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鐵里的人類學
就在兩周前,已經動工五年的上海地鐵 14 號線正式開始運營,我們對這座城市的印象與想象又多了一點。巧合的是,159 年前的今天,世界上第一條地鐵線路在英國倫敦的法靈頓(Farringdon)開通。直到今天,這種象征著城市與人類文明的地下交通方式,已經陪伴了我們超過一個半世紀。
??時空戀旅人 About Time(2013)
地鐵一直是當代人類學家和建筑師們最鐘愛的地方之一。
提出了“非場所(non-place)”概念的馬克·奧吉(Marc Augé),在寫出了《巴黎地鐵上的人類學家》之后意猶未盡,過了二十年又寫了一本《重返巴黎地鐵》,描述他心中的這個既是“巴黎的形容詞”、又是“巴黎的動詞”的地方;去年4月,一位歷史學家和兩位記者合著的《地鐵簡史》也有了中文版本,盤點的則是全世界知名城市里號稱最早和最酷的地鐵站們。
從《城市的秘密》里遍布歐亞大陸的地下城到一個一個站臺細細聊過去的《倫敦地鐵》,地鐵收藏家們的愛意實在是寫也寫不完。
??香蕉 Bananas(1971)
ANIMA by Thom Yorke
毫無疑問,人類迷戀地鐵,就像我們迷戀機場、旅館和公交站臺等一切城市里可以片刻停留卻無法久待的地方一樣。所以馬克·奧吉才在書里盛贊它那“詩意的魅力”:
“在日常生活的秩序中守住一個不變的位置,象征著不可違反的時間序列,不可逆轉的時程,和周而復始的日日夜夜”
“在地鐵這塊畫布上,我們每個人都像雜耍演員,默默參與這一切的演出,一起建立一套屬于公共場所的人類行為法則”。
??倫敦生活 第一季 Fleabag Season 1(2016)
??她 Her(2013)
馬克·奧吉把以上這些都統稱為“復數的孤獨”,或者說,這是很多個獨立的孤獨感組成的“孤獨s”。同樣都是城市的象征,地鐵和機場、咖啡廳、博物館這些地方的情感涌動確實不太一樣,它看起來明顯冷靜很多,沒有什么生離死別的抓馬。
不管在哪個城市,兩個小時擁擠又高效的地下之旅,都足夠你以一個合格都市人的身份鉆進地下、穿過城市,從城鄉結合部來到市中心,再以一個合格社會人的身份鉆回地上的世界轉悠。
??哈利·波特與魔法石 Harry Potter and the Sorcerer"s Stone(2001)
假如我們排除掉那些惱人的早晚高峰時刻,以及公共交通總是帶來漫長的通勤地獄這件事的話,這些地下建筑看上去其實還是相當宜人的:幾乎無死角的通明燈火,永遠二十度左右沒有雨雪的局部氣候,規律綿延的彩色地磚,嘈雜但又不至于吵鬧的背景音,跟出租車和火車相比還算清潔流通的空氣,總體上就是一個極其中性的環境,無法激發太多的情感,但卻非常適合坐在其中發呆。
你不能責怪大部分人一踏進地鐵不是犯困就是靈感奔涌,實在是因為這規律而單調的風景太便于沉思和無所事事了——如果你發覺在地鐵上睡覺或者看閑書效率特別高,那一定不是因為這里面環境太好的緣故。
??歡樂時光 ハッピーアワー(2015)
如果把每天固定待一陣子的地方就叫做棲息地的話,我們都市人似乎也可以被看成是某種習性異常穩定的多棲生物,每天都要像倉鼠跑輪子一樣,在地面以下的迷宮隧道里競走一陣子,既機警又盲目。
也正因為這種盲目,你能在小說或者電影里看到的作為背景板的地鐵眾生們,往往也都是烏合之眾的代名詞,而主角們要么就是卡在站臺被人撞到肩膀手足無措,要么就是在眾人之中一眼看到戀人然后沖上去追逐打鬧,到了危機時刻,一群人不是無知無覺就是驚恐萬狀,總之就是小市民感和群眾感很強。
??醉鄉民謠 Inside Llewyn Davis(2013)
??羞恥 Shame(2011)
不過總的來說,地鐵確實是個不錯的電影配角,演技有時候比人還強:需要暗示現代鋼鐵叢林對人的異化和折磨的時候,它是泛著金屬光澤的陰冷(《倫敦生活》《歡樂時光》),需要展現人物內心困惑、猶疑和掙扎時候,它則會明滅搖曳、暗藏玄機(《醉鄉民謠》《羞恥》),需要配合講述一個有甜蜜也有無常的愛情故事時,它又會變得溫暖、沉靜甚至豐盛(《她》《地下鐵》)
最不濟,它還是一個理想的銀幕約架地點(《黑衣人》《007:大破天幕殺機》),地鐵既然是文明和秩序的象征,在這里打架搞破壞,基本就相當于跟人類文明挑釁。
??地下鐵 地下鐵(2003)
