“絕對收益”為標簽的私募基金,其實并不多。加上公募出來的私募基金逐漸成為這個行業的中流砥柱,高波動的私募產品不再少數。
對于一大批這樣的股票多頭產品來說,邊跌邊撤的止損做法,恐怕并不是一項好選擇。
如今的私募里,主觀股票多頭的帶頭千億大哥景林和淡水泉都是經歷過大風大浪的老江湖。
2008年淡水泉回撤40%、2015年回撤30% 、2018年又回撤接近30%,回撤一過30%就要降倉,回到水上的時間,恐怕就要比下圖顯示要花更長的時間。更別提如果0.6就要把所有產品清倉的話,淡水泉恐怕是很難撐過開門創業的第一年。
但凡受制于止損要求,如今盛行于市場的“淡水泉時刻”(注:即每當淡水泉的產品凈值出現30%左右的回撤時,整個市場的中期調整也就接近尾聲,是加倉的好時機,此未經科學實證的說法,常見于各家銷售機構),也無從談起了。
反觀另一個千億私募景林的代表產品景林豐收2007年以來的回撤走勢,不能說毫不相干吧,只能說異曲同工。
但淡水泉成長一期成立以來年化收益14.93%,景林豐收成立以來年化收益16.49%,十多年下來,長期年化能跑贏這兩家“元老”的私募屈指可數。業績終究是私募存在的根基,若不是在同行中表現佼佼,景林和淡水泉也不會成為邁入千億大關的先行者。
回到開頭,如何不浪費一場回撤?
首先,不要在回撤面前,失去戰斗力和意志力。止損線的設置,看似是保護了投資者,但翻譯過來,其實是——最多給你虧30%-40%,我就不干了。
高倉位下跌,低倉位反彈,曾經熬死了多少私募,怕是根本數不過來。但相信盈虧同源,相信均值回歸,通常會等來貝塔的眷顧。不信?看看隔壁常年不降倉、從來不止損的公募好了。
基金的出圈讓大家一時之間,真的把它當成了消費品。張華重金打入了基金一哥一姐的后援團;李萍成為了鋰電光伏新能源的賽道擁躉;王麗因為電梯間的廣告加倉了國民基金經理的創新未來,大家都以為等待著自己的是光明的未來。
但本質上,基金,尤其是股票基金,是一種投資產品,這讓它和所有消費品產生了本質的區別。
消費是確定的、靜態的,消費的體驗是即時的;基金是波動的、動態的,投資的收益是延遲的??紤]到股票市場長期存在的短期不確定性,期限和風險承受能力的錯配往往是致命的,就像拿2023年的剛需首付買了2022年的股票私募,不是A股不愛你,而是八字不合適。
對的時間遇到對的產品,對于基金的買賣雙方來說,都是必修課。賣者需要克制,買者需要理性。
旺季饑餓營銷,淡季打折促銷的套路,對于基金來說,卻總會變成高位拿錢一時爽,回撤起來火葬場。道歉安慰不了,止損屬于棄療,除了煎熬還是煎熬。
事后來看,一切都很簡單。如果不在高位大舉募資,就不會在喧囂過后,一地預警線。
問題在于,當周期的鐘擺再次重復時,歷史還會不會押著同樣的韻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