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生源常潤茶、常菁茶兩款核心產品銷量不再風光,除了亟需新的爆款單品來提振業績,找到更有效的營銷手段也是公司的當務之急。
還記得廣告曾經鋪天蓋地的“碧生源牌常潤茶”嗎?它背后的公司碧生源(00926.HK)早在2010年就登陸港交所上市。
十年過去了,碧生源的業績和股價都不太盡如人意,最近還被曝2021年巨虧、淪落到賣房保業績。碧生源發生什么了?
曾經被譽為“減肥茶第一股”,碧生源的上市之路始于2010年。回顧十年前,《信息時報》歷史文章顯示,碧生源在認購期間獲得了市場和投資者的追捧,公開發售部分獲得超過20倍的超額認購。
當時的碧生源是2008年到2009年中國保健茶市場最大的供應商,在零售藥房的表現更是獨領風騷,常潤茶和減肥茶兩款產品分別占據零售藥房通便產品和減肥產品25.2%和15.9%的市場份額。
只可惜“上市即巔峰”——股價在2010年末摸高到3.8港元后,就開啟了漫漫下跌路,如今股價僅有0.168港元,公司市值約合2.74億港元。
為什么碧生源在資本市場“不受待見”?發生什么了?咱們來看看公司的營收。
回顧2012年至今的十年里,公司營收“忽胖忽瘦”。尤其是2015年后,公司營收從6億元下滑到2018年的3.78億元,但在2019年和2020年,公司的營收又實現了強勁的增長,尤其是2020年公司銷售額大幅上漲,據《中國網財經》當時的報道,公司當年推出了健康美容系列產品,“其他產品及藥品”業務板塊增長強勁。
雖然營收亮眼,但凈利潤“陰晴不定”。以上述營收數據亮眼的2020年來看,歸母凈利潤卻只有0.45億元。回顧過去十年,公司2012年歸母凈利潤錄得-3.42億元,虧損額度較大,隨后只在2014年、2015年、2017年、2019年和2020年為正。
據《北京商報》報道,碧生源2021年預計凈虧損超1.2億元,比之前2021年10月披露的凈虧損可能介于5000至7000萬元相比,虧損程度“預警”進一步加劇——公司的茶能不能幫助“掉秤”不知道,但凈利潤恐怕不能再瘦了。
公司的銷售及分銷成本近十年來持續加碼,2020年達到6.62億元,較2019年的4.5億元提高不少。
或許是為了保住業績,公司又開始賣房了。據《北京商報》報道,2021年底碧生源又出售了位于上海市普陀區的幾處房屋,引發了市場對公司賣房保業績的猜想。而且這已經不是公司第一次在年底出售房產。
曾經的公司“頂梁柱”級單品碧生源常潤茶、常菁茶已經風光不再,兩款核心產品在2020年全年貢獻了3.91億元,還不到2010年8.7億元的一半。其實這兩款核心產品的收縮早在2019年就已經被媒體關注,當時《長江商報》的文章顯示,2018年常潤茶和常菁茶的收入就已經分別同比下滑43.8%、22.9%。
為什么消費者不再買單了?
首先,碧生源被曝產品質量問題,令消費者卻步。比如最近《中國質量新聞網》報道稱,北京市場監管局抽檢時就發現有藥房銷售的碧生源常菁茶“霉菌和酵母”實測值超出標準限值6倍多,被判定不合格,損傷了品牌形象。
其次,隨著消費者理念的不斷變化,市面上出現了越來越多的“減肥茶”替代品,換句話說碧生源面臨越來越嚴峻的競爭環境。各種“代餐粉”、“代餐棒”、“酵素飲”等新產品層出不窮,消費者的注意力也被分散。
其實碧生源并沒有“坐以待斃”,2020年研發費用9380萬元是近十年最高,比2019年的4736萬元幾乎高了一倍。公司產品在向多元化的方向探索,近些年已經在電商平臺上推出了酵素果凍、膳食纖維粉等新品。但是從效果和業績上來看,碧生源還是需要在激烈的競爭里面再加一把勁。
“消費者買到的是茶?還是茶廣告?”——這樣的靈魂拷問也糾纏著碧生源。此前有聲音表示,按照2009年成本計算,每包碧生源茶葉產品成本只有4分錢,但平均每袋的售賣價格為2元。雖然公司當時回復稱,利潤其實沒有那么高,除原料成本外還有宣傳成本,但還是引發了消費者的質疑,這種質疑聲自然是對公司無益的。
碧生源的突圍方向究竟在哪里?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接受媒體采訪時認為,公司還是要把握好產品的品質、品牌形象和新產品的研發推廣,歸根到底還是產品要滿足對應人群的核心需求。
但碧生源還要多久才能拿出下一個或更多核心、爆款單品?前路仍充滿不確定性。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BT財經”(ID:btcjv1),作者:Han,36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