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成”對于輸出者來說,只是一種創作邏輯。它早已深入游戲和真人偶像圈層,讓人有些始料未及的是,它現也成為了國內外團隊推歌的邏輯之一。
在越發大眾化的創作環境的輔助下,巧妙運用過這一邏輯助推的歌曲幾乎都達成了名利雙收。雖然有些歌曲在事后被“解密”,但卻完全不影響其數據的攀升,甚至有直接帶著新人歌手躋身一線榜單榜首的案例。
音樂宣發人Eric Fritschi曾為Diplo和Major Lazer等多位歌手策劃過宣傳活動,他在采訪中就當下音樂宣發形勢曾預計過:“營銷團隊只用制作十分之一的宣傳文案,剩下十分之九都由聽眾、粉絲的貢獻完成。”
雖然現在大勢正以其預計的方向行進著,但“養成”是正解之一嗎?這種看似事半功倍的新式宣推玩法是否真的具有可復制性?多個成功案例的背后,是什么起到了決定性因素?也許,找到了這些問題的答案,就能為“宣發難”這個行業難題提供一個可參考的方向。
“A B C D E F U”
相信只要聽過GAYLE唱作的這首《abcdefu》的人,都沒法以正常的音調再讀出這句歌詞了。這首歌無論是在海外版的TikTok上,還是在國內多個短視頻軟件上都實實在在地火了一把。
在Adele新專首單《Easy On Me》還在七國繼續領跑時,《abcdefu》就突破重圍拿下了芬蘭的榜首。在上個月月底,GAYLE更是以黑馬之勢超過了The Weeknd、Adele、Dua Lipa等一眾歐美一線歌手,登上了B榜全球榜榜首。
《abcdefu》的創作靈感來源于年僅17歲的唱作人GAYLE的真實感情經歷,是一首極具個性的關于“分手”的歌曲。
故事講到這里,本該以女主大勝渣男結尾了,但其實,故事從這里才剛剛開始。
從GAYLE的采訪以及發布的視頻內容來看,她從發現前男友在分手后背著她說她壞話時,就有了想寫一首憤怒的分手歌的想法,并且發布了一條以此為內容的短視頻。在這條視頻的評論區里出現了這樣一條評論:“你能用字母寫一首分手歌嗎”。
在下個視頻里,GAYLE就貼出了這條評論,并自彈自唱出了“A B C D E F U”這句歌詞。
歌曲大火后,就有外國網友扒出了留下這個評論的正是GAYLE后來簽約的唱片公司——大西洋唱片公司的數字營銷經理Nancy Berman本人。
這樣整理下來,思路就非常清晰了。合理推測《abcdefu》先于視頻發布前就已成型。但唱片公司并沒有直接發布,而是以“發布想法-征集創作方式-創作完成”的邏輯順序將一首歌的創作過程——本該是個體或者團隊內部完成的事,轉換成了一個公開的、可供用戶參與、見證的養成式互動。
但《abcdefu》之所以在推歌的同時,還能讓新人GAYLE一舉躋身全球一線音樂人,正是因為團隊抓住了歌曲的精華、短視頻傳播規律,為其打造了符合唱作人本人的宣發角度。
年輕,是年僅17歲的GAYLE能給到大眾最直觀的人物特點。
17歲是Taylor Swift當年發行首張專輯的年紀,也是輸出teen pop的正當年紀,但2006年的青少年和2021年青少年的愛情觀已然不可同日而語。2021年的GAYLE只用了簡簡單單一串字母,就把當代青少年的情緒宣泄完了。
前期就被打上了高光的“ABCDEFU”,在歌曲發布后,更是直接席卷了TikTok。再加上到位的情緒表達,跟拍視頻里除了對嘴唱歌跳舞的基本操作,還有摔盤子、摔門、摔手機等情景式演繹。歌曲數據也順勢一路飆紅。
不管GAYLE后期的音樂風格會不會隨著年紀的增長而改變,但17歲、敢愛敢恨、唱作才女的稱號已經為她打開了國際樂壇的大門。由此可見,只要人歌高度合一的作品達成了養成效果,就極有可能連帶著唱作者打破“歌紅人不紅”的困局。
