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11日,中國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結果公布。
全國總人口數為14.11億人,其中60歲以上人口占比為18.7%,較十年前相比上升了5.44%。根據社科院的估算,到2040年我國60歲以上人口占比將增長至23.8%。
人口老齡化已經成為我國人口結構變化的趨勢,而隨著這部分人群數量的迅速增長,銀發經濟正逐步踏上資本市場的舞臺。
近期,國內中老年在線興趣社區紅松宣布獲得億元融資,領投方為BAI資本,經緯創投、創世伙伴資本CCV等跟投。
在老齡化大勢所趨之下,資本開始將目光從越來越“摳”的年輕人轉到了老年人身上。
銀發經濟已成為一片“新藍海”。
“銀發經濟”的風口早已刮了好幾年,但在2022年似乎顯得格外猛烈。這一方面是受到國內老齡化進程加快的影響,中老年消費群體數量的快速增長,帶動國內相關產業的成型。目前,銀發經濟已經涉足衣、食、住、行、娛樂、保健、休閑等多個領域,基本上已經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條。
與此同時,中老年人觸網幅度也在提速。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發布的第4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今年6月份,我國網民規模已達到10.11億,其中中老年群體網民規模增速最快,50歲及以上網民占比28%,規模近3億。
受2020年疫情暴發的影響,中老年群體上網的習慣得到培養。借助搭載移動互聯網的智能手機,他們通過休閑娛樂、新聞資訊、購物等形式來在精神及物質上獲得滿足。
中老年群體大部分缺少親人、兒女陪伴,存在精神需求的缺口。廣場舞、老年大學等形式的出現,除了滿足老年人健身、消磨時間的需求外,同時提供了一定的社交屬性,并間接激發了相關群體的消費潛力。
根據《2017年老年消費習慣白皮書》預測,2021年中老年人總體市場規模達到5.7萬億元,龐大的市場規模給了資本充足的想象空間。此外,中老年有著相比年輕人更強的消費能力,雖然說年輕人已經成為新的消費主力,但更有錢的中老年群體也不可忽視。
由智研咨詢發布的《2018-2024年中國財神管理行業競爭現狀及投資前景分析報告》中寫道,截至2017年,年齡在40歲及其以上的中老年人占據了社會62%的財富,40歲以下的青年群體只占到38%。這意味著,銀發經濟的背后,顯然具備更高的價值機遇。
于是,資本尋求在知識與社交層面,找到切入銀發經濟的突破口。
此次完成近億元融資的紅松課堂,就是一家面向中老年人群的內容社交垂直平臺。與大部分線上老年大學相似,紅松課堂也是以“小程序+公眾號”為載體,提供如在線文娛、直播課程、電商購物等多種服務。
但稍有不同的是,紅松課堂采用“小站”模式,平臺由多個站點所組成,“站長”可以在平臺上搭建自己的“小站”為用戶提供學習、社交等功能。
作為平臺方的紅松課堂,則會向站長提供社群運營工具,如直播、群聊、空間、聚會等功能,幫助站長運營私域流量;而用戶則可以在群聊、直播間等區域學習或者與其他用戶進行交流,滿足學習及社交需求。
此外,紅松平臺為站長提供了帶貨的變現方式。在站長主頁欄目內,設置了商品欄目,站長可以在此上架商品。點擊購買,則會跳轉至“紅松嚴選”的微信小程序。不過其上架的商品主要面向中老年受眾群體,因此以付費課程、書籍、樂器、書法繪畫用具、保健營養品和小部分水果特產等商品為主。
在運作模式上,紅松課堂與直播平臺非常相似,“站長”可以看作是主播,不同的站點則類似于斗魚的“魚吧”;在變現模式上,紅松課堂與知識付費平臺更為相似,通過付費課程、電商及廣告進行變現。只是不同之處在于,紅松課堂專注于中老年群體,年輕人并非其目標受眾。
事實上,這種“類老年大學”的中老年教育平臺在近兩年成為創業新寵。去年3月份,中國老年大學協會發布通知,將由金齡科技提供技術支持和運營服務,為全國各老年大學免費開放在線學習平臺。“網上老年大學”上線后,讓被“困”在家中的大爺大媽們可以通過手機或電腦,參與線上學習。
借助這一風口,一批中老年知識平臺催生而出,如面向B端提供教育內容的養老管家、探索OMO模式的美好盛年……這些平臺以豐富的內容,牢牢地抓住了中老年人的娛樂與情感需求。
國內龐大的人口基數印證著銀發經濟所具有的潛力,但在時間的長河中往往存在著一絲不確定性。
首先需要面對的問題是變現困難。
2010-2015年間,國內曾掀起一波老年電商風口,但最終這股風也只是在時間長河中吹出一絲漣漪。失敗的原因在于,與線下模式所不相同,購買者大多為老年人自身;線上消費的大部分是老人親屬,并非老年人自身。由于缺乏對相關市場消費邏輯的認知,最終導致老年電商風口的破滅。
目前的銀發經濟也是如此,雖然通過內容為切入點吸引中老年用戶,但相較更易沖動消費的年輕人,中老年用戶的消費意愿更低,需要耗費較長時間的習慣培養。且相對而言付費場景較窄,面向中老年用戶的垂直平臺往往變現渠道較窄,回本周期更長。
其次是流量來源不易。
互聯網行業的普遍認知是,首先需要解決流量來源問題。雖然目前老年人上網比例快速增加,但實際上相較年輕人社交平臺,流量獲取仍然非常困難。
中老年群體天然存在著“利他性”的特質,互相推薦產品、告訴商品打折信息……這類無意識的利他行為在中老年群體中非常常見,同時也是維持中老年社交關系的基本行為。如紅松采用的“通過自傳播和裂變吸納用戶,讓他們自愿傳播紅松的內容,從夫妻、親屬、朋友、同事、鄰居等親密關系中發掘潛在用戶”的模式,以中老年群體的“利他性”為出發點。
只是問題在于,對于觸網程度較淺的中老年用戶群體,僅靠單一的線上模式或許難以保持持續的流量增長。線上模式往往是弱社交,而中老年更需要的強社交則需要基于線下作為載體。但深入線下意味著將有較高的投入成本,這對于眾多規模較小的中老年垂直平臺們而言,無疑較為困難。
最后是難以維持用戶黏性。
線上教育平臺的核心痛點就是較難保持用戶黏性,對于中老年教育平臺尤為如此。
一方面,教育直播需要保證持續、優質的內容輸出,以培養用戶使用習慣,就拿紅松平臺上的某手機教學小站來講,單一的安卓手機數碼課就多達上百節,這顯然需要站長具有較強的內容輸出和運營能力;而另一方面,由于是面向學習能力相對較弱的中老年群體,因此在課程設計上門檻低、內容簡單,用戶黏性的培養也更為不易。
針對紅松課堂來看,作為完全聚焦線上的中老年垂直平臺,紅松課堂的社交屬性相對更弱,要保持流量的持續增長和用戶黏性,需要在內容產出上下功夫。而其特有的“小站”模式,依賴于“站長”這些內容生產者的能力與質量,這意味著未來紅松課堂可能需要對內容生產者提供扶持、培養等資本投入,以保障自身的內容壁壘。
不過在人口老齡化趨勢愈發明顯的當下,中老年群體勢必將帶來銀發經濟崛起的時代,銀發經濟依然會是一個新風口。雖然中老年已近夕陽,但市場尚處朝陽。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松果財經”(ID:songguocaijing1),作者:松鼠魚,36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