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8日,「微創醫療」發布公告,建議分拆“微創腦科學”(主營神經介入)在港交所主板上市。作為一家“生產上市公司的公司”,微創體系的上市公司有望增至6家。1998年起步時,微創就搭建了三大業務線:冠脈介入、主動脈介入、神經介入,至今集團的經營利潤幾乎全靠這三塊貢獻。2020年微創年營收6.49億美元(約42億元人民幣),受新冠疫情、冠脈支架帶量采購等影響,公司業績有所下滑。
2021年,對于微創醫療來說很不平凡,子公司心通醫療、微創機器人成功上市,微創電生理、微創腦科學遞交招股書。公司共用研發平臺、內生孵化的模式,一度得到資本市場的廣泛認同,母公司市值漲至1300億港元;但因為行業對創新醫療器械預期的調整、集采政策的不確定性等,微創醫療和心脈、心通的市值又都一路下行。
市場預期時常在波動,微創的質地卻沒有“過山車式”的變化。一直以來,微創集團的對標對象都是美敦力,一家業務覆蓋150個國家/地區、年營收300億美元的美國醫療器械巨頭。所以,即便曾備受質疑,微創在產品多元、國際業務方面,始終非常地執著,舍得花重金自研或收購創新管線。
連續幾年,微創研發投入占主營收入之比都超過15%,在高值耗材企業中排名第一,投入研發的絕對值也遠超同行。除了三大血管介入業務外,又布局了骨科、心律管理、手術機器人、心臟瓣膜、外科醫療、電生理、ECOM(俗稱人工肺)等。以至于有人調侃:買微創醫療的股票,就像是買了“醫療器械ETF”。
集采之下,高值耗材成熟產品的產業鏈正被重構,低水平的重復競爭受到擠壓;布局創新產品、出海,成為頭部企業的必選項。因此,微創醫療作為中國醫療器械創新企業的樣本,無論是年外部融資超10億美元的模式,還是未來營收可能超10億美元的業務布局,都值得我們深入研究。本文嘗試剖析以下問題:
1、 微創內生孵化和外部并購的邏輯是什么?為什么要分拆多家子公司上市?
2、 微創心血管介入在國內是龍頭,但骨科卻屬中游梯隊,帶量采購對其影響各是什么?
3、 已上市的三家子公司:微創機器人、心脈醫療、心通醫療,該如何理解?
2021年H1營收增至3.85億美元,虧損0.8億美元。微創對創新賽道近乎偏執的擁抱,需要持續不斷的研發投入,錢、人、技術幾大要素缺一不可。
2019年-2021年H1微創醫療分部業績表,來源:年報,36氪整理
重金并購來的骨科Wright關節重建(2014年)、索林心律管理CRM(2018年)業務,一度“水土不服”,集團業績被嚴重拖累。借助中國生物醫藥資本市場的東風,扶持旗下子公司在一級市場募資,取得階段性成果后上市,成為微創的新模式。
國內一家知名投資機構的合伙人告訴36氪,短期來看,中國醫療器械的創新中,有很多是工程類、非源發的創新。作為Follower,對國際市場上已有的產品進行設計或工藝上的改進;對這類創新而言,反復試錯得來的經驗價值很大。因此,未來三到五年間,集團內部孵化或者CVC(企業風險投資)的模式仍有一定比較優勢。
從內生孵化的維度,微創的確有很多前瞻性布局,比如2010年成立了微創電生理;2012年成立微創心脈(主動脈及外周血管介入),2014年涉足手術機器人,2015年成立微創心通(心臟瓣膜介入)等。
這些業務為什么要分拆融資、上市?首先,能賺錢的心血管介入、心脈(主動脈及外周血管介入)兩個“成年兒子”賺來的利潤,不足以貼補多個嗷嗷待哺的“小弟”。
其次,骨科、CRM業務并入后,拖累集團業績虧損、股價橫亙多年,去年初才有起色;單靠母公司在資本市場募資,仍不足以為多條業務線的研發供血。
