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醫療健康產業創新不斷涌現,并發展成為最活躍的行業之一,36氪見證和陪伴著這一領域創新企業的成長,并為行業帶來專業的聲音。
為此,36氪推出了“醫療健康行業周報”這一欄目,接下來將定期發布,為讀者提供資本、政策、財務、新產品等多角度的行業資訊。
1月9日醫療健康行業周報請查收。行業周報收錄了本周醫療健康領域「36氪創投頻道」報道的融資新聞,以及其他值得關注的國內外行業新聞動態。
生物制藥一次性使用系統提供商金儀盛世已完成數億元B+輪融資,由華泰國際、中金啟元共同領投,中金傳譽、科興控股跟投,老股東經緯創投、華睿投資、夏爾巴投資、中信醫療基金、廈門建發持續加投,歌路資本連續擔任獨家財務顧問。本輪融資將主要用于擴大一次性生物反應器和反應袋的產能,加速新型一次性生物反應器及配套產品、下游設備及耗材的研發,并用于法國研發中心建設及海外銷售團隊的擴充。金儀盛世成立于2014年,是一次性生物反應器與相應一次性耗材廠商,36氪此前曾詳細報道。
36首發 | 生物制藥上游企業「金儀盛世」獲數億元B+輪融資,加速下游產品開發
「晟視科技」獲近億元Pre-A輪融資晟視科技已完成近億元Pre-A輪融資,由元生創投領投,邦明資本、浙大創新院(浙江大學科技成果投資轉化主平臺)跟投。本次融資款項將主要用于公司心血管領域診療軟件的注冊以及機械循環輔助裝置的研發與臨床注冊。長海資本擔任本輪融資的獨家財務顧問。晟視科技成立于2017年,專注于通過全球領先的血流動力學檢測、計算仿真、體外模擬實驗平臺與技術,為醫生及患者提供無創、精準的心血管領域輔助診療產品和急重癥機械循環輔助系統。
36氪首發 | 將生物流體力學技術在心血管領域做臨床轉化,「晟視科技」獲近億元Pre-A輪融資
「愛科諾生物」獲超5000萬美元B輪融資小分子新藥研發公司「愛科諾生物」近日完成超5000萬美元的B輪融資,由洪泰基金領投,中南創投、深創投、元禾控股、廣發信德、三花弘道跟投。本輪融資主要用于推進RIPK1抑制劑的臨床試驗、研發項目的臨床前開發,及國際業務合作。易凱資本擔任獨家財務顧問。據了解,愛科諾研發的多個管線中,進展最快的產品RIPK1抑制劑IND(新藥臨床試驗申請)已經獲得FDA批準,即將開始臨床試驗。
36氪首發 |「愛科諾生物」獲超5000萬美元B輪融資,RIPK1抑制劑在FDA獲批IND
「頤坤生物」獲1億美元B輪融資IVD全球化平臺型企業頤坤生物已完成1億美元B輪融資,本輪融資由紅杉中國、晨興創投聯合領投,元禾控股跟投。原股東禮來亞洲基金、珀金埃爾默創投繼續加注。浩悅資本擔任本輪融資的獨家財務顧問。頤坤生物成立于2019年,定位于全球化平臺型創新的體外診斷產品和服務提供商,目前依托蘇州產業化基地和新加坡研發基地,布局全球化產業鏈,圍繞腫瘤、母嬰健康和慢性疾病領域利用臨床質譜、全景病理、分子診斷等創新技術平臺拓展國內市場;并采取合作研發、投資并購等手段,布局化學發光、POCT等平臺拓展海外新興市場。
?36氪首發 | 布局創新性IVD平臺,「頤坤生物」獲1億美元B輪融資
「恒宇醫療」完成C輪融資恒宇醫療”)已完成C輪融資,由天士力資本獨家投資,浩悅資本擔任獨家財務顧問。本輪融資將用于加速產品的研發和注冊,并推進已上市產品的商業化落地。天津恒宇醫療成立于2016年,專注于血管內超聲(IVUS)設備及導管、光學相干斷層成像(OCT)設備及導管、IVUS/OCT一體機式的雙導管系統、基于IVUS和OCT的無創血流儲備分數平臺及血管內激光斑塊消蝕技術的研發、生產和銷售,掌握光學、超聲及導管平臺技術,未來產品將全面布局冠脈介入、外周介入、神經介入等領域。
36氪首發 | 打造血管介入腔內診療平臺型企業,「恒宇醫療」完成C輪融資
榮昌生物“注射用維迪西妥單抗”的新適應癥上市申請近日獲得批準。該藥本次獲批治療特定的尿路上皮癌患者。維迪西妥單抗是一款靶向HER2的抗體偶聯藥物(ADC),也是首款由中國公司自主研發并獲批上市的ADC,此前已在中國獲批治療特定的胃癌患者。該藥的分子結構主要包括以下三部分:1)新型人源化HER2抗體;2)在腫瘤細胞具有可裂解性的連接子;3)具有高毒性及旁殺傷效應的小分子細胞毒藥物。
12月28日,「微創醫療」發布公告,建議分拆“微創腦科學”(主營神經介入)在港交所主板上市。作為一家“生產上市公司的公司”,微創體系的上市公司有望增至6家。1998年起步時,微創就搭建了三大業務線:冠脈介入、主動脈介入、神經介入,至今集團的經營利潤幾乎全靠這三塊貢獻。2020年微創年營收6.49億美元(約42億元人民幣),受新冠疫情、冠脈支架帶量采購等影響,公司業績有所下滑。
2021年,對于微創醫療來說很不平凡,子公司心通醫療、微創機器人成功上市,微創電生理、微創腦科學遞交招股書。公司共用研發平臺、內生孵化的模式,一度得到資本市場的廣泛認同,母公司市值漲至1300億港元;但因為行業對創新醫療器械預期的調整、集采政策的不確定性等,微創醫療和心脈、心通的市值又都一路下行。
集采之下,高值耗材成熟產品的產業鏈正被重構,低水平的重復競爭受到擠壓;布局創新產品、出海,成為頭部企業的必選項。因此,微創醫療作為中國醫療器械創新企業的樣本,無論是年外部融資超10億美元的模式,還是未來營收可能超10億美元的業務布局,都值得我們深入研究。本文嘗試剖析以下問題:
1、 微創內生孵化和外部并購的邏輯是什么?為什么要分拆多家子公司上市?
2、 微創心血管介入在國內是龍頭,但骨科卻屬中游梯隊,帶量采購對其影響各是什么?
3、 已上市的三家子公司:微創機器人、心脈醫療、心通醫療,該如何理解……(點擊此處獲悉詳情)
12月中旬,北海康成正式登陸港股,成罕見病制藥領域的“第一股”。在如今的資本環境下,作為18A醫藥股,北海康成的破發似乎并不稀奇。但時隔半個多月,其股價仍“重挫”超20%還是不免讓大眾對罕見病新藥企業、乃至于整個“孤兒藥”行業的未來預期打上問號。
這背后,北海康成作為國內細分領域第一家上市公司,其發展思路、商業模式、所反映的行業問題,以及未來行業的發展趨勢值得研究。
為此,本篇文章想著重回答以下幾個問題:北海康成的破發是被“誤殺”還是自身的問題?目前資本對“孤兒藥”整體是什么態度?行業還存在哪些問題?除了藥物研發還有哪些新的模式值得關注……(點擊此處獲悉詳情)
編輯:頓雨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