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譯局是36氪旗下編譯團隊,關注科技、商業、職場、生活等領域,重點介紹國外的新技術、新觀點、新風向。
編者按:養成好習慣聽起來很簡單,但做起來其實并沒有那么容易。成功的行為規范和良好習慣的養成可以通過減少努力和最大化回報來實現。要減少努力,選好時間的“拐點”才是最重要的。在日常生活中,有幾個關鍵的時間點,只要我們的行為在關鍵的時間點上能夠發生一個簡單的改變,結果也就會截然不同。通過一些線索可以預測特定的行動。要找到那個恰當的時間“拐點”,就要綜合考慮能夠觸發行為的內部線索思想和情緒以及外部線索環境因素,來制定調整自己的策略。你,能夠找到自己的“拐點”嗎?本文來自翻譯,希望對您有幫助。
你是否也曾經嘗試過要改掉一個壞習慣,最后卻悲慘地失敗了?
你是否也嘗試過要養成一個有效的早間好習慣,最后又可悲地繞回到了老路上?
養成好習慣聽起來很簡單。但是,任何嘗試過的人都有同樣的共識:要想養成一個好習慣,做起來遠沒有說的或想的那樣容易。
改變我們的行為,為什么就這么難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就必須弄清我們為什么要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以及如何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為什么要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這是一起要討論的另一個不同的話題。
在這里,要討論的是如何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我們從一個場景開始談起。
想象一下你正從家里開車去上班。對沿途路線你可能已經了如指掌了。
在上班途中的大部分時間里,你可能很少注意到經過了哪些地點,遇到了哪些人,碰到了哪些事等等。甚至在你意識到這一點之前,你已經輕輕松松地到達了目的地了。
如果路上沒有什么令人興奮的事情吸引你的注意力,你根本不會意識到開車的整個經歷。
在通常情況下,我們都在毫不費力地做著一些事情,但從沒有特別注意過在做事的具體過程中經歷了哪些。
第一次開車上班時,你是什么感覺?
可能你會說你目不轉睛地盯著轉向燈和障礙物。
你提高警惕,嚴格按照交通規則文明駕駛。
其實在開車的第一天和之后的每一天,你都得付出很大的努力,直到你那充滿智慧的大腦潛移默化地記住了所有的路線,才會使開車這一行為變得更容易了。
解決新問題會讓大腦疲憊不堪,我們的大腦對這種需求的處理能力也是有限的。
眾所周知,這是因為腦力消耗特別快的緣故。
為了打破這一局限性,我們的大腦自動生成了一個聰明的解決方案,那就是:針對那些每次都需要相同結果的重復性的任務,要將其整個過程自動化。
這類似于為自己的賬單建立一個自動支付賬戶。
將任務自動化之后,我們的大腦再對每個處理步驟做出細微的調整,來保證自動化程序運行后會獲得滿意的結果。
這樣,自動化的版本就變成了常規或習慣。
獲得諾貝爾獎的心理學家和經濟學家丹尼爾·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在其著名的作品《思考,快與慢》(Thinking,Fast and Slow)中,將大腦的兩種截然不同的工作方式稱為兩種系統。
系統1是大腦的自動系統,其功能是本能地、快速地工作,不需要太多的思考或努力。
系統2是大腦的分析系統,其功能是解決問題并做出理性的決定。也就是大腦的思考系統。
運行系統2需要做更多的工作,所以也會消耗大量的腦力。
在大多數情況下,系統1都在發揮著作用。
而系統2卻一直穩坐不動,直到感應到了有召喚指令才踴躍地參與進來。
不得不承認這真是一個解決問題的極佳策略。
要是我們對自己在一天里所做的每一件事都熱切關注,那么大腦就會像跑馬拉松一樣整天都在運轉。
這樣,在所有醒著的時間里我們都會感覺到很累,就像在一條陌生的路線上開車一樣!
如此說來,對于大多數的活動,習慣和常規足以提高其效率,將為其付出的努力最小化。在這方面系統1做得很好。
當需要切換到系統2的運行進程時,系統2必須被喚醒,并接受請求,進行操作運行。
因為運行系統2和我們要去應對變化或挑戰一樣,同樣需要能量,所以我們不喜歡它們沒什么可驚奇的。這樣看來,要想撤銷一個常規習慣并重新來做那就更難了,因為需要消耗的能量會更多。
那么,我們怎樣去做才能改變一個壞習慣呢?
