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界限》 作者:【美】內德拉·格洛佛·塔瓦布,36氪經授權發布。
前段時間,微博上的一個話題讓無數網友破防——社交邊界感有多重要。
高贊回答:“將心比心,知曉分寸,心存善良?!?/p>
短短十二字道盡心酸。
有多少人能夠將心比心不逾越社交分界線呢?
無論何種關系,都有其不可逾越的界限。
而缺乏或模糊界限,都會將這段關系推入不可修復的深淵。
心理學家認為,人與人的關系是一個由內向外輻射的“圈層”系統。最靠近圓心的是親密關系,社交關系、工作關系等依次向外擴散。
在人際關系層中,越靠近內部的關系的情感鏈接越緊密,情感流動越明顯,越渴望被關注和被給予。同時,這種情感上的高度渴求和關系上的穩定鏈接使得我們越來越減少使用社交技巧去維系關系,而是逐漸將對方看做“不分你我”的情感對象,而非獨立的個體,導致在交往中界限不清。
這也是那句人們常常掛在嘴邊的“為何最愛我的人,卻傷我最深”的答案。所有帶來痛苦的關系,都源自界限問題。
《紐約時報》暢銷書作家、心理治療師塔瓦布在《界限》一書中講述了她在14年從事人際關系治療的感悟。她發現:大多數前來接受心理治療的人都不知道自己的人生是有界限的。
對自我與他人界限問題認知的缺失導致他們身心俱疲,深陷痛苦的關系之中。有的人缺乏自我關愛,有的人容易與他人起沖突,有些人時間管理困難,有的人不斷被侵犯邊界變成了討好型人格......
而在中國,界限感缺失導致的關系痛苦現象更是數不勝數。中國社會自古以來是一個人情社會,比起冷冰冰的規則,人們更關注情義。
由此衍生的“朋友一場、別太計較、都是親戚、多大點事.......”等界限不清的問題令無數年輕人在社交網絡上大吐苦水。
苦不堪言。因為關系羈絆,大多數人不好意思拒絕或者不知該如何搪塞,倘若拒絕一次還會被站在道德制高點的大人綁架一番,令人苦不堪言。
(《奇葩說》辯手傅首爾吐槽界限問題帶給自己的苦惱)
關于界限不清,心理學家武志紅也曾提出過一個“漿糊邏輯”的概念:家庭成員之間如果沒有隱私,不分彼此,關系就會亂城一鍋粥,矛盾和沖突也將隨之升級。
在親密關系中,界限不清會導致共生關系的出現。在這種關系之下,一家人表面上一片祥和,但深入了解下去,就會發現,這個家庭里的每個人都默認為我=我們,每個人都在爭取“我們”的話語權,每個人都在被無形中剝奪掉成為“我”的權利。
比如影視劇《都挺好》中影視劇中很多對于天才和自己伴侶關系的刻畫,也很像是依賴共生關系,天才通常會被描述成精通于某個領域,但生活上非常不能自理。
在《界限》一書中,塔瓦布認為,影響我們身心健康的界限不清的問題主要有兩種:界限松散和界限僵硬。
(1)界限松散一般表現為 :
? 過度分享
? 過度相互依賴
? 無力拒絕,一被拒絕就六神無主
? 一味取悅他人,過度依賴他人的反饋
? ......
