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已經到來了,回顧過去一年的努力,相信很多管理者都有一個想法:如果我有更多時間該多好?
時間是世界上最公平的東西,每個人每天都是24小時。
時間又是世界上最不公平的東西,每個人每天過的都不是24小時。
對于絕大多數管理者來說,時間是個有多少都不夠用的東西,因為管理過程中永遠有數不清的意外,永遠有收拾不完的爛攤子,而對于很多真正重要的決策卻沒有足夠的時間去思考。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管理者應該怎樣看待時間?
管理統籌過程中,最大的困難是什么?
是每個人的時間安排不統一。
不同員工的工作效率、工作態度、工作習慣差異,團隊內外交流的低效,跨部門協作和公司里的大小會議,每個細節都在吃掉管理者的時間,每個流程都在增加溝通成本。
那么怎樣才能統一大家的時間?
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有個說法:統一全歐洲鐘表的不是國王,而是火車。
因為工業革命之前的歐洲小國林立,每個國家的習俗、稅收、貨幣、道路寬度和商品規格都不一樣,不同國家之間的商旅往來非常困難。
隨著工業革命帶來的鐵路運輸的發展,歐洲的跨國交通開始發達,人口和貨物的流動量指數級增長。
然后大家就發現了一個要命的問題:我們的時鐘是一樣的,但時間卻是不一樣的。
可能在A國還沒到發車時間,按照B國的時間火車已經晚點了。
為了解決這個致命問題,各國一起制定出“標準時”,然后全歐洲都按照這個時間調整鐘表,才能保證鐵路系統正常運行。
管理者只有在團隊內部和協同部門之間制定一個大家共同遵守的“標準時”,然后才能做出工作安排的“時刻表”。
想要制定“標準時”,基礎是你能不能給大家一個難以拒絕的條件。
如果你是老板,你說的話就是難以拒絕的條件。
如果管理者試圖在平級中間建立“標準時”,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誘之以利,說清楚制定“標準時”對大家的好處。
什么是跨部門的“標準時”?
就是建立明確的溝通機制,在部門協作的時候責權利分明,尤其是把利潤和責任拆分得明明白白,不讓任何人吃虧,也不讓任何人推諉責任、搭便車。
什么是部門內的“標準時”?
就是給出清晰的工作目標和工作流程,給出明確的責任分配和獎罰制度,讓所有下屬在統一的標準下,向同一個目標沖刺。
什么是管理者自己的“標準時”?
就是三個原則:用時間換時間,用培養人換時間,用時間管理工具換時間。
用時間換時間,簡單地說就是思考前置,做任何事之前都要先思考:這件事值不值得做,值得用多少人力和時間的成本做,怎樣才能更高效地去做。
當管理者多花30分鐘思考,可能會幫助你節省3天甚至30天的工作量。
用培養人換時間,就是教會下屬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不是不厭其煩地幫他們解決問題。
前面解釋了什么是用時間換時間、用培養人換時間,接下來我們聊聊怎樣用時間管理工具換時間。
有人說,我嘗試過很多最新的時間管理工具,但就是堅持不下來。
也有人說,公司里換了很多款工具,但員工要么不愿意用,要么只是敷衍。
其實,時間管理工具不在于設計得多厲害,重點在于你能不能用這種工具,細化自己的時間顆粒度。
什么是時間顆粒度呢?
今天已經沒人看表了,因為我們掏出手機就能看時間。所以今天我們的時間規劃有著極大的自由度,但同時也失去了很多可以參照的標準。
20年前電視上有報時畫面提醒你對表,更早之前大家是聽收音機廣播的報時來對表。
而沒有大規模通訊手段的年代,人們怎樣確定自己的表是否準確?
