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1.豐e足食卷土重來,試圖再度打通零售的最后一公里,但考慮到無人零售從本質上就是個偽命題,恐難成功。
2.無人零售,最主要的是如何提供其它零售業態更加便捷的服務,但各家都把重點放在了如何“無人”上,本末倒置。
3.面對來自便利店的鮮食戰略,單純靠賣飲料與零食的豐e足食,在SKU和體驗上都無法與之相提并論。
4.主打重資產、重運營的無人貨柜,豐e足食未來極大可能重蹈此前一波無人零售的覆轍。
2022年2月8日訊,無人零售運營商“豐e足食”完成3億元A輪融資。
該輪融資由軟銀亞洲風險投資公司(SoftBank Ventures Asia)領投,中金資本旗下中金文化消費產業股權投資基金、深圳市創新投資集團跟投。本輪融資后,順豐關聯方明德控股和軟銀亞洲并列為第一大股東。
據悉,豐e足食于2017年由順豐孵化,聚焦辦公室領域,以AI智能柜為載體,為都市白領提供豐富的早餐、下午茶、零食、飲料等商品銷售服務。豐e足食涵蓋各主流平臺、便利店熱銷零食產品類型,單架超過30種熱銷零食和飲品。
無獨有偶,今年1月,每日優鮮投資在樓下,順勢拿下全國9座城市超1萬個點位,并成為后者100%持股股東;更早一些的2021年,元氣森林也設下2022年底在全國鋪設10萬臺智能貨柜的目標。
接連的好消息傳來,讓這個興起于2017年,曾經一度成為創業新風口的無人零售賽道,又重新回歸到大眾視野中——2017年7月,阿里巴巴推出無人超市“淘咖啡”,5天內產生7000筆訂單;2018年1月,在西雅圖亞馬遜總部,亞馬遜的首個無人超市Amazon Go開業,來自硅谷的風氣傳回國內,無數巨頭與創業者紛紛跑步入場,迅速將無人零售的試驗推向高潮。
期間,無人值守、大數據預測消費習慣、智能防盜識別系統……一時間,無人便利店、無人貨架領域黑科技頻出,也吸引了無數年輕用戶競相打卡。
但似乎,所有企業都忘了一件事,無人零售的本質,并不應該是“無人”。
資本曾經對無人零售領域抱以狂熱態度。據中商產業研究院數據顯示,2017年新零售領域投資事件共507起,無人零售投資事件以126起位居第一,投資金額達43億元。
2017年,包括每日優鮮、猩便利、小e微店、果小美等在內的20個無人零售項目獲得融資,其中有7個項目拿到萬億級別融資,20個項目披露的融資總額達33.78億元。
但自2018年下半年開始,資本逐漸回歸理性。上述20個品牌中,最近一筆融資停留在2018年10月。此后,僅有F5未來商店于2019年6月宣布曾在半年前完成近億元B輪融資。
而豐e足食在無人零售的賽路上已經算是后來者。啟信寶數據顯示,在本輪融資前,豐e足食分別于2019年和2021年底獲得天使輪和pre A輪融資,不難看出,其切入市場的時機,已經基本算是整個行業發展軌跡的中尾部。
不難猜測,如今在整個無人零售賽道沉寂多年后依然獲得資本青睞,很大程度或許都要仰仗順豐品牌的加持。
但豐e足食真能打通這一賽道嗎?要知道,之所以此前無人零售領域并未孵化出巨頭,是因為其在根本上并沒有完全站在消費者角度來提供服務,而只是單單在企業的立場上,以提高效率之名,行降低成本之實的目的。
但遺憾的是,無人零售的成本并不低,甚至還要高于正常零售業態,原因有三:
1.智能防盜識別等一堆“高科技”的元素整合進去,運維支出不在小數;
2.有限的鋪店速度,無法帶來快速的成本均攤和供應效率提升;
3.作為初始品牌,初期在采購方面特別是商品價格方面存在明顯劣勢。
更別說,前期的宣傳推廣、后期的貨架清理、物流配送和登記補貨等環節都需要人工參與處理。節省的寥寥收銀和看守的人工成本,很容易就被數萬甚至數十萬的點位運營成本所淹沒。
換言之,無人零售,本質上只是一個虛假的偽概念。
具體到豐e足食這種無人貨柜的模式,其宣稱的商業場景也就更加站不住腳了——后者提供自動販賣機、AI智能柜、能量補給站等多種無人貨柜模式,其維護工作主要由片區的快遞小哥負責。但眾所周知的是,這些業態自誕生以來,始終都是“無人”監管的自助銷售模式,豐e足食這種模式的開創性,在無人便利店面前還要更加不值一提。
甚至不客氣地說,豐e足食不過就是個玩概念的新一代的自動售貨機而已。
