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大概聽過這樣一句話:職場不相信眼淚。
在一檔聚焦職場的節目中,格力董事長董明珠曾公開表示:哭解決不了任何問題。
當一名參與錄制的實習生因壓力過大而在節目中落淚時,她認為該實習生的心理素質需要加強,并因此多扣了該實習生0.5分。
職場不相信眼淚,說的是沒有人會在充滿競爭的職場環境中,體諒、理解你的處境和所面臨的困難。而且在任何一個行業中,一位缺乏情緒管理的人,都很難長期存活下來。
但是一個聰明的成年人一定明白,會哭是職場人重要的軟技能。
最近,職場類真人秀《令人心動的offer》正在熱播。節目邀請了八位正處于本、碩、博等不同階段的醫學生參與錄制,共同競爭浙大第二附屬醫院的offer。
本博浙大、目前正在浙大學科博士后流動站進行科研訓練的醫學生劉暢,在剛剛開始實習時就遭遇了不小的打擊。
劉暢作為科研型學霸,在臨床實習的過程中,表現沒有已經有臨床經驗的實習生亮眼。
筆試面試高分,實際操作墊底。遭遇了“重大打擊”的劉暢,主動跑到了帶教老師的面前哭訴自己的壓力。
坐在觀察室的易立競表示,這場夾雜著眼淚的對談,看起來更像是在“求安慰”,而并非單純地與帶教老師溝通失利原因。
巧合的是,這場哭訴后,當輪比拼劉暢就獲勝了。
多虧節目組放出了劉暢通宵學習的畫面,讓觀眾明白這個結果得益于她不服輸的韌勁和超強的學習能力。不然作為非上帝視角的旁觀者,多多少少會覺得,這個結果也有她眼淚的一份功勞。
再讓我們看看另外一位實習生王蕊。
在帶教老師嚴厲地批評過后,她在人前謹慎控制情緒,直到躲進了沒有攝像頭的更衣室,才敢徹底釋放。
你看,這個躲起來哭的人,像不像你啊?
在同事面前努力扮演好一個情緒穩定的成年人,好像已經成了職場人的必修課。
情緒在公眾場合呼嘯而來的時候,我們心里想的是“不要哭,會丟臉”、“不要給別人添麻煩,要自覺”,以及“不要發脾氣,會失業”。
但是你要知道,不管你經歷了多少次獨自崩潰的時刻,這些崩潰都沒有給你帶來任何收益。學會合理使用情緒,讓情緒成為你趁手的工具,能夠有效地幫助你在職場中“更上一層樓”。
但單從成年人的情緒管理來看,兩個人其實都非常不職業。
找到帶教老師哭訴,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整個過程也并沒有給劉暢帶來更多成長,只是單純地情緒發泄。
面對情緒崩潰的女學生時,帶教老師也采用了職場常見的“敷衍大法”,并沒有真正與其共情。
但如果這次哭訴是一場情緒工具的合理使用,是一個職場人為了達到目的的途徑,那么這將是一個非常優質的“情緒變現”案例——
1、會哭的孩子有奶吃
在工作遇到極大阻礙時,“哭”出來會讓更多人注意到你,領導也會根據業務的困難程度為你提供更多資源,不僅能讓你完成任務,領導也能夠達成他的目標。
劉暢作為科研型醫學生,在臨床方面有所欠缺。這次哭訴不僅能夠讓帶教老師理解她在臨床工作上的失誤,也能讓帶教老師之后為她提供更多臨床上的幫助。
而悶不吭聲的人往往是不會被注意的,即便你在完成工作的過程中克服了諸多困難,領導也很難對你的進步和背后的辛苦有正確的預估。
2、“哭”出上進人設
一個對自身、對工作內容沒有任何要求,只求交差了事的人,是不會因為受挫而產生強烈情緒的。
工作結果沒能達成預期目標,工作過于繁重導致壓力太大的時候,可以適當地“哭”給領導聽。
在劉暢這次使用情緒工具的過程中,帶教老師會認為她對自己其實是抱有更高期待的。在之后的工作中,帶教老師也會給到她更多關于臨床方面的機會,讓她好好證明自己。
3、“哭”低他人心理預期
活在他人的高預期中是有很大壓力的,在實現目標過程中,如果你對遇到的所有困難都絕口不提,那么領導和同事會認為你有更高的能力,可以交付給你更困難的項目。
在遇到困難時,不要默默承受,首先就要讓你的合作伙伴和領導明白你所面對的情況,柔和的情緒表達還能委婉地幫你方式爭取更多資源。
這樣一來,領導不僅會覺得你思慮周全,還會更清楚你所面臨的困難,在之后的工作推進中為你提供一定的幫助。
正視我們的情緒,并進行合理表達、宣泄,比強行控制情緒更有益身心健康和工作推進。
學會情緒變現,將眼淚變廢為寶。
憤怒就發脾氣,悲傷就哭嚎,變成一個情緒化的人的確簡單又直接。
但學會把情緒當作工具使用的人更懂得延遲滿足,他們為了追求更大的目標,可以克制眼前的欲望。
TalentSmart 作為一個為財富500強企業提供服務的全球智庫和咨詢公司,曾對100多萬人開展了研究,研究表明,擅長管理情緒的人在績效方面表現更為優異。
也就是說,當一個人眼前是“事”的時候,他就會千方百計地來解決問題,這時候情緒也成為他解決問題的工具;而當一個人陷入情緒的時候,他就只想要解決情緒,從而忽略情緒背后需要被解決的問題。
所以想要把情緒當作工具使用,首要條件就是不要陷在情緒里。
在使用情緒工具的時候要牢記,“眼淚”不是免死金牌,職場始終是一個用真本事說話的地方。在某些場景下,情緒確實能夠給你帶來一些幫助,但它只能作為錦上添花的花。
靠情緒爭取來資源,就要努力達成預期目標。
靠情緒爭取到機會,就要用結果證明自己可以。
靠情緒獲得他人體諒,就要下苦功彌補不足。
在工作場合中,他人的包容度是十分有限的,如果一個人只是想靠情緒搶資源、博同情,那么一定不會長久。
所以在使用情緒工具之前,一定要做好分析和規劃。畢竟流出來的眼淚就是潑出去的水,想收也收不回來。
職場相信眼淚。
但職場不會永遠相信眼淚。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LinkedIn”(ID:LinkedIn-China),作者:時舊,36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