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批新造車公司會喊著“慢就是快”,來贏取足額的整車開發周期。但今天進場的造車公司,似乎不再需要。
行業里已經不光有華為這樣“幫助車企造好車”的公司,包攬智能化軟硬件系統方案,還涌現出一批創業項目,打算直接幫車企”造好底盤”,車企只需要做好車體設計和用戶運營就行。
1月12日,原長城汽車高管李鵬創立的悠跑科技首次宣發,其核心產品正是智能電動車底盤。在官方表述中,悠跑UP超級底盤能夠將三電、懸掛、制動、轉向、電池、電動傳動系統、懸架等組件排布在一個類似“滑板”的底盤內,用“交鑰匙”的形式賣給車企。
不需要太多汽車知識儲備,也能看出三電、懸掛、制動、電池等等零部件對于一輛汽車的重要性。行業中主流的數據是,這些底盤零部件占到整車超過60%的成本。
悠跑的定位很簡單,如果客戶有一定整車設計能力,就賣底盤給他們,幫助后者加快整車設計進度;如果客戶沒有設計和制造能力,悠跑就會基于滑板底盤,提供整個汽車的設計和制造,客戶要做的就只剩下品牌、銷售和運營。
華為模式聲量高漲時,上汽集團董事長陳虹有過一則知名評論:與華為這樣的第三方公司合作自動駕駛,上汽是不能接受的,這就好比一家公司為我們提供整體的解決方案,如此一來,它就成了靈魂,而上汽就成了軀體。
這則言論是車企在智能電動化浪潮下的憂患思考。但現在,不僅華為要做車企的“靈魂”,悠跑們連“軀體”也想拿走。
汽車行業每年上萬億的產值體量,一旦掀起智能電動的變革浪潮,商業能量堪比智能手機的普及。 不管是互聯網巨頭還是初創公司,都想在其中尋找”安卓“的機會。
早在2017年,陸奇帶隊下的百度,就推出Apollo平臺,意在打造自動駕駛界的”安卓“,后來的自動駕駛公司Momenta,也將面向車企的業務,定位成為安卓。而悠跑科技同樣自詡為智能電動車行業的“硬件安卓”。
“汽車行業不缺一家新的造車公司,需要的是一個更有變革性的東西,讓造車更自由。”悠跑科技CEO李鵬向36氪表示。
悠跑的滑板底盤理念不是新物種,十數年前的通用汽車,特斯拉都曾提出過滑板底盤的概念,但因為產業鏈不成熟,未能推向量產。
去年11月,亞馬遜和福特投資的電動皮卡公司Rivian上市,將滑板底盤理念再次喚醒。這家公司僅銷售百余臺車,市值就超過800億美元,其采用的正是滑板底盤。Rivian車輛雖然交付不多,但也將滑板底盤推到了量產邊緣。
滑板底盤的英文名是Skateboard,因集成了底盤、三電、熱管理、被動安全、電子電器架構等車輛核心零部件,形似滑板而得名。不管是Rivian,還是悠跑,滑板底盤的意義都是,建造了一個軟硬一體的標準化的汽車基座,可以讓上層的造車工作更靈活的展開。
當然,與Rivian不同的是,Rivian的滑板底盤是自產自用,自己造車,而悠跑則是打算將底盤賣給行業公司。李鵬告訴36氪,悠跑的底盤將在2023年量產,目前的制造部分是和車企合作,未來也會部署自己的制造基地。根據悠跑的數據,如果基于悠跑UP超級底盤進行研發,可比傳統同平臺全新車型開發周期縮短6-12個月。
如果把造車看做蓋房子,滑板底盤的意義就是地基,剩下的工作就是上層的砌墻和裝飾,對應到車企要做的,就是車體設計、智能化應用開發,用戶運營以及銷售服務等。
雖然這個“地基”百余年來都被車企視為核心,但在李鵬看來,滑板底盤的安卓模式可以成立,是因為這些底盤上的物理部分已經不再是車企的靈魂,智能化浪潮里,恰恰是跟用戶緊密聯結的“智能軟件、用戶運營”才是靈魂。
“車企一會覺得底盤是靈魂,一會自動駕駛是靈魂,但真正的靈魂是用戶。”李鵬向36氪說,而原來那些造車的“臟活累活”,可以由悠跑這樣的第三方公司去做。
這樣的思潮在造車行業已經存在很久,新造車公司蔚來就在一開始擱置了制造,只做用戶運營和整車研發,在李斌的戰略中,車的角色也是“地基”,真正的競爭力是包括了數字化體驗、用戶服務、社區、生活方式等在內的綜合體驗。
去年新入局的集度汽車,更是嫁接了吉利的整車平臺,自己只在上層做產品定義和智能化應用開發。
但這樣在物理上放棄掌控汽車底盤的做法,顯然沒有持續。據36氪獲悉,集度汽車也在籌備研發自己的整車平臺,甚至還在規劃自身的制造基地。而蔚來去年招募超5000名研發人員,相當一部分也是在整車體系。悠跑們的安卓模式似乎還需要等待時機。
在低速領域做滑板底盤的PixMoving公司,也曾想過向車企提供底盤方案,但碰了壁。
該公司CEO喻川告訴36氪,對于車企來說,底盤部件占到整車超過一半的BOM(物料清單)成本,他們既不放心把供應鏈交給第三方,更遑論采購。車企對于Pix的需求,更多是工程設計和開發。
而掙一筆開發費,對喻川沒有太大吸引力,他們還是將滑板底盤定位成自用,即像Rivian一樣自己造車,然后面向C端用戶提供車輛定制,同時也面向景點、外賣等場景方,提供整車和運營方案。
這是一個不難預見的情況。特斯拉是當之無愧的汽車行業變革者,但馬斯克對特斯拉三個核心競爭力的總結是:軟件、工程和制造。其中有兩個,都是悠跑們想要持有的。
上有軟件和科技支撐溢價,下有工程和制造提升效率,特斯拉的整車毛利率才可以拉高到30.5%,一度超過消費電子公司。而國內造車公司面臨的情況毫不例外。
智能電動車產業鏈正處在價值重塑過程中,優質產業資源的供需之戰,幾乎從未間斷,短期也難以結束。而每一次產業鏈波動,都會反應在成本當中。如何抵抗這些波動,最有效的保障就是對工程研發的深度掌控,特斯拉正是有高度健全的工程體系,可以快速自研、驗證、補位,2021年幾乎未受到缺芯的明顯影響。
今年的電池材料短缺,又在威脅新能源車產業,動力電池漲價避無可避。毛利還微薄的電動車企,如果沒有特斯拉一樣可以隨意漲價的品牌基礎,如何應對這場危機?顯然還是從研發體系上做拆解和重構,尋求額外的毛利空間。
底盤工程作為整車的基礎,在前端影響用戶體驗,在后端決定商業效率,因此不難預期,在角逐激烈的造車主戰場,短期內,幾乎看不到車企將底盤交由第三方的空間。
悠跑們想要切入新能源車這條最寬的賽道,顯然還需要等待產業鏈進一步成熟,而將目光瞄向擁有運營場景,又有定制車輛需求的跨界造車公司,不失為當下的優質選擇,譬如地產、旅游、物流配送、無人駕駛出租車等等。Rivian在資本市場水漲船高,亞馬遜投放的10萬臺訂單必然有一定功勞。
就像一位悠跑關鍵成員向36氪所言,“有夢想,又對未來恐懼的公司,都可能是我們的客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