豐e足食目前主要布局的28個城市和6萬多個點位,主要都是順豐重點合作企業與園區,并且據了解,在豐e足食的運營區域,每位快遞小哥的身上,都背著該項目的推廣和落地任務。
雖然從邏輯上,快遞每天在該片區活動,可以非常便捷地根據后臺提供數據定期補足豐e足食無人貨架中的商品。但實際情況里,快遞小哥往往要承擔更多額外的風險。而它們本該由順豐來買單。
比如,如果AI貨柜出現貨物丟失,或者出現拿完不付錢的情況,造成的損失就得由快遞小哥買單,其中,自動販賣柜的封閉式設備會相對安全一些,而AI貨柜和能量補給站這種開放式的零食柜,拿多少東西全憑自覺,就非常容易造成貨損及丟失的問題。
更何況,這種模式本身就是不可持續的。
要知道,零售的本質是商品的傳遞,消費者關心的,自始至終也都是商品和服務。
而從商品的角度,豐e足食AI智能柜和自動販賣機,都嚴重受限于體積因素,只能擺下20盒牛奶、20瓶果汁、25罐咖啡和40罐汽水,如果縮減一些飲料規模的話,或許還可以再加上5盒泡面和10袋堅果、小蛋糕等產品,但這些SKU,讓無人貨柜在正在瘋狂搶奪寫字樓和商圈等黃金地帶的便利店面前,顯得完全不值一提。
而便利蜂,這家主打互聯網模式的便利店品牌,主流客群以80后、90后的白領為主,主要覆蓋在一二線城市的商圈和寫字樓區域,除此之外,羅森、7-11、全家等便利店品牌,也早已在一二線城市的核心區域有所布局,甚至直接切入了寫字樓的大堂或地下商圈。
這意味著,相比較品類稀缺的豐e足食,多走幾步路,你就可以買到更加豐富的產品。
更別說,24小時營業的便利店,已經事實上成為了許多企業的“第二食堂”,關東煮、三明治、飯團以及盒飯等產品長期雄踞便利店銷售榜前列,并帶動了飲料、咖啡等商品的銷售——即買即加熱即享用的邏輯,也讓只能買罐裝飲料和袋裝零食的豐e足食顯得毫無競爭力。
事實上,鮮食正是無人貨柜乃至無人零售面臨的最大鴻溝之一。
豐e足食并非不想提供鮮食,但一方面,這意味著更高的成本投入,尤其是在“無人”的前提下,該如何解決運送和售賣過程中可能出現的食品安全問題;另一方面,主打辦公場景的豐e足食,目前的邏輯還是“貨找人”,而不是便利店的“人找貨”,點位太過分散,無法吸引到足夠穩定的客流來消化鮮食產品,在這一方面,豐e足食甚至都比不過“在樓下”等主要布局小區場景里的無人貨柜。
換言之,雖然在辦公室場景里,豐e足食的確有它的價值所在,特別是考慮到融入茶水間,或者進入校園以后,成為學生的零食補給站等等,但只要走出辦公室等既定場所,在同樣都要“出門”的前提下,豐e足食絕對不是那個能留住用戶的選擇。
至于“無人”這個理念,其實從來也不是消費者看中的那個點。還是以便利蜂門店為例,雖然每家門店里都長期有負責碼貨、補貨以及負責鮮食、咖啡管理的業務員,但通過自助結算設備,消費者自進入到選購再到買單,本質上已經可以實現“無人化”。
甚至,就連路邊常見的夫妻店、小賣部,如果消費者只是想要購買一瓶飲料的話,那么從冰柜拿水到掃碼結賬,其實也可以達成“無人”的效果。
在為消費者提供足夠便捷的前提下,人,其實從來都不是那個干擾因素,反而可能是煙火氣的一種體現。
這也從側面映射出,豐e足食的故事,可能從一開始就走歪了。
現在,豐e足食提出了“未來3年要20萬終端規模”的線下小場景零售終端運營商的戰略規劃,考慮到如果只是單純走無人貨柜和自動售貨機的路線,在順豐品牌的加持下,這一切可能只是時間問題。
但它仍舊不能成為一個性感的故事,甚至都不能稱之為好故事。
更何況,重資產、重運營的無人貨柜,很難帶來足夠穩定和亮眼的利潤。在此之前,自動售貨機領域的頭部玩家友寶在線,曾黯然從新三板摘牌,此后又多次尋求收購或注資,也嘗試IPO輔導,卻始終沒能敲開A股市場的大門,很大程度上,就是源于資本對此類模式的不看好。
而現在,豐e足食明擺著是要走起友寶的老路,擺在它面前的問題依舊如初——如何在有限的展示位內不斷迭代品類、提高客單價、降低運營成本。
而就現有的信息來看,豐e足食既無法像傳統零售那樣吸引人氣、熱鬧好玩,也無法像互聯網零售那樣,天南海北任你挑選。想要就此成就順豐的零售夢,幾無可能。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鹿財經”(ID:bjyinhu2020),作者:鹿先生,編輯:沈萬三,36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