再者,從2019年到今年年中,生物醫藥一級市場持續火爆,估值倒掛時有發生,有“微創系”的加持,子公司融資并非難事。
據公告,2020年微創集團累計融資10億美元;2021年1-7月間,累計引入外部融資12.1億美元,心律管理、微創腦科學等業務獨立融資,顯示出超強的吸金能力,獲得CPE、高瓴、易方達等機構青睞。集團和各子公司融資后,又為外部并購創新公司提供資金支持。
來源:微創醫療2020、2021H1財報,媒體公開報道
除了募資的角度,“人才”也是一個關鍵,微創一直被稱為中國創新醫療器械的“黃埔軍校”,啟明醫療創始人訾振軍、沛嘉醫療創始人張一、心瑋醫療CEO王國輝等都曾供職于微創。靠什么留住微創培養多年的人?顯然,對各業務條線的高管而言,給即將上市的子公司股權,比給母公司的股票更有吸引力。
從內部孵化的角度,微創設置了“創新反應爐”,從人、錢、技術的維度建設自身平臺能力。創新醫療器械的研發、注冊、生產,有很多流程所需能力可通用,比如臨床前研究進行動物試驗(安助醫療),管材/紡織/注塑件等零組件(脈通醫療),知識產權保護,特別是銷售團隊和商業渠道的共用(飛燕計劃),微創圍繞上述要點,也成立了相應的公司或解決方案,進行協同。
在卡位上,微創的追求是“要么第一,要么唯一”,所以才有了火鷹等比肩金標準的創新產品。但創新也有短期、長期之分,對于技術路徑可遷移、與既有業務易協同的板塊,微創通過內生孵化進行創新;而對于短期內難以突破的源發技術,特別涉及芯片、新材料等方面時,并購可能來得更快。
最初的骨科關節重建,后續心臟起搏器、ECMO等有源醫療器械,都可以從這一維度理解。所以,微創醫療在內生孵化的同時,“買買買”的節奏并沒有止步,2021年更是高頻出手。僅10月就有兩起大單:以最高不超過1.23億歐元的總價全資收購德國公司Hemovent GmbH,主營產品為ECMO(體外膜式氧合系統)。
以3.72億元人民幣收購阿格斯(38.33%股權),公司主營產品為血管OCT解決方案(血管內光學干涉斷層成像系統);冠脈支架集采后,多家媒體曾報道在PCI手術中,OCT、FFR等精準檢查的臨床應用快速推廣。以及收購經營雷帕霉素、他克莫司等原料藥的科瑞藥業,投資二三尖瓣介入器械的4C Medical等等。
以心臟起搏器為例,2018年微創股東大會上,公司創始人常兆華談及收購法國CRM業務時,說道:“這個起搏器,沒有二三十年的功底,做都不敢做。我們兩三百人沖上去,打下來,沖上去,打下來,也是沒辦法。”
心臟起搏器的導線材料、脈沖發生器中的芯片和電池,依然是“卡脖子”的技術。拿起搏器的導線來說,外表看似平平無奇,但這根細細的導線始終隨心臟跳動,每天跳動8萬次,10年就是近3億次,需要保證導線外層塑料、內部金屬絲不斷裂;且植入人體30年,不能產生排斥反應,生物相容性又是一大考驗。所以,除了并購標的外,中國企業至今仍沒有純自研的心臟起搏器。
ECMO也是類似的道理,新冠疫情中“人工肺”被反復提及,但這一救命神器至今沒有國內企業研發成功,卡住進程的仍是“材料”,當前人工肺膜的材料只有美國、德國、日本的5家企業可以生產,而這部分又作為核心技術機密被牢牢壟斷。所以,做得了的新產品就自己沖,短期做不出來的再買買買,不失為拓展賽道的一個策略。
盡管下半年,二級市場生物醫藥板塊普遍不景氣,微創醫療母公司市值從年中高點的1300億跌破500億港元,但若加上心脈、心通,特別是微創機器人幾個子公司的市值,會發現微創依然是高值耗材江湖的“帶頭大哥”。在內部,微創更愿意自稱為“航母”、“艦群”;綜合體量也為規避風險提供了更多可能。
