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一過,天氣逐漸暖和了起來。
不少在室內蝸居了一冬天的人們,又開始把戶外鍛煉提上日程。
就算沒時間去健身房,也會選擇早晚騎騎自行車通勤。
畢竟剛立完“今年多做運動”的Flag沒多久,不能讓它輕易倒塌。
比來比去,自行車似乎是最好的選擇,既節省時間,又鍛煉身體。
《藍色大門》劇照
自行車……每個人都會騎的吧?
聽到這個問題,青島人大概只能回應你一個苦笑。
在很多人看來,騎自行車像吃飯、睡覺、走路一樣,是一項 “與生俱來”的基本生存技能。
直到認識了來自青島的朋友,才理解了什么叫世界的參差。
“下班約同事一起騎共享單車去地鐵站,被拒絕了2次。直到第三次的時候他忍不住告訴我,他是青島人,不會騎自行車。”
身邊出現第一個聲稱不會騎自行車的青島人,你可以理解為是對方矜持的借口。
但隨著閱歷加深,當你發現自己認識的青島朋友中,竟沒有一個會騎車時,就不得不承認,他們和自行車之間,確實存在著某種天然隔閡。
這件原本只關乎個人技能的事情,一旦放到公共語境下,就被放大成一件值得圍觀的稀奇事件。
剛上大學時的寢室自我介紹環節,來自內蒙古的室友說他“不會騎馬”,成功讓眾人放下了偏見。
而當青島室友坦白自己“不會騎自行車”,短暫的沉默過后,全屋爆發出了無人憐惜的爆笑。
彼時的他們沒有想到,以后每次組織團體騎行郊游,大家都要猜拳決定,誰的后座來帶那個唯一不會騎車的青島人。
可以說,不會騎自行車是寫在青島人基因里的一個隱藏bug。
只要不刻意觸發,它就永遠是個無關緊要的秘密。
實際上很多青島人在去外地之前,也沒有覺得這件事有多特殊。
平時出門距離近就步行,距離遠可以乘坐公共交通。
偶爾去趟外地,看到滿大街的兩輪交通工具,還會在心里隱隱替人家擔心安全問題。
少數會騎自行車的青島人,甚至會對自己掌握這項特長諱莫如深。
如果一個不慎被身邊人發現,甚至有被質問祖籍的風險:
“喲,青島會這個的可不多,你到底哪兒人啊?”
表面上看,他們對這項“技能缺失”沒有多少遺憾。
直到看到電影里的少男少女騎單車,才知道自己這些年錯過了什么。
《藍色大門》劇照
那些把最單純美好的青春,濃縮成騎著單車在風中追逐的時光,青島人往往只有隔著屏幕羨慕的份兒。
多年后,恨自己錯過了這份限定浪漫的他們,也只好在健身房的動感單車上揮灑汗水。
在團操教練的口號聲和震耳欲聾的音樂帶領下,調動起全身的運動細胞,緬懷自己逝去的青春。
不少外地人在來到青島之前,都幻想過這座海濱城市的詩情畫意——
一邊是陽光、大海、金沙灘,
一邊是自己騎著單車看落日,說不出的浪漫愜意。
直到下了火車,舉目四望卻看不到一輛自行車,幻想才被現實打破。
令自行車在這座城市銷聲匿跡的,是這里“得天獨厚”的地形——
東高西低、南北兩側隆起、中間低凹的丘陵地形,使得青島城區平坦處很少,反而布滿上下坡、小山頭和數不盡的臺階。
這讓青島人的每次出行,都變成一場在路上展開的花式障礙賽。
得益于此,初次造訪青島的外地人,也會獲得一次堪比莫比烏斯的詭異體驗:
你以為你在坡上,其實你在坡下;你以為你在坡下,其實你已經在坡上了。
在這里,自行車“省時省力”的優點蕩然無存,取而代之的是對人和車的雙重折磨:
上坡蹬不動,下坡剎不住。
遇到臺階,你還得下來扛著車走。
“連買自行車的花唄都沒還完,自行車的變速器就已經壞了。”
一旦接受了這個設定,也就懂了某些離譜的社會新聞發生在這里并不是意外。
這智商基本也可以告別自行車了
因此當一位即將進入大學的新生詢問,在青島生活有什么鮮為人知的技巧時,“如果不是想健身的話,不建議騎自行車”成了最真誠的勸告。
因為坡多,留給馬路建設的發揮空間很有限,所以青島的道路普遍偏窄。
根據國家《城市道路工程設計規范》要求:非機動車道縱坡宜小于2.5,最大縱坡不應大于3.5。
而青島城區設計坡度符合要求的道路很少,不具備設立自行車道的天然條件。這就意味著必須跟機動車或行人搶路,增加了安全風險。
最后你買了自行車,也會發現沒道路可走。
干脆別破費
這看起來是一種天然的無奈。很多人想不到,青島曾是全國最早擁有自行車的城市之一。
20世紀初,德國傳教士把自行車帶到青島以后,有錢人家的闊少們便騎著這新鮮玩意兒招搖過市了。
因為又穩又快,人們把它叫做“不吃草的小毛驢”。
接下來短短數年,老百姓把來自日本、英國和德國的進口自行車都見識了個遍,在1915年創建了本土的自行車公司。
隨后同泰車行、德興車行、福興車行陸續問世,青島人創造了民族自行車工業的第一個輝煌。
到上世紀八十年代,自行車已經普及到千家萬戶,青島的自行車擁有量最高達到54萬輛。青島的大金鹿牌自行車,一度和上海永久牌、天津飛鴿牌并列,輝煌一時。
但隨著經濟和交通發展,小轎車進入人們的生活。當習慣了“四輪車”的人們再次回頭騎一次“二輪車”,他們發現——
怎么在青島騎自行車變得這么費勁了呢?
