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到了2022年,情況好像被扭轉了。雖然恒指還未全面轉強,但截止發稿上漲1.5%,新年第一周有望收漲。而李寧的走勢卻較為拉胯,截至發稿,李寧下跌3.5%,新年第一周累計跌幅或超11%。在恒生指數成分股中,或僅僅好于藥明生物(-13%)和碧桂園服務(-14%)。
去年表現最好的恒指成分股,今年開局為何反而不行了?而進入2022年以后,李寧的表現還會和去年一樣強勢嗎?
如果李寧2020年就納入恒指的話,那么2020、2021兩年的恒指漲幅王,均非李寧莫屬了。
2020年,李寧全年漲幅甚至高達131.3%,自疫情初期股價“觸底”后便一路上漲,直到2021年年初才再次回撤,隨后又一路上漲,走勢可謂“完美”。
來源:華盛通
做一個不嚴謹且大膽的假設,是不是在今年年初回調之后,李寧又會復制去年和前年一路上漲的走勢呢?我們待明年再來揭開答案吧!
其實不止股價表現完美,李寧在前兩年的業務表現也可用傲視群雄來形容。2020年,在疫情初次沖擊造成巨大影響的背景下,李寧全年仍實現144.6億元(單位:人民幣,下同)的營收,同比“逆勢”增長約4.2%。利潤方面,權益持有人應占溢利同比大幅上升34.2%至16.98億元,凈利率由9.1%提升至11.7%,賺錢更有“質量”。
進入2021年,公司業績增長更為強勁。從已披露的2021年中報來看,上半年營收已達約102億元,遠超2020年同期的61.8億。持有人應占溢利方面甚至已超過2020年全年,達到19.6億。
來源:公司2021年中報
那么基本可以明確的是,等到今年晚些時候公布2021年年報時,李寧的財務數據可能非常亮眼。2021年Q3運營數據顯示,在較為疲軟的零售消費環境下,公司仍呈現出強勁的增長趨勢,全渠道零售流水增長40%-50%,表現超出預期且優于同行。
縱觀整個2021年,李寧有望保持較高的流水增長,盈利能力則繼續提升,交出較為完美的年終答卷。
2022年開局,李寧股價的下挫與其2021年四季度的業務有一定關聯。
根據電商數據顯示,Q4李寧的電商銷售增速有所放緩。據阿里平臺運動鞋服數據,2021年Q4李寧平臺增速為33.15%,這相對于Q3全渠道40-50%的流水增長,確實有所下滑。
但對比可以發現,李寧的增速仍明顯優于同行。如特步在2021年Q4平臺增速僅為4.59%,而耐克則反而下滑了14.45%,阿迪達斯下滑幅度更是高達36.08%。
來源:開源證券
開源證券指出,Q4品牌服飾的銷售整體疲軟,與線下客流受疫情反復影響有關,且整體消費環境偏軟,使得線上整體表現未達到預期。不過去年上半年國內品牌受新疆棉事件催化,導致整體基數較高,因此Q4這種下滑也在情理之中。
通常來說,由于某一偶然事件導致民眾的“非理性消費”,往往不能持續太長時間。消費者的最終落腳點,仍然是品牌以及產品本身。近年來,以李寧為代表的國內運動鞋服品牌也不斷投入研發,產品品類與耐克、阿迪達斯等國際品牌差距已大大縮小。
如產品單價較高、科技投入較多且市場需求較廣的跑步鞋、籃球鞋、潮流鞋等品類,李寧在系列籃球鞋和潮流鞋方面,豐富度已經與阿迪達斯不相上下了,且在國內品牌中處于領先。
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但從整體研發投入來看,李寧2021年上半年研發投入占營收比僅為1.84%,而耐克、阿迪達斯的研發投入比則常年維持在7%以上。因此,盡管2021年中國運動品牌力指數上,李寧排名前三,但仍居于耐克和阿迪之后。
來源:C-BPI、上觀
如何進一步加大研發投入,并提升自己的品牌力和產品力,是李寧們需要重點思考的事情。也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不斷縮小與國際大牌的差距,成為未來真正的贏家。
李寧股價從高點至今已經回落接近25%,在消費整體相對低迷的情況下,表現其實還算不錯。期間,安踏自高位回撤幅度達到41%,表現遠不如李寧強勢。
安踏股價走勢 來源:華盛通
隨著北京冬奧會的臨近,2022年中國體育產業還將迎來兩項國際重磅賽事:世界大學生運動會和杭州亞運會。國際賽事或將引爆體育熱情,2022年體育產業可能迎來爆發。從長遠看,去年《全民健身計劃(2021-2025年)》等發展規劃對體育產業的多方政策支持,以李寧為代表的運動鞋服企業或長期受益。
高盛近日發布的內地體育用品行業報告亦十分看好李寧,將其納入確信買入名單,并將目標價提升至122港元。高盛認為,雖然嚴格的社會格力措施和疲軟的消費情緒可能導致近期銷售趨勢波動,但長期的行業催化劑應該會使運動服裝消費更具韌性。預計李寧2021年至2026年銷售復合增長率為19%,至2026年凈利潤率將提升至18.2%。
小伙伴們,你們在用李寧的產品嗎,是否看好李寧2022年股價表現?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咨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
本文來自新浪集團旗下港美股服務平臺華盛通APP資訊專欄,36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