作為微創的安身立命之本,冠脈支架受帶量采購沖擊前,一直是微創業績和利潤的引擎。2019年微創心血管介入營收2.64億美元,利潤1.1億美元;集采執行、疊加海外疫情影響,2021年上半年微創心血管介入營收0.67億美元,利潤僅余785萬美元。按全年估算,利潤縮水至此前的15%。
微創兩款產品Firebird2、升級版的Firekingfisher中選后,價格降至590元、750元。在中期股東會上,常兆華預計2021年冠脈支架銷量可超過130萬根;另據11月底公司IR在投資人電話會中披露,冠脈支架銷量已超過100萬根,其中火鷹(Firehawk冠脈雷帕霉素靶向洗脫支架系統)全年銷量可恢復到疫情前水平,約十幾萬根。
為了對沖國內集采帶來的業績挑戰,出海、拓展新產品,成為微創、樂普等企業的必選道路。
拓展海外市場,在美敦力、雅培等巨頭環伺的環境下搶奪份額,一方面考驗產品能力,另一方面則是臨床推廣能力。就產品力而言,火鷹一度成為國產醫療器械的高光,2018年火鷹在歐洲的大規模臨床試驗結果登上《柳葉刀》,臨床效果可比肩“金標準”雅培Xience,且載藥量是同類產品的1/3。
火鷹藥物洗脫支架,中國第一個登上《柳葉刀》的醫療器械
根據微創2020年年報:火鷹覆蓋醫院數同比增長27%,進入了法國、比利時和西班牙等9個國家的醫保報銷目錄;在美國開啟的Target IV NA多中心臨床研究,也被期待利于火鷹在美國、加拿大、日本三個主流市場落地,這也是冠脈支架支付能力和利潤比較高的區域。
據國泰君安研究所報告(2021年4月),36氪整理
海外銷售渠道,決定著出海的節奏和成敗。雖然PCI手術已比較成熟,大多數情況下不需要醫療器械代表跟臺,但是在市場開拓初期,仍需要銷售團隊做好保障。2020年,微創心血管介入海外收入同比下降31.3%,但歐洲市場還在穩步增長。
早在2019年6月,微創首席國際業務官Jonathan就說明,要借助CRM(心律管理)的銷售團隊在歐洲推廣火鷹支架,目標是在3-5年間獲得10%的歐洲市場份額,目前來看還是任重道遠。
在冠心病的創新產品拓展上,目前單純上市進程來看,微創醫療的確不占優勢。2021年上半年,樂普醫療披露的半年報顯示,其介入無植入創新產品組合(可降解支架、藥物球囊、切割球囊等)實現營業收入3.64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了近20倍,一定程度上對沖了冠脈支架集采帶來的業績下滑。
在創新產品中,微創的拳頭產品當屬可降解支架Firesorb((火鹮),早在2016年已進入NMPA審評審批綠色通道;出于安全性的考慮,微創計劃對患者進行5年隨訪,預計2024年火鹮可上市銷售。
在PCI手術中,除了耗材產品之外,OCT、FFR等精準檢查成為臨床熱點,微創通過控股蘇州阿格斯獲得OCT系統解決方案。2021年3月,阿格斯的OCT系統和導管獲得了NMPA的批準,從過往招標采購來看,冠脈OCT設備價格在百萬元以上,一次檢查費用超萬元。商業角度,有望借助微創在心內科的銷售渠道,將原僅用于大醫院的檢查推廣下沉。
總結來看,冠脈PCI已成為非常成熟的術式,針對今年出來的藥物球囊用量驟增,醫保監管方也已開啟地方試點集采。在醫保控費的大環境下,微創醫療的心血管介入國內業務很難再有既往業績;阻止“現金牛”業務淪為“瘦狗”的關鍵就看,在CRM銷售團隊助力下,火鷹能否打開美、日等國的市場。
理解微創骨科業務,還需從8年前的一次并購開始。2013這一年,心血管兩巨頭微創、樂普都啟動了一項大并購:微創以2.9億美元收購美國老牌骨科公司Wright的關節重建業務;樂普斥資3.9億元人民幣,收購河南新帥克60%股權。