首先,必須要有去改變一種行為的強烈的動機。大腦喜歡這種請求,會帶給它回報。
其次,這種動機不能過于苛求或讓人感到有負擔。
成功的行為規范和良好習慣的養成可以通過減少努力和最大化回報來實現。
說到減少努力,最重要的是把握好時間。
當我們開始進行干預時,就決定了改變行為的動機,以及需要付出多大程度的努力。
和精神的持久性一樣,動機也是一種必須明智使用的有限資源。
再回到本文開始所作的駕駛場景的類比中:
假設你在上班的路上想在一家超市那里停一下。你已經到達了一個路口,只要向右轉就能到達超市了。
如果你像在大時間里一樣,開著自動駕駛模式,就會錯過轉彎,最終到達的是工作地點而不是超市。
要達到右轉的目的,你必須意識到需要在路口改變方向。
你到底能否到達超市取決于你在那個路口也就是那個“拐點”上的所作所為。
改變我們的行為和養成好習慣在道理上與轉彎去超市是非常相似的。
在日常生活中,有幾個關鍵的時間點,只要我們的行為在關鍵的時間點上能發生一個簡單的改變,結果也就會大不相同。
假設你想要戒掉自己的手機癮。那么就要去讀一本書(做出另一種選擇),而不是在晚上漫無目的地翻閱著手機。(這已成了你的習慣)
在這種情況下,那個關鍵的時間“拐點”是在哪一刻呢?
就是在你回到家后,倒了杯茶撲通一聲坐在了沙發上,拿起手機之前的那一刻。
你整天都在提醒著自己不要呈現沮喪狀態,這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在關鍵時刻你是怎么去做的。
如果在重要的時候你沒有采取實際行動,最終還是會陷入不良行為的無底洞。
這并不是說你沒有可能爬出無底洞。
但是,要爬出來得需要更多的努力和動力來中止已經開始的行為。
那如何來識別拐點呢?
這就像能夠指引我們在哪里分岔的路標一樣,當然會有一些線索可以預測特定的行動。
能夠識別出拐點,自然就會在那個關鍵時刻注意改變自己的行為,要知道關鍵時刻到底是什么時候,需要激活大腦的系統2來運轉。
能夠識別出關鍵時間“拐點”的內在線索就是能夠觸發我們行為的思想和情緒。
例如:
當你感到無聊時,你往往會看手機。
當你有壓力時,你會吃甜食來應對。
當我們感到快樂和放松的時候,我們會更傾向于去做一些需要付出努力的事情,比如跑步。
能夠促使我們識別出關鍵時間“拐點”的外部因素,會以我們絲毫沒有意識到的方式影響著我們的行為。
某一特定行為的外部線索可以是一個人、一個地方或一個物體。
當我每一次去工作地點附近的那家圖書館時,都會有想來一杯印度拿鐵的最強烈的愿望。
就在我產生了想喝拿鐵愿望的時候,才意識到這是因為我路過了一家星巴克,是它,無意識地勾起了我的欲望!
現在我從另一條路線去圖書館,也就不再有想喝一杯印度拿鐵的渴望了。
我已經注意到外界因素對行為的影響方式,所以我更有可能通過把瑜伽墊放在一個引人注目的地方這一簡單方法來達到鍛煉身體的目的。
微妙的環境線索對我們的行為會產生深遠的影響。
充分利用內部線索和外部環境因素,正確鑒別出關鍵時間“拐點”,以最少的努力來改掉壞習慣,可以從下幾點做起:
(1)不帶偏見地觀察自己的情緒和由其所引導的行為。不要忘記外部因素的影響!準確辨別出何時需要介入。
(2)充分利用好自己感到快樂和有動機做出改變的時刻。
這也是為什么一個與自己的目標相一致的良好的早間習慣,經常被援引為能夠實現目標的最有益的事情之一。
你的大腦有足夠的空間,還沒有裝滿任務,已經擁有滿滿的動力和能量,好好利用它吧。
(3)慶祝每個小小的勝利。
這將作為一種回報,去激勵自己在以后的時光里會做得更好。
雖然在一開始,自己可能不會有太多的好結果來慶祝,但堅持改變一種行為的決定其本身就值得表揚。
(4)控制外界環境因素,使之向利己的方向發展。
如前所述,我們所看到的一切,所聽到的一切,以及我們周圍環境里的一切,都會極大地影響我們的行為。
要充分利用這一切外界因素。
用這一切來提醒自己:什么對自己才是重要的。
(5)為糟糕的日子做好準備。
總會有那么幾天,你會感到情緒低落、精神萎靡不振。
一旦進入這個周期,我們很可能就會重蹈覆轍,陷回舊習慣中。
在這個時候就要對自己寬容一些。即使不能堅持讓自己走在正軌上,也要確保自己沒有完全脫軌。
(6)要是自己經過努力嘗試后還是失敗了,掉進了不良習慣的無底洞,那么也仍然可以從經驗中學到很多。看看哪些做法有效,哪些做法無效,然后調整自己的策略。
充分了解自己是如何去做的,這樣,即使在自己沒有達到期望時,也不會有罪惡感和羞恥感。
最后記住一點,無論在生活中選擇怎樣去做,都要對自己好一點。
把握當下!
譯者:甜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