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熱這塊值得單獨開個小標題講講。
在我一整周的使用當中,從輕量級的 PWA 應用(某款 markdown 編輯器),到高資源要求的大型應用(Adobe Lightroom/Premier、幾款AAA游戲)都試過了。
在低性能模式下,SLS能夠保持舒適的運行溫度,掌托位置表面溫度和我的手掌溫度接近;運行圖片剪輯軟件時,能夠感覺到風扇轉速略微提高,但對于溫度沒有直觀的影響。
運行大型游戲時,能夠清楚地聽到風扇聲音,并且感覺到風扇狂轉——主要在于 SLS 的兩個風扇正好位于掌托下方。不過即使這樣,電腦還是不會感覺發燙。
先看一下 CPU 和 GPU 這兩個合并功耗接近100W的發熱大戶,它們的熱管如下圖所示:
SLS 在底座 D 面的兩側都開了鏤空的氣孔。下圖顯示了機身內部的空氣流動,可以看到空氣是從上方流入,下方風扇吹出,內部氣流正好覆蓋了 CPU 和 GPU 的熱管,從而實現了更好的散熱效果。
我們見過的絕大多數筆記本電腦,散熱出口都在屏幕后面。那樣的設計,內部氣流性能并非最優,而且夏天放在膝上使用時候非常燙膝蓋。
然而對于 SLS 的氣流設計,如果你使用外接鼠標,無論你是左撇子還是右撇子,你的手都會“如沐春風”……這樣在冬天可能還好,但是到了夏天,難免手會被吹的不舒服。
從散熱這塊看出來,真的是沒有最完美的設計,即使是那些非常優秀的方案,也會有一些不經意的缺憾。工業設計可真是門學問吶,完全不是一般數碼愛好者可以指點江山的。
接著上一點說,SLS 在今天的樣子已經算是 Windows 筆記本電腦最接近完美的狀態了,但它仍然有不少值得詬病之處。
首先說揚聲器。
微軟官方宣傳專門提到,SLS 采用了 Quad Omnisonic 四揚聲器的組合,包括2枚立體揚聲器 (高音)和2枚隱形低音揚聲器,“可為您提供專業品質的音頻……使聲音變得更加立體……從音樂編輯到視頻創作的所有模式下,都可暢享水晶般清澈的音質。”
我看過的一些評測說 SLS 的音質真的很好,甚至還有說比 MBP 還好的……不知道是不是他們的耳朵有問題。我還是可以負責任地說,SLS 的揚聲器質量,在整個筆記本電腦的類別里還算不錯,但絕對說不上好,還原度絕對不如 MBP。
由于 SLS 采用的外殼設計方案,沒有像 MBP 那樣給揚聲器開孔。第三方的拆機報告顯示,四揚聲器組合當中,高音位于鍵盤下方,低音炮安裝在底座上。這種揚聲器配置不是很理想,但在所有采用鍵盤下揚聲器的方案當中,SLS 算是聲音效果沒那么不堪的一款了。
整體來講,SLS 揚聲器的音量很足,但高音比較尖銳,低音不夠厚實,整體感受和 MBP 相比仍然相去甚遠。如果非要我讓我形容,就像正常音響套了個易拉罐。要知道 SLS 的這組音響是支持杜比 Atmos 技術的,但是實際效果大打折扣,更令我感到遺憾。
再來說華而不實的處理器(主要是顯卡)。
我評測的這臺是 SLS 的高配消費者版本:顯卡方面采用的是英偉達 RTX 3050 Ti 顯卡。
千萬別被“RTX 30”和 "Ti" 的后標給騙了:這款移動顯卡華而不實,雖然屬于 30系列,還掛了 Ti 后標,實際顯存只有4GB,功耗最高50W,性能連跟目前主流的 RTX 2060 打個平手都有點吃力。
游戲方面,在我測試的《魔獸世界》、《Forza Horizon 4》等幾款大型游戲上,SLS 運行高配置和滿分辨率是非常艱難的,風扇狂轉,不久后開始掉幀,基本都要把分辨率調低一點,開到中配,再手動限制下幀率,才能順暢地玩。
雖然一提到 SLS 的處理器我就氣不打一處來,但還是要給個面子。微軟在產品上市的宣傳中也明確說了,這臺電腦適合的是“輕度游戲玩家”,也就是那種一個星期偶爾能隨便玩個一兩小時,也不會在電腦上玩 AAA 大作的玩家,他們的需求是運行中小型游戲不卡頓不掉幀,以及沉浸式的游戲體驗。
這一點上,至少 SLS 的顯卡是支持 RTX 光線追蹤技術的,外加屏幕硬件支持 120Hz 和杜比 Vision 技術,把游戲分辨率稍微開低點,也確實不太影響體驗。只是千萬別帶著游戲本的想法買它,就行了。
游戲之外,圖片/視頻編輯類軟件也對 CPU 和顯卡有一定要求。我自己做了少量的測試,又結合了一些我經常看的專業機構評測報告,得出的結果差不多:在 Cinebench 單核/多核等幾個跑分任務上,SLS 的分數都明顯低于采用 M1 處理器的新一代 MBP,屬于中端水平;在 Adobe Premiere 渲染、火狐瀏覽器編譯等任務上,SLS 的用時也比 M1 MBP 更長。