遇到4+7集采前,新帥克大品種氯吡格雷從2014年營收1.2億一路飆升至2018年的11.8億元;但Wright的關節業務卻拖累微創的業績從盈利轉為虧損,調整了兩年多集團才盈虧平衡。
從長期來看,這次并購確實補足了微創的骨科版圖,令之快速成為擁有覆蓋髖關節、膝關節、SuperPATH微創髖關節置換技術的企業;冠脈支架集采后,骨科業務也成了微創營收的“杠把子”。但內部整合、消化虧損的過程,也是艱辛不斷。
2018年的微創股東會上,公司創始人常兆華和CFO孫洪斌回憶:并購Wright前,這家公司正在接受美國司法部的調查,團隊整體被打散,且業績連續幾年呈現兩位數的下滑。一開始,微創的骨科業務幾乎為零,收購完后重建團隊、引進產品、解決供應商問題、培訓醫生、培育市場,經營性利潤開始由負為正。
微創最初做骨科是從脊柱切入,一直到2019、2020年,關節置換系統才在國內全線獲批拿證。從微創骨科的營收情況也可以看出,2020年,全球骨科業務板塊營收2億美元;中國收入約0.3億美元,占比近15%;骨科海外收入1.71億美元,占比超過85%,是微創骨科業績的基本盤。
具體到今年進行集采的人工關節,去年國內關節“大戶”春立醫療、愛康醫療的膝/髖關節收入都超過了8億元;而微創關節在國內的市場份額約為1%。從這個角度來看,微創關節在中國相當于是“光腳企業”,通過集采可以快速放量,在市場份額上取得突破。
本次關節集采中,微創骨科在髖關節的三個分組、膝關節,都有產品中選,且髖關節的陶瓷-聚乙烯產品、膝關節是在A組中選。相對而言,微創骨科的中選價在同行間處于中等偏上的序列,總中標量約1.5萬套,占集采市場(54萬套)近3%。按照6000-7000元/套的價格估算,確定性的集采標內收入在1億元左右。
國家人工關節集采中,微創報價及醫院意向采購量(來源:開標現場,36氪整理)
另外,考慮到經銷渠道利潤的壓縮,跟臺等伴隨服務費也由廠商提供,市場銷售費用率也會提高。在9月14日人工關節集采開標當天,現場參與競標的微創高管曾向筆者表示:對于全球供應、體量大的企業,國外的器械也可以往中國調撥,成本也會更可控。
微創骨科業務負責人王固德也曾于9月披露:蘇州骨科現在的關節產能是10萬套,未來二期可以達到60萬套。在能承接需求的情況下,人工關節的實際出貨量也有望遠超中標量,國內收入能否維持,關鍵還看標外放量情況。
借著注冊制的東風,心脈醫療從申報到登陸科創板只用了102天。早在1998年創業時,微創就設立了冠脈介入、主動脈介入、神經介入三條業務線;2012年時,心脈醫療公司成立,主營主動脈、外周血管介入的創新醫療器械,是技術、商業化雙優秀的“模范生”。
2020年心脈醫療營收收入4.7億元人民幣,扣非歸母凈利潤1.9億元,凈利率超過40%。其中,主動脈支架收入近4億元,占比高達80%。2021年H1心脈歸母凈利潤增長至1.85億元。在主動脈介入領域,微創可以說是從fast follow一步步走向first in class。
主動脈支架,主要分為胸主動脈覆膜支架、腹主動脈覆膜支架,多用于主動脈瘤/夾層患者的介入治療。簡單理解,冠脈支架是“疏通”冠脈粥樣硬化,主動脈支架是通過“堵”、讓動脈血改道,不流進動脈瘤/夾層中。所以主動脈支架上都有一層膜,稱為“覆膜支架”,支架本體由鎳鈦合金材料組成,其上的覆膜則由高分子聚合材料編織而成。
在腹主動脈方面,早在2002年,微創的分叉型主動脈覆膜支架Aegis就獲批上市,也是國產最早的同類產品;而后升級版的Hercules、Minos也接連上市,產品線覆蓋了一體式、兩件式、三件套,比較全面。