雖然電影里的地鐵人們總是顯得面目模糊庸庸碌碌,但我們都知道事實并非如此。除了影視和文字之外,關于它的影像和藝術創作也有很多。
比如,Instagram 上就有一個名叫 @subwayhands 的賬號,這個賬號po出的照片全部都是地鐵里乘客們的手。
它的運營者是一位名叫Hannah La Follette Ryan 的年輕紐約客,在她的鏡頭下,那些形形色色的手代替了它們各自的主人,好像下一秒就會說出話來。
?? instagram @subwayhands
2019 年去世的德國攝影師邁克·沃夫(Michael Wolf),代表作之一就是著名的“Tokyo Compression”,因為整個系列拍的都是東京地鐵里,被擠成沙丁魚的打工人們貼在門上扭曲的臉。
??Tokyo Compression,Michael Wolf
而在可能是地鐵屆頂流的倫敦地鐵里,英國人Tarik Ahmet 也曾一呆就是 24 小時,用一個名叫“24 hours on the London Underground Night Tube”的拍攝計劃,記錄下從清晨到午夜來往此地的地鐵族們;另一個頂流巴黎地鐵,更是擁有從羅伯特·杜瓦諾到亨利·卡蒂埃-布列松等等一系列大師之作(有本書就叫“Paris Metro Photo”,收錄了這些大師們最出名的地鐵攝影)。
倫敦地鐵甚至還搞了一個“Art on the Underground”項目,專門記錄在每一條線路上陳列過的臨時或永久性藝術家作品。
??Tarik Ahmet
如果我們把“記錄日常中的不日常”視為文學和藝術的生發點的話,那地鐵絕對是原教旨文藝愛好者的圣地,畢竟你很少能看到這么大規模的碳基動物每天都聚在一起、卻不言不語各懷心事地孤獨著的景象。
誰沒有在地鐵用手機拍幾張人們行色匆匆的照片、幻想自己是野生森山大道呢?沒有哪里比地鐵更能方便地體驗城市的風物和人類的多樣性,也沒有人可以在經歷過一場體驗極差的地鐵苦旅之后,而不發出“人類的悲歡并不相通,我只覺得他們吵鬧”的感慨。
坐在地鐵里的人們,誰不是有故事的人呢?上班太忙而在家太閑,唯有這里可能是為數不多的讓你充分凝視和自我凝視卻又不顯突兀的地方。
?? 豆瓣 @向北向北 相冊《北京地鐵上的讀書人》
當你回完工作微信刷完微博、盯完所有愚蠢的地鐵電視廣告、把站在身邊的同類從外貌到穿戴全部了打量一通、聽膩了鄰座無休無止的電話、被迫窺屏了眼下最火的短視頻和電視劇(網飛甚至有個古早調查說,有 44%的人曾發現有人在車上偷瞄自己屏幕)、以至于可以做到眼睛沒動但腦子瘋狂轉動“如果世界末日來臨我站在哪最容易逃出去”之余,或許還能留下一點時間,思索一些形而上學問題——我們有理由相信,當代人每天只有兩次最接近哲學和神明的時刻,其中一個當然是洗澡時分,而另一個就是在地鐵上胡思亂想的時候。
?? instagram @subwayhands
遺憾又令人慶幸的是,不管你有什么故事,地鐵都一言不發、矜矜業業扮演著自己的角色,并不在意你對它有多少愛恨。站在它面前的你微不足道,你只能接受它存在或即將存在、從哪里來、又要去往何方。它持續改變著全世界人口的分布、財富和階級的流動,當然也包括周邊的房價以及你明早上班的痛苦程度,但卻沒有一個人可以聲稱自己擁有它,就像你永遠無法聲稱自己擁有城市一樣。
毫無疑問,你每天出門左轉走十分就能到的地鐵,絕對能比其他一切更宏偉更精致更優雅的建筑物們,更能告訴你當代浪漫的真諦:所謂的浪漫,就是任何身處其中時痛苦、但是被旁觀和被想象的時候卻顯得很美的東西。
?? instagram @subwayhands
看到這里,你大概也想起了《黑衣人2》里的威爾史密斯在擊退了外星大蟲子之后,對地鐵里的紐約市民的一通吐槽——不得不說,倘若真能在兵荒馬亂的一天結束之后,有個黑衣人在地鐵門口拿出一支鋼筆,對著每個人的眼睛掃一下,然后大家就當場失憶,快快樂樂地回家睡覺,那可真是一個美好的故事啊。
??黑衣人2 Men in Black II(2002)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NOWNESS現在”(ID:NOWNESS_OFFICIAL),作者:貓三只,排版:Thea,36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