微軟說 SLS 這臺電腦面向的用戶里包括內容創作者,但實際上 SLS 應該是不太能夠滿足專業人士對性能需求的。
幾款機型在 Adobe Premiere Pro 任務上的分數對比來源:YouTube | Matthew Moniz
也許剛入門的內容創作愛好者可以接受,但誰未來不想朝著更專業的方向努力呢?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到時候這些愛好者肯定升級電腦。而前面提到 SLS 又比較難拆,購買后基本可以斷了自行升級配置的念想,最多找認證維修師換塊大一點的 SSD 罷了。
我記得微軟說過 SLS 是要替代 Surface Book 產品線的。而這條線的上一代產品 SB3 高配消費者版本采用的是 6GB 顯存的 GTX 1660 Ti 顯卡,稱得上當年的最佳顯卡。以及,Surface Book 還占了一條屏幕(主機)可拆卸,拆下來非常輕,是真的能當大平板用的。
轉而到今天,SLS 這款集大成的產品,反倒在處理器上“退步”了,用了 RTX 3050 Ti 這么一款顯存只有4GB,而且從性能上既追不上30系列的哥哥姐姐,也配不上 Ti 標的入門顯卡。而且 SLS 不像 Surface Book 那樣,可以把屏幕拆下來,前面也提過,是沒法當平板用的。
更別提我這臺極其 i7-11370H 處理器只有4核——要知道這可是 SLS 的高配型號啊!同樣價格已經可以上 M1 MBP 了。M1……它不香么?
真的要說,微軟真想做最優秀 Windows 筆記本電腦,還想賣這個高配版本價格的話,還得多給點誠意。
接著前一小節說,其實 SLS 的定位屬實有點尷尬:
僅就這臺高配版本來說,硬件性能達到了中高端水平,但確實不太配得上高端的價格;一些可以讓其“鶴立雞群”的點,包括可以翻轉和調整姿態的觸控屏幕,以及看似輕薄但實際上較厚(而且還分了兩層)的底座,都屬于很獨特,對于一部分“軟粉”特別有吸引力,但同時也非常具有爭議性的設計。
在微軟的官方宣傳中,SLS 的對象用戶包括軟件工程師、內容創作者、設計師、游戲玩家——這些人群,基本就是當今電腦最主力的消費群體了。然而實際上,SLS 真的適合所有這些用戶嗎?
我的感覺是:當然,不管什么樣的用戶,是電腦都能用;但考慮到這些人各自的痛點,對電腦各個方面的不同需求——SLS 真的并不是最適合他們的產品。
思來想去,最適合用 SLS 的,恐怕只有設計師了。
設計師往往特立獨行,品味“出眾”,而 SLS 的形態,不能說正好滿足每一位設計師的偏好,但也確實是夠出眾的。而且話又說回來,SLS 可調整姿態的屏幕,以及對觸控輸入的優秀支持,性能足以運行 AutoCAD、SolidWorks、Creo、InDesign 之類的設計輔助軟件。
當然最重要的在于,我們整個社會對設計師有一個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就是這群人只看設計,不看價格……
這一點 SLS 簡直太合適了,它畢竟是出自微軟 Surface 硬件團隊,完美繼承了該團隊獨特的審美和異于整個行業的設計理念。這樣一臺設備拿在設計師的手中,不僅不掉價,更是能夠讓客戶們對設計師刮目相看:“此人的品味,實在是高”。
不過,在評測的一開頭我就說過,SLS 是一臺非常昂貴的電腦,不適合預算有限、看重經濟性的消費者。
但是即便如此,如果我們只考慮一般職場用戶的日常需求,且不把價格,而是把操作體驗放在第一位的話,那么 SLS 的體驗確實是幾乎所有其他 Windows 筆記本電腦都無法媲美的。
在居家辦公已經十分流行的今天,很多人可能已經將臺式機當作主力設備。
但如果你的工作中必須要有一臺筆記本電腦,并且你也有大量的打字/鼠標操作/觸屏繪圖任務,那么 SLS 確實是目前你能夠買到的最佳電腦,幾乎沒有之一。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硅星人”(ID:guixingren123),作者:光譜 杜晨,編輯:VickyXiao,36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