同一領域中,先健科技的Ankura在中國上市時間也比較早,美敦力的Endurant、EndurantII因定位準確、適應癥廣等優點,在國內頭部醫院產品用量最大。價格方面,綜合投資人采訪、心脈招股書、券商研報等得知:企業出廠價通常是終端價的40%-50%;國產主動脈介入支架價格約是進口產品的70%左右,價格上有一定優勢。
與腹主動脈介入相比,胸主動脈相關疾病在中國的發病率更高。在胸主動脈介入領域,主動脈弓分支支架是廠商爭相搶占的技術高地,因為主動脈弓有多個重要的分支血管。微創研發的Castor分支支架,目前是全球唯一獲批的、適用于主動脈弓部病變的覆膜支架。Castor從立項研發到獲批歷經了10年,期間多中心臨床試驗納入了國內11家醫院參與。
胸主動脈弓分支支架在研及上市產品,36氪整理
一位曾投資主動脈介入器械的投資人介紹:主動脈介入支架在材料上、產品設計上的創新,看似比較簡單,但關鍵在于臨床應用的效果:一是漏不漏,血流會不會內漏進瘤體或夾層;二是滑不滑,在動脈血的沖擊下,支架會不會移動;三是術式的便捷度,是否適于年輕醫生學習操作。
根據微創12月的最新披露,自2017年獲批上市后,“Castor分支型支架累計植入8000余例,進入國內600多家醫院,產品創新性獲得了臨床專家的認可。” 當前,微創在Castor的基礎上,繼續投入研發下一代的多分支胸主動脈覆膜支架。
心脈醫療前總經理苗錚華曾介紹,目前主動脈介入領域,耗材的國產替代化率已經達到50%。她也談及心脈的研發策略:銷售一代、注冊臨床一代、預研一代,三代產品滾動研發,以保證有比較新的產品在市場上。她還表示:公司未來幾年的平均研發投入占比會保持在20%左右。
從政策端,由于主動脈介入治療目前的滲透率還比較低,覆膜支架年植入量尚不足10萬根,屬于創新療法;且支架型號特別多(長短不同、型號多達數百個),備貨難度大。目前尚未有地方啟動試點,短期內受集采的影響應不大,心脈醫療還可繼續處于持續新產品上市的收獲期。
微創機器人是微創集團分拆上市的第三家子公司,11月登陸港股以來,股價一路上漲,12月下旬市值已超過微創醫療母公司。
早在2014年,微創就開始投入手術機器人的研發,從耗材涉足到醫療設備。彼時達芬奇手術機器人在國內走紅。達芬奇的部分專利從2018年開始陸續到期,350萬美元/臺的設備價格、近2萬元的單次手術耗材費和高額的開機費用,讓眾多廠商瞄準了國產平價替代的機遇。
近兩三年,高值耗材集采的局勢明朗,行業期待擠出來的費用將轉移到精準治療上,作為提高手術穩定性、精準度的創新設備,手術機器人在一級市場受到熱捧,特別是骨科關節置換機器人、對標達芬奇的腔鏡機器人等。
微創機器人的首席商務官、副總裁劉雨,曾在復星醫藥(達芬奇中國代理商)、美中互利(骨科機器人MAKO代理商)擔任高管,在復星期間負責達芬奇機器人銷售。
公司總裁何超博士,時年36歲,師從威高妙手機器人之父王樹新,曾在航天系統內擔任系統工程師,2014年初加入微創研發手術機器人,現持有公司約5.7%的股權,身價數十億。內生孵化子公司的高管,的確在這一波分拆上市中,享受到了“造富計劃”的紅利。
當前,微創機器人通過自研、引進,已形成了5條產品管線:腔鏡手術機器人(產品名:圖邁)、骨科手術機器人(鴻鵠)、血管介入(R-one)、自然腔道機器人、經皮穿刺手術機器人。其中,圖邁、鴻鵠進入NMPA綠色通道,正在臨床試驗中;三維電子腹腔內窺鏡“蜻蜓眼”已獲批上市。
腔鏡手術機器人“圖邁”對標達芬奇,目前主要應用于泌尿外科,威高的同類產品“妙手”近日獲批上市。
