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慶應義塾大學岡野榮之教授(生理學)和中村雅也教授(整形外科學)等人1月14日發(fā)布消息稱,完成了全球首例把使用iPS細胞制成的細胞移植到脊髓損傷患者身上的手術。這是總共向4名患者進行移植的臨床研究的第1例手術,據悉手術過程十分順利。將用1年的時間來驗證安全性和治療效果。
在當天上午召開的在線記者會上,岡野教授表示,“總算完成了第1例手術,非常高興。克服了種種難關,終于走到了這一步”。這項臨床研究計劃2019年2月在日本厚生勞動省的特別委員會會議上獲得批準,但由于應對新冠疫情等原因,啟動時間推遲。
脊髓損傷嚴重時會導致手腳癱瘓等運動和感覺障礙。目前只能指望通過康復訓練來恢復僅存的一點功能。
慶應大學的臨床研究對象是脊髓損傷2~4周后、運動和感覺處于完全麻痹狀態(tài)的“亞急性期”患者。手術于2021年12月在慶應大學醫(yī)院實施。在患者進行常規(guī)康復訓練的同時,將詳細調查移植后的安全性和運動功能改善效果等。中村教授在14日的記者會上表示,“這是全球首例手術,其效果有可能獲得證實,我們打算把確認安全性放在第一位”。
在本次臨床研究中,使用了京都大學iPS細胞研究所利用第3者的細胞制作并保存的iPS細胞。使用iPS細胞提前培育出作為神經基礎的細胞(神經前體細胞)并冷凍保存,向每位患者的脊髓損傷部位注射移植200萬個細胞。由于移植的是他人的細胞而不是患者本人的細胞,因此需要使用抑制排斥反應的免疫抑制劑。
首先會移植最小數量的細胞,并以安全性為中心進行驗證。之后,為了驗證細胞數量增加后的效果,以及這種方法用于脊髓已經損傷較長時間的慢性期患者時的安全性和治療效果,還將考慮實施臨床試驗等。
日本國內被認為每年新增約5000名脊髓損傷患者,全國的患者總數超過10萬人。如果再生醫(yī)療得以實現,將有望首先成為亞急性期患者的有效治療方法。
在使用iPS細胞的再生醫(yī)療方面,臨床應用對象不斷增加,包括老年性黃斑變性、帕金森癥、重度心力衰竭等。如果能夠修復因事故等而受傷的神經細胞,那么對缺失的臟器或組織進行再生的醫(yī)療的潛力就會擴大。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復制,違者必究。
日經中文網 https://cn.nikkei.com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日經中文網”(ID:rijingzhongwenwang),36氪經授權發(fā)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