于是,屬于自行車的時代悄然退場了。
而多年后共享單車的試探進入,也就像在重慶屢屢閉店的海底撈一樣,提前寫下了失敗的結局。
看著一排排擺放整齊卻落了灰的小黃車、小藍車雨后春筍般占領城市各個角落,青島人心里毫無波瀾,甚至偷偷犯嘀咕:
“它們是不是來錯了地方,真的有人會騎嗎?”
不會騎車的青島人是任性的:“這么反人類的東西,我根本就用不著。”
但這種任性只在本地有效。
當他們去外地求學或工作,發現需要克服的第一個障礙不是氣候,不是飲食,而是騎自行車時,馬上敗下陣來。
尤其看著地鐵站和目的地相隔三公里,騎車只需10分鐘,走路卻要花半小時,心里只能干著急。
于是,終于有人把目光投向了靈活的兩輪車,企圖憑借后天的努力,在城市生活中尋求一絲自由飛馳的可能。
“剛過完年,就在朋友圈看到有個青島朋友把‘學會騎車’定成了上半年的flag。”
裝備黨光是猶豫購入什么價位的自行車,就看了十幾個測評視頻;省錢派大手一揮,先花2塊錢掃輛共享單車投入練習再說。
殊不知,當真正進入實操階段,屬于青島人的挑戰才剛剛開始——
很多人在踩上自行車的瞬間慌亂中意識到,自己已不再像小時候那般輕盈,如今的身子骨根本經不起摔。
因為太惜命而放不開手腳,一半的初學者在摔第一跤之前,就完成了從入門到放棄的全過程。
畢竟誰也不想第二天給上級寫的病假條上,原因寫的是學自行車摔骨折。
閑魚成了每一個青島人學習自行車失敗的見證者
于是克服心理障礙,成了青島人學自行車最重要的一課。這道障礙不僅停留在危險,還有那么一點丟臉。
你要不理會旁邊人看傻子的眼神,并置周圍小孩子的嘲笑聲于不顧。
這也解釋了網上的自行車攻略里,第一條為什么是“帶好口罩或者戴上帽子,確保沒人認識你”。
接下來進入正式的學習了。一位靠譜的自行車教練(多半是看不下去的朋友),往往研習了人體工學、心理學、地理學和物理學:
“一只腳放在輪上,踩輪腳開始發力踩輪的同時,撐地腳不僅僅是撐地,而是往后猛地一蹬(關鍵)。蹬完上輪,左右腳咔咔上下踩兩圈,把速度加起來。”
這細致的程度,像極了我考駕照時,坐在副駕上恨鐵不成鋼的教練。
只是這些融合了各個學科的教學,能聽懂并融會貫通的學生并不多。即使過后偷偷在網上搜索“成人自行車教學”視頻,也不過是在彈幕中又尋得幾位不會騎車的同道中人罷了。
以及一些殺人誅心的凡爾賽人/bilibili@jodieeegong
于是,學騎車成功變成青島人的心理陰影。
教一個青島朋友騎車,也成了“教練們”日后難以言說的痛:
“本以為這玩意兒有腿就能騎,是我太天真了。”
“天知道我為了扶住他的后車座付出了多少。”
甚至有人,在這一教學過程中和朋友鬧掰了。只因對方在看著他顫顫巍巍往前挪動,死活不敢抬起地上那只腳時,抑制不住怒火對他冒出一句臟活。
總之,最后能成功解鎖騎車技能的三好學生寥寥可數。
以至于每個學會了自行車的青島人,都聲稱那種成就感是超過了當初領駕照的。
我一位低調的朋友,總共有兩條朋友圈,一條是3年前和媳婦兒領證,另一條就是紀念學會了騎自行車。
不過,學不會就算了吧,與其在自行車上和自己過不去,不如下車多走兩步。
中午到街角小賣部,打兩斤當天出品的新鮮袋兒啤,解渴。
晚上去11點后才營業的野餛飩攤兒上,坐馬扎子上吃碗熱騰騰的餛飩,再來兩串烤魷魚,滋潤。
雖然輪子這一偉大發明,改變了我們從一個地方到達另一個地方的方式和速度,卻始終沒有改變屬于青島人的生活節奏。
用腳步丈量這座城市的每一條道路就足夠快樂。
還要啥自行車啊?
[1]澎湃新聞《青島一女子偷電動車卻不會騎,推行15里地回家露馬腳》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0201406
[2]實拍青島一小哥騎自行車超速 時速每小時60km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wx411s7yT?from=search&seid=13899677414247572289&spm_id_from=333.337.0.0
[3]探索青島|最新!青島共享單車將全線撤離!https://mp.weixin.qq.com/s/tJqgesWiwlvEX5Gkq6WRWg
[4]半島都市報《自行車20世紀初從德國傳入中國 最早到青島》http://news.bandao.cn/news_html/200807/20080702/news_20080702_653260.shtml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槽值”(ID:caozhi163),作者:槽值小妹,36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