塔瓦布在書中講述了一個案例:
亞歷克斯是一個及其熱愛分享的人,見面不到10分鐘她就能把自己所有隱私都告訴你,是出了名的粘人精。但這種分享必須是相互的,一旦得不到對方的回應,她就覺得是對方出了問題。
這種密不透風的“分分鐘黏上你”的交際方式終于讓他的朋友受不了了,提出了他們的友誼需要一點兒空間。
在治療過程中,作者了解到是亞歷克斯的原生家庭造成了他現在的痛苦。亞歷克斯從小就生活在被忽視的環境之中,小小的她每次與父親分享自己的感受時,都遭到了否定與打壓。
久而久之,亞歷克斯漸漸喪失了表達情感的能力,出現了界限模糊的問題。他無法有分寸的與朋友分享,也感覺不出來自己侵犯了朋友的界限。
(2)界限僵硬,一般表現為 :
? 從不分享
? 筑起心靈的圍墻
? 從不暴露自己的脆弱
? 把別人拒之門外
? 對他人有很高的期望
? 凡事都說一不二
編輯部的姑娘小彩最近跟剛剛同居的男友發生了爭吵。小彩與男友交往一年,情感一直很好,少有爭吵,一個月前兩人覺得開始同居,進一步磨合感情。
然而,同居后的生活并沒有想象中浪漫。短短一個月,他們就為了好幾個雞毛蒜皮的小事吵得不可開交,比如家務如何分配、要花多少時間陪對方等。
男友經常在吵架過程中氣得躲在客廳打游戲,一打就是好幾個小時。小彩哭訴說男友根本就不愛自己,她實在想不通,兩個深愛對方的人為何會動不動就吵起來,而且每次爭吵還不主動哄自己。
男友也是一肚子委屈,說小彩太矯情,心里有話不直說,偏要用一種故作含蓄的方式拐彎抹角地把人繞暈,生氣了問也不說,老是讓自己猜,對自己期待過高,兩個人相處總是提“別人家的男朋友怎樣怎樣”。
界限僵硬的人看似有自己嚴格堅守的底線,其實卻是在心里筑起一道墻,把他人拒之門外以確保自己的情感安全。而形成這種界限的人并非心理強大,反而更容易情緒脆弱。
設定健康的界限是關系長存的關鍵。無論是以愛的名義,還是本著“對你好”的意愿,都不能作為越界的理由。對于一個人設定的界限,即便不理解,不贊同,也請尊重它。
而一段完美的關系,不是靠緣分,更不是靠越界,而是靠用心經營和創造。
消極抵抗或咄咄逼人的拒絕,都不是設定界限的好辦法,平心靜氣地明確表達并堅定不移的確認才有效。
有人會因為拒絕了別人而改到羞愧。不用擔心,設定界限并不會讓你變得不可愛,不能堅定地執行界限,才會陷落無窮盡的社交深淵。
那么如何堅定的對越界行為說不,清晰地表達自己的界限呢?
《界限》一書給出了“4步法則”:
1.明確告知
2.直言不諱
以“我要......”開頭:我要你了解我的真實感受,而不是胡思亂想。
以“我需要.......”開頭:我需要你來之前給我打個電話。
以“我希望......”開頭,我希望你把車加滿油再還給我。
3.消除不安(消除內疚、擔心、懊悔、尷尬)
4.以實際行動來跟進你的界限,不要動搖,解釋太多
除此以外,當我們的界限收到他人侵犯,或者無意中侵犯了對方的界限時,我們還需要要及時修正自己偏離的界限。
減少互動:那些你認為不得不接的電話和不得不回的信息其實并沒有那么重要。
及時喊停:痛快一點兒,直接告訴對方你不感興趣。
切斷與隔離:78% 的人不相信對方能知錯就改。如果一個人多次拒絕尊重你的界限,你就該考慮是否要切斷與隔離這段交往。
發出最后通牒:最后通牒是我們的底線,一旦發出就必須堅決執行。
接受并放手:結束一段關系不代表雙方感情的破裂,更多的是體現了一個人的自愛與自我保護意識,以及設定健康界限的勇氣和追求幸福的決心。
界限是負擔過重時的自我保護,是向他人表達合理預期的方式,是幫助人類在人際交往中體驗到安全與舒適的關鍵。
你無法取悅滿足所有人,所以不必時時刻刻與他人共情。也沒有人會主動揣測你的委屈,當原則不斷被人打破,你需要克服內疚,明確且不帶任何歉意地表達你的訴求,才能在人際關系中獲得安全感和幸福感。
《請回答1988》里有這樣一句臺詞:“所謂的界限,就是點到為止的意思?!?/p>
關系再親密,分寸也不可失。有界限,更自由。
書名:《界限
內德拉·格洛佛·塔瓦布
《紐約時報》暢銷書作家,注冊心理治療師,從事人際關系治療長達十四年,是近年炙手可熱的關系專家,Instagram上具有影響力的治療師之一。治療機構“萬花筒心理咨詢中心”的所有者和創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