直覺外科(達芬奇手術機器人公司)的一位前高管告訴36氪,“國內腔鏡機器人目前在穩定性上,已經達到了不錯的狀態。但在靈活性上,跟達芬奇還有相當的差距,比如達芬奇的機械手可以適應幾十種器械;經過十幾年的迭代,在軟件和智能層面也做到了很高的水平,比如有逼真的力反饋,這一點很受臨床醫生歡迎。”
根據微創機器人的招股書,圖邁四臂腔鏡機器人在泌尿外科的手術(臨床試驗)中顯示出良好的安全性、有效性,不劣于達芬奇,預期2022年初拿到三類證。后續定價策略、商業化進展還待觀望;目前多位行業人士表示圖邁與達芬奇的價差,可能在幾百萬元人民幣左右。
圖邁手術機器人與達芬奇Si的頭對頭試驗結果
骨科手術機器人,目前國內僅有史賽克的MAKO獲批上市,售價約3000萬元/臺,也是很多醫院可望而不可及的創新設備。微創國產的“鴻鵠”是一款膝關節置換機器人,骨科機器人的上市也被期待能拉動微創骨科關節假體的銷售增長。
從競爭格局來看,切入骨科手術機器人、智能手術方案規劃的企業已有多家,包括和華瑞博、長木谷、鍵嘉機器人、天智航(脊柱)等。目前在關節置換機器人領域,鴻鵠的臨床審批進度領先同行,有望搶占市場先機。
除了圖邁、鴻鵠這兩個最具看點的手術機器人,微創與法國公司Robocath合作成立了合資公司,引進血管介入機器人R-one(已在CE備案)。血管介入機器人直接應用場景包括冠脈PCI手術、神經介入、外周血管等,這些手術都需要在造影的條件下開展,臨床醫生需要“吃輻射”,使用機器人后,醫生可以在導管室外精準操作,這成為可解決的痛點之一。
來源:《中國心血管醫療器械產業創新白皮書2021》
盡管機器人業務的商業化還沒有啟動,但微創已開始培訓醫生。據了解,截至11月,微創機器人已在國內建設10多家培訓中心,培訓了200多位外科醫生,完成800多臺培訓手術。
微創機器人上市后,對其市值的質疑一直存在。正式銷售前,創新醫療器械和設備的審批進度決定著行業的預期和估值;商業化后,產品實際銷售情況一旦連續不及預期,市值則很可能一瀉千里。另外,當前腹腔手術機器人屬于需要配置證(乙類)的大型醫療設備,醫院采購需獲得省級衛生部門的行政審批,當前全國累計裝機量的配額仍為268臺。
從大的邏輯來看,一方面政策當前鼓勵采購國產醫療設備,中國手術機器人滲透率還相當低,截至2020年底,國內腔鏡和關節置換手術機器人安裝量分別為189臺、17臺,腔鏡機器人的手術滲透率尚不到美國的1/25。
另一方面,中國基層市場對于手術機器人的臨床訴求,更多在于降低醫生的學習曲線,輔助醫生縮小手術結果的方差,讓基層醫生能在短期內將一臺手術做到平均水平。因此,在優質醫生供給不足、且短期內難以突飛猛進的現實下,手術機器人被賦予了更廣闊的想象空間。作為國內第一股,微創機器人也承載了更高的期待。
近兩三年,為什么結構性心臟病的介入創新器械這么火?從臨床角度,心臟瓣膜疾病在中國有數千萬患者,此前因為要在心外科、進行開胸手術才能有效干預,大多老年人無法耐受大外科手術,所以治愈率很低。但隨著瓣膜疾病的術式從開胸走向介入,就像當年從冠脈搭橋轉向到冠脈支架,年初時,市場普遍認為另一個百億賽道已開啟。
36氪整理
2021年2月,微創心通醫療(02160.HK)上市當日,市值一度沖刺到500億港元。
在瓣膜領域,微創心通的VitaFlow是繼啟明醫療、蘇州杰成后第三個獲批的國產TAVR產品。從前瞻性來看,2010年VitaFlow就在微創內部立項,2020年完成900例植入,輻射中心150家(《中國結構性心臟病行業年度報告2020年版》)。今年8月,心通的二代TAVR產品VitaFlow Liberty也獲批上市。
