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于企業端的行業會展是一個行業最好的風向標和晴雨表,其發展規模和社會影響力代表一個行業的發展是好是壞,是藍海還是紅海,是應該立馬大舉布局還是繼續謹慎觀望。
隨著中國老齡化加速和銀發經濟蓬勃發展,以服務銀發企業學習、交流、推廣、交易為目的的銀發會展,也在全國遍地開花,有的歷經時間考驗越辦越大,有的辦過一兩屆后難以為繼草草收場。
銀發財經特地梳理目前全國主要的7個銀發會展,從會展經濟角度透視當下中國銀發經濟的發展現狀和未來機會,發現:
北京會展最多市場已飽和,上海最悠久影響最大,廣州、成都、青島后起直追
展區覆蓋銀發經濟各領域,行業論壇、招商對接成標配,C端中老年用戶活動成新亮點
地方積極支持銀發經濟,政府助力展會寶貴“初始流量”
銀發財經梳理7個全國最有影響力的銀發會展,除了上海國際養老、輔具及康復醫療博覽會是早在20多年前的2000年創辦之外,其余6個都是最近十年舉辦,其中有三個是2017年及之后創辦的。
7個銀發會展中,北京數量最多,有3個,上海、廣州、成都、青島各有1個。
在展會規模上,各家分化差距較大。規模最大的是上海國際養老、輔具及康復醫療博覽會(上海老博會),2021年的展會面積是40000平方米,其他幾家大多只有這個數字的1/2上下。
從展商數量和觀眾人數來看,上海國際養老、輔具及康復醫療博覽會也是最高的,分別為403家、40000余名(2021年),其他幾家展商大多在200至300家,觀眾在2萬至4萬之間。
由于中國銀發經濟市場的吸引力越來越大,海外展商成為銀發展會越來越重要的參與力量。在2021年的上海國際養老、輔具及康復醫療博覽會,403家展商中有95家來自海外12個國家和地區,占比接近1/4。
位于改革開放前沿廣州的中國(廣州)國際老齡產業博覽會,2020年第七屆的317家展商中,國際展商占比30%,約90余家。剛剛過去的2021年第八屆,疫情影響部分海外企業無法到會,但日本展團依然積極參與,由日本貿易振興社組織的品牌企業達21家。結合日本企業參與國內其他展會的熱情程度,中國可能已成為日本企業越來越看重的銀發市場。
值得一提的是,展商最少的當屬位于北京的中國(北京)國際老齡產業博覽會,根據公開信息,2019年第八屆博覽會僅有80多家企業參展。
銀發財經注意到,整個北京有三個大規模的銀發行業展會,另兩個是中國(北京)國際養老服務業博覽會CISSE(2012年創辦,2019年第八屆有200多家單位參展),中國(北京)國際養老產業博覽會(2017年創辦,2019年第三屆的面積為16000平方米,觀眾38800余名),規模在全國來看都是屬于中游水平。
這可能說明,三個展會已經超過北京所代表的北方地區銀發經濟產業基礎的負擔能力,北京的銀發會展市場已經飽和。所以并不奇怪,三個展會中的兩個,第四屆中國國際養老產業博覽會和第九屆中國(北京)國際老齡產業博覽會,前段時間宣布合并舉行。
對于專業的行業會展,來的人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越精準越好。因此除了觀眾數量外,觀眾質量是一個更為重要的維度。
根據展后報告,2021年的上海老博會擁有強大的政府買家團:各地民政參觀團觀眾人數630人,涵蓋全國20個省、直轄市及自治區,包括地市部門57個,區縣部門113個,廳局級干部18人。
而廣州的2021年第八屆中國(廣州)國際老齡產業博覽會,擁有超過100個專業參觀團。
需要注意的是,位于成都的中國成都國際養老服務業博覽會,公開信息稱2020年的展會面積達60000平方米,展商871家。但因為同期合作舉辦多個醫療醫藥器械行業活動,專屬于銀發經濟的展會面積和展商,可能少于上海的40000平方米和403家。
再看各個銀發展會的展位價格水平。根據官網公開報價,9平方米的標準展位在7500-15800元之間,光地展位的每平方米價格在800-1580元之間,成都老博會價格最低,上海老博會價格最高。