1859年,英國倫敦的大本鐘建成,當時這座大鐘每15分鐘一次小報時,每小時一次大報時。
鐘聲除了提醒人們“該對表了”,也告訴大家“注意時間”。
今天很多地方還保留著90/180分鐘輪班、45分鐘上課,或者15分鐘茶歇的習慣,這些都和工業革命時代15分鐘的報時規律有關。
也可以說,工業革命時代的最小時間顆粒度是15分鐘,那么無論是休息還是工作,最細致的劃分就是以15分鐘為基準。
當我們進入信息革命的時代,細化自己的時間顆粒度,標準就不能局限于時間單位的切分,而是取決于你能不能把自己的工作任務細分下去。
可以說,我們怎樣理解工作的本質,就怎樣理解時間的劃分。
舉個例子,很多管理者寫TDL時提到自己要跟某位員工做績效面談,但沒有寫清楚績效面談多長時間、事前準備多長時間、要談幾個方面的問題、自己想跟員工達成哪些方面的共識。
這樣安排績效面談很難有好效果,實際上就是在浪費管理者和員工雙方的時間。
任何管理工具的核心意義,都是幫我們復盤今天的問題、思考明天的策略。如果管理者對自己工作的本質缺乏思考,對工作事項的顆粒度拆分得不夠細,所有管理工具都是無效的。
管理者時間顆粒度的大小,取決于我們對工作要點思考得夠不夠深入,也取決于我們對工作事項拆分得夠不夠精確。
只有拆分出足夠細致的工作事項,才是用管理工具換時間的真諦。
而一個人能拿到多大的成就,取決于你能為自己和其他人節省多少時間。
規劃時間策略有三個原則:要事優先,眼光長遠,不要用時間換痛苦。
前文已經說過,要事優先就是把最多的時間分配在最重要的事情上,通過思考前置來提高工作和協同的效率。
怎樣理解眼光長遠?
我們每個人都不斷經歷著大大小小的失敗。世界頂尖撲克牌手、認知心理學專家安妮·杜克說,打撲克的時候你會輸掉很多手牌,就像人生中我們會有很多次碰壁和失落。
但我們不要把一時的輸贏與最終的成敗聯系在一起,最重要的是我一路走來所做的決策是否合理。
選擇從長遠來看能幫我們達成目標的明智策略,讓每一次輸贏都成為我們反思和調整策略的機會,這樣我們就能不斷學習和成長。
當我們鍛煉自己的心態,要記得輸贏成敗不只是我們自己的情感體驗,更是一種促使我們成長的動力。
規劃時間策略的最后一個要點,也是很多人的盲點,叫做“不要用時間換痛苦”。
在承受壓力和焦慮的時候,多數人都會下意識選擇逃避,比如在做困難的工作時,忍不住刷手機打游戲放松一下。
但逃避有一個危險的副作用,就是越逃避越會產生愧疚感,越愧疚越會想要逃避。
有時候我們為了逃避核心問題,甚至會產生一種自我催眠的想法:只要我足夠痛苦,就能心安理得的逃避問題。
酵母的一位老學員身上就出現了這個狀態。
她是一個很成功的創業者,但疫情期間公司業務增長緩慢,投資人的態度也給了她不少壓力。這個時候,她緩解焦慮的方式卻是浪費時間且無效的——瘋狂學習各種亂七八糟的課程,還考了幾個與管理無關的證書。
她說自己的確學得很辛苦,但她不敢停下來,一旦停下來她就不得不面對現實,不得不體驗那種無法解決公司業務問題的無力感,隨之而來的就是鋪天蓋地的自我譴責。
用時間換痛苦,困境不會自動消失,反而讓你更深地陷入自責和焦慮之中,最要命的是問題依然存在,只要你沒有干掉問題,遲早會被問題干掉。
時間是什么?
對于多數人來說,時間是愛麗絲故事里的那只白兔,你越是追逐它就離它越遠。
而真正優秀的人,永遠不會盲目的追逐時間,更不會讓時間驅趕著自己。他們會讓時間變成撬動目標杠桿,變成一條讓人生成就指數級增長的公式。
為了更快成長,我們要牢記時間策略的三個原則:要事優先,眼光長遠,不要用時間換痛苦。
為了更好地管理,我們要充分思考并認識到自己工作的要點,然后拆分成最小的顆粒度。
新的一年到來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祝大家在2022年里成為自己時間的主宰。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創業酵母”(ID:chuangyejiaomu),作者:酵研院,36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