今年初,在心臟瓣膜融資如日中天之際,樂普醫療董事長蒲忠杰在股東大會上,表示自己對瓣膜的判斷失誤:“我認為從商業的角度,3年后進場瓣膜才是最好的時機……因為我覺得中國的市場還處于培育階段。”但是,今年TAVR商業化的實際情況卻印證了上述判斷。
TAVR在臨床上的推廣并不是一帆風順,“銷售不及預期”這一問題正沖擊著行業信心。2021年初,微創給出的TAVR銷售指引是完成3700臺,但上半年實際出貨量1056臺,11月底下調指引至2500臺。
這并非是微創心通一家面臨的窘境,啟明醫療全年指引TAVR手術終端植入量4000-4500臺,上半年完成1900臺;沛嘉醫療產品4月獲批,截至8月底出貨279套,植入83套(瑞信研究報告)。
一位二尖瓣修復器械創業公司創始人向36氪表示,從臨床效果來看,TAVR畢竟是改變了人原有的生理結構,某種程度上并非是最優解決方案。
再者,TAVR瓣膜的價格高昂,目前微創心通的VitaFlow終端價最低,也要16-19萬元/套,且沒有像外科主動脈瓣置換一樣普遍進入醫保。另外,非常關鍵的一點,TAVR對醫生水平、醫院配置都有很高的要求,2020年國內僅有200家中心可以開展TAVR手術。
中國PCI手術量歷經了15年才進入指數上升的軌跡,盡管當前不可同日而語,但也能夠判斷:短期內,TAVR手術仍處于市場培育階段,指數上升的節點遠未到來;因為支付方式、能力的不同,也很難按照美國的滲透率進行預估(2019年開展7萬例)。
根據心通醫療2021年H1的營收和出貨量,心通TAVR銷售給代理商的出廠價約在8萬元/套。即便2022年銷量翻倍,實現4000-5000臺植入,考慮到其高達47.6%的銷售費用率,短期內也很難拉動心通扭虧為盈。
在TAVR銷售不及預期的行業背景下,各家紛紛投重金到二三尖瓣修復/置換的新器械開發。微創心通也在自主研發的同時,再次啟動買買買,至今已網羅了多款產品。
今年,微創心通領投美國4C Medical,成為其最大股東,并通過license in的方式引入其三尖瓣置換產品在大中華區的權益。4C Medical的二尖瓣置換器械Alta Valve處于早期可行性研究臨床試驗階段,三尖瓣置換產品即將啟動FIM(首次人體試驗)。從臨床試驗進度來看,與紐脈醫療、健世生物等同行相比,微創心通的二三尖瓣置換產品的確沒有優勢。
來源:華泰證券研究所,2021年10月
一款創新醫療器械,從立項到臨床試驗、再到審批上市,往往需要5-10年時間。上市之后,可能僅有3-5年的收獲期,就要面對一眾的迭代競爭者;市場將一成熟,帶量采購就會如期而至。
拆解微創醫療后可見,業績虧損的局面今明兩年可能依然難以扭轉,靠大額募資支持研發的局面或將繼續。在成熟市場,有帶量采購、DRG等醫保控費政策;新賽道上競爭激烈,創業公司們往往舉公司之力,全力研發一兩個產品。在這個局面下,微創能否保持國內高值耗材龍頭的位置?
從1998年到現在,微創醫療已經成立了23年,很多人曾質疑它的商業化能力、市值管理水平、并購資產的質地等,但卻少有人質疑它對研發創新的堅持。悲觀者擔憂其一步步分拆剝離,最終留下一個控股平臺。樂觀者如國泰君安,按分部估值,認為2030年微創醫療有望實現4000億港元市值。
終局尚不可知,但行業呼喚的是創新和品質。憑借微創現有的格局,包括共享研發平臺、臨床試驗體系、制造工藝和質控管理體系、海內外銷售渠道,以及持續的并購,仍是最有可能成就中國版美敦力的企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