假設按每個展會展商數量300家、每個展商租一個標準展位10000元估算,不計算展位折扣和贊助費收入,一個展會的展位收入水平大概在300萬元量級。
7個銀發展會的參展企業范圍基本一致,覆蓋了傳統養老和新型消費等銀發經濟各個領域,只是各家的叫法和展品、展商構成比例上有所不同:
2021年的上海老博會展品占比:養老服務25%,輔助器具23%,康復醫療18%,生活護理6%,健康管理8%,宜居建筑20%。
2020年的廣州老博會展品構成為:康復護理22%,養老照護服務20%,智慧養老18%,無障礙生活16%,保健養生15%,特色老年服務6%,老年生活用品3%。
除了展區這個基本盤外,為了擴大影響力、吸引社會關注度,緊抓國家政策熱點、邀請主管領導和行業專家站臺的論壇,已成為各個銀發展會的標配。
除了行業論壇外,銀發展會還紛紛加強了招商對接的功能。
2021年第八屆中國(廣州)國際老齡產業博覽會同期舉辦的廣州市養老服務供需對接交流活動上,現場簽約金額超6500萬元。博覽會期間,廣東、湖南、重慶、四川、貴州、陜西旅居養老合作框架協議簽約儀式,建立六省(市)旅居養老產業合作機制。
2019年第三屆中國(北京)國際養老產業博覽會舉辦“特邀買家商業配對活動”,一站式解決采購需求。另據官網稱,整個展會期間現場成交額突破15億元人民幣。
位于青島的2020年第五屆中國·山東青島國際養老產業與養老服務博覽會,也對外宣稱,現場成交額突破10億元人民幣。
此外,為了積聚展會人氣、為企業擴大用戶層面的知名度,部分銀發展會還舉辦了中老年特色活動。
中國(北京)國際老齡產業博覽會(2019年第八屆):老年書畫展區、“共和國同齡老人”幸運活動、老年瑜伽展演、老年服裝走秀、公益講座等
中國國際養老服務業博覽會CISSE(2019年第八屆):第三屆中福杯最美老人攝影藝術展
中國成都國際養老服務業博覽會(2020年):第三屆蓉城中老年人文藝大賽
中國·山東青島國際養老產業與養老服務博覽會(2021年):開幕式文藝演出、中老年人相親交友大會、中老年書法大賽、中老年婚紗攝影大賽
值得關注的是,上海老博會依靠長三角地區深厚的經濟產業基礎,還舉辦了中國老年福祉產品設計大賽,由上海市民政局、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上海市商務委員會、上海市教育委員會共同主辦,迄今是第九屆。大賽有五大功能區域——福祉賽史走廊、創意設計展區、創新產品展區、創業孵化展區、直播洽談區,為創新企業投身銀發經濟營造了發展空間。
銀發會展普遍受到各地政府的強烈支持,7個銀發會展中,幾乎都有當地民政部門和各級老齡委、行業協會,作為支持單位、主辦單位。
為了突出國際交流合作,一些銀發展會還獲得外事、貿易部門的支持。比如中國(北京)國際老齡產業博覽會,支持單位中便有北京市外事辦公室、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北京市分會。上海老博會的聯合主辦單位,除了業務直接相關的上海市民政局外,還有上海市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
主辦陣容里最具國際化色彩的當屬中國(北京)國際養老服務業博覽會,其特別支持單位是5個外國機構,國際老齡聯合會(IFA),英國駐華大使館國際貿易部,法國駐華大使館商務處,荷蘭駐華大使館衛生、福利、體育部,澳大利亞貿易委員會。另外還有歐美日等國的13家協會、社會組織和企業參與。
最有北京特色的則是中國(北京)國際養老產業博覽會,在其主辦單位中,除了中國國際展覽中心集團公司這個業務職能單位外,另外三個主辦單位都是社會組織,透著北京特有的紅色底蘊:
中華老人文化交流促進會:成立于1989年4月15日,“中央老領導彭真、薄一波、宋任窮等同志支持下,經時任中央政治局委員、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彭沖同志批準,由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劉瀾濤、陳丕顯和張友漁同志負責組建”,全國性一級社團組織。