這種方式除了適配GAYLE這樣的新人新作以外,知名藝人也可以玩的風生水起,Charlie Puth(以下簡稱Puth)就是其中之一。Puth只玩不發,給人一種他就圖個開心的即視感,然后就吸引了越來越多人加入了他這場養成式創作的游戲里來。
TikTok推出 “合拍(duet)”功能不久后,Puth就在TikTok上發起過一個叫“writethelyrics”的話題。他陸續在平臺上發布新創作的旋律,一些是簡單的鋼琴曲,一些加入了電聲混音,然后在視頻文案里邀請大眾來為這段旋律創作歌詞。
首輪歌詞征集中,Puth最終選擇了 @benhouselog! 寫的歌詞,并在自己家里用“合拍”的形式錄制了完整的片段。該視頻已經獲得了800多萬個點贊,以及上萬條評論。
在那之后,Puth在TikTok發出過多個類似的填詞邀請,數據效果都非常好。但他并沒有正式發行那些歌曲,僅僅將其留在了平臺上供人觀看。這通操作后,他的賬號漲了上百萬的關注,光是#writethelyrics#這個話題的觀看量就已快破億。
不管是GAYLE還是Puth,養成式創作和推歌的背后,養成的對象其實都是唱作者本人。這才是養成的終極目的。參與的大眾從中收獲了養成的快樂,音樂人也擴寬了自己的聽眾群體,在視頻滾雪球般發酵的過程中,個人熱度也隨之一路飆升。
目前,雖然國內音樂圈真正達成了不靠合作平臺、純自發性的養成案例還處于空白階段,但已經有不少音樂人在朝著這個方向行進了。
王源于去年發行的原創專輯《夏野了》,八首歌按四個主題分時段、依次發布。微博官方音樂賬號為專輯的四個主題分別策劃了四個互動活動,并收納進其#新歌來了#的欄目中;同時,以王源和KOL就音樂作品的互動為專輯擴寬受眾群體,為王源原創音樂人的身份加大認知度。
專輯第一波主打歌《流星也為你落下來》發布后不久,同名微博互動話題閱讀量迅速破億,并在QQ音樂多個音樂榜上空降榜首。
《夏野了》本身是一張質量和誠意都屬上乘的專輯,借助宣推期雙平臺的推波助力,更是讓其同時登上豆瓣“2021年度音樂榜單”兩個榜單:“高分專輯榜”排名第一,“最受關注專輯榜”排名第二。
把微博選為主要站場的《夏野了》,分撥分段式的發布搭配即時的互動活動,也算是一張達成了半個養成的華語專輯。可見養成式宣發并非短視頻平臺的專屬。
更早一點,還有藝人、樂隊團隊在網易云音樂上用“混”歌單的方式宣推過音樂作品。在歌曲發行前,先從歌曲的氛圍和實用角度出發建立多個歌單,歌單中包含多首熱門歌曲、經典國民度歌曲,等到歌單累積了一定的收藏量后,再發行歌曲并將其收納進此歌單。
國內大多數人在歌曲宣發上都還處在保守的摸索階段。多以和平臺合作為主,私下搞搞“小動作”次之。創作的筆頭哪怕遞出去了,也是遞的半推半就,并沒有真正地激發出大眾的養成體驗感。
因為從歐美樂壇成熟且成功的養成式宣推案例來看,宣推前置不僅需要音樂人自身有過硬的創作能力,歌曲本身還得是一首能勾起大眾創作欲的歌曲。好比前段時間,在多個視頻平臺上實現了feature式傳播的《王嘉爾》一般,只有達到了人歌高度合一且精準地抓住了大眾共鳴點的歌曲,才能觸發到粉絲圈層外的人群參與進來。
相關閱讀:被素人瘋狂feature的《王嘉爾》,到底踩中了什么點?
如今單靠一首歌的時間或者藝人的某個發布來抓住大眾的關注,已然可看作是一種放手一搏的豪賭行為了。
在網易云音樂近日發布的《華語樂壇趨勢報告》中就指出了“華語樂壇持續從精英時代走向平民化時代”,這一趨勢的延續就表明了當下養成式創作、推歌的網絡語境已經非常成熟。
新人或是知名藝人在利用養成這個邏輯宣推作品和自己的同時,也能幫助更多的平民音樂人獲得關注。雖然還無法確定這是否就是能助力華語樂壇打破“宣發難”困局的唯一正解,但它絕對是值得一試的雙贏策略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