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的發展讓人們對身體狀況的掌握能夠更為及時與精確,比如現在許多人選擇的智能手表或手環,就能夠監測心率、血氧甚至是心電圖。
圖片來自:Apple
不過,智能手表的身體數據監測作用還很有限,許多身體數據的獲得仍然需要借助專業的儀器,比如量血壓。雖然不少患有慢性病的人群幾乎每天都對血壓進行監測,但這項工作需要血壓計才能完成。
不久前,國外一家運行健康平臺的公司 Binah.ai 在其應用上的健康工具中增加了一項血壓監測,并宣布推出一項新技術,這項技術可以借助攝像頭獲取的用戶面部視頻來得出血壓數據。
Binah.ai 公司表示,通過攝像頭來監測血壓,是使用了一種名為「光體積描記法」( PPG )的技術,原理是利用人面部反射的光線,通過人工智能和深度學習算法來計算血流的變化,從而得出數據。
圖片來自:Binah.ai
目前使用較廣的血壓測量儀器大致有這幾種:水銀柱式血壓計、電子血壓計和氣壓表式血壓計。原理基本類似,都是由腕臂帶沖氣壓迫測量部位阻斷血流 ,然后通過排放腕臂帶中氣體使血液再次流動,根據血液再次流動時發出的血流聲音及振動的變化而得出血壓數據。
早些年較為常見的是采用柯氏音測量法的水銀柱式血壓計,用橡皮管套繞住上臂,皮袖套一端以橡皮管連接壓力計,另一端連接橡皮打氣球,將聽診器塞入其中。測量時,反復壓縮橡皮打氣球,將空氣打進橡皮袖套,就會把上臂的動脈壓扁,使血液暫時中止流動,然后再慢慢降壓。
圖片來自:三頂養生網
降壓的過程中監聽動脈血管的聲音,當橡皮袖套內的壓力降到比心臟打血的收縮壓力稍低一點時,血液就會開始流動,發出聲音,此時的壓力就是收縮壓(又稱高壓)。然后繼續將袖套內的空氣緩緩放出并監聽血液流動的聲音,當開始聽不到時表示血流已完全不受阻,這時的壓力就是舒張壓(又稱低壓)。
從測量原理就能看出,使用水銀柱式血壓計,需要使用者一定程度上的主觀判斷,得出的數據自然也就有誤差,加上設備體積較大,以及使用了有一定毒性的汞,因此逐漸被電子血壓計所取代。
許多家用的電子血壓計,體積較為小巧,并且測量血壓采用的是較為準確的示波法,通過建立收縮壓、舒張壓、平均壓與袖套壓力震蕩波的關系來判別血壓。由于脈壓震蕩波與血壓有較為穩定的相關性,因此實際家庭自測血壓時,利用示波原理測量的血壓結果比聽診法相比較為準確。
圖片來自:Getty Images
回到 Binah.ai 公司的這項 PGG (光體積描記法)技術,其實這項技術目前已經應用到一些智能穿戴設備上用來監測心率和血氧等數據。并且該公司表示會使用低精度設備標準(即血壓測量設備的國際標準中在家里可使用的設備)對設備進行評估。
但是否真的能測量血壓, 賓夕法尼亞州大學的醫學助理教授 Jordana Cohen 表示:「這從理論上來說可行,但目前沒有足夠的數據表明這項技術在臨床上的可靠程度。」
圖片來自:THE VERGE
雖然目前相關的數據并不充分,但希望日后能達到這項技術的設想預期,如果真的能借助攝像頭完成血壓監測,不需要特地購買其他設備,既能降低測量成本,還能讓我們更好地掌握自己的身體狀況,可以說是一舉多得。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愛范兒”(ID:ifanr),作者:鄧南,36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