中國生命關懷協會:成立于2006年,“在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彭珮云、顧秀蓮倡導和關懷下成立并發展起來”,國家衛計委直接主管,社會組織評估等級AAA。
中國亞洲經濟發展協會養老產業委員會:協會為由中國外交部主管、民政部注冊的全國一級社團法人機構。
地方政府對銀發展會的支持還體現在養老、老齡化相關的規劃政策里:
北京:《北京養老服務專項規劃(2021-2035年》提出,“舉辦區域性和全國性養老用品交易會、養老慈善項目展覽會和養老產品文化博覽會,重點發展面向京津冀乃至全國的養老產品用品市場主體。”
上海:《上海市老齡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提出,“依托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上海國際養老輔具及康復醫療博覽會等展會平臺,持續舉辦中國老年福祉產品創意創新創業大賽,促進老齡產業相關產品和服務供需對接。”
廣州:《廣州市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十四五”規劃》提出,“依托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上海國際養老輔具及康復醫療博覽會等展會平臺,持續舉辦中國老年福祉產品創意創新創業大賽,促進老齡產業相關產品和服務供需對接。”
青島:2019年發布的《青島市人民政府關于深化養老服務改革全面提升養老服務水平的實施意見》提出,“支持中國青島國際養老博覽會做大做強,更好地發揮平臺作用。”
地方支持不是停留在政策文件上,而是在一個銀發展會最開始的階段,缺展商、缺專業觀眾、缺站臺嘉賓的時候,可以給予最寶貴的初始“流量”,然后才能有進一步良好發展的可能。
以青島為例,山東省民政廳曾于2020年5月下發紅頭文件《關于組織參加“2020中國山東青島國際養老產業與養老服務博覽會”的通知》:
“為加強省內外養老行業經驗交流,請各市統一組織觀摩交流團,組織本地區養老服務機構(組織)及相關人員,參加現場觀摩合論壇交流等活動”;
“各市要積極組織當地養老企業,參與推介會、洽談會合集中簽約儀式”;
“推薦有投資意向的大型企業,在招商推介會上進行現場發言,展示企業發展優勢合投資合作意向”;
“歡迎有招商意向的有關市民政局在推介會上發言,宣傳當地招商政策、規劃合合作項目。”
所以并不奇怪,在本文所分析的7個銀發展會里,青島老博會2016年創辦,時間上不占優,同時北有北京、南有上海,受到幾個重量級全國性展會的“南北夾擊”,但依然在近幾年獲得快速發展:2021年第六屆展覽面積20000平方米,展商300家,國際企業50家,觀眾30000人次,專業買家比例70%,在國內銀發展會中處于中上游水平。
環顧這些年涌現出的諸多銀發展會,各家不僅名稱類似(“中國”+“城市名”+“國際”+“養老”、“老齡”、“老年”+“產業”、“行業”、“服務業”+“博覽會”),實際做法也是大同小異,首先拼政府和行業資源,其次拼產品組合(展區+論壇+招商對接+C端用戶活動),再拼服務,最終只能拼向一個實際含義不明的 “創新”上。
客觀地說,一個行業的展會是否興盛,要看其產業基礎是否雄厚,企業數量是不是夠多,企業利潤是不是夠足,行業人才是不是充足。與汽車、電子、食飲、美妝等諸多行業對比,銀發經濟的展會發展水平顯然還處在起步階段,而且在部分地區已經出現過剩現象。
隨著每一次政策熱點的興起,狹義的養老行業或廣義的銀發經濟,都會迎來或大或小的波瀾,各方都在一次次滿懷期待中渴望行業爆發的預言實現。
但養老行業注定是個慢行業,銀發經濟注定是個長坡厚雪,注重長期積累、步步為營的領域,而對于依附于銀發經濟這個大基礎的銀發會展來說,更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