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中悍刀行》是不是2021的最后一款王炸,還言之過早。
但是從首播之后的討論度來看,至少說明大家對這部武俠劇預期還是很高的。
微博上相關話題20余個,過億討論的占五成,騰訊首播評分8.5,播放量破1.2億次,討論破4.1萬。
無論是原著的影響力,還是制作公司、主創陣容都很有實力,許久沒出爆款武俠劇,似乎看到了新的希望。
武俠片一直是武俠迷的心頭好,《笑傲江湖之東方不敗》、《天下第一》以及《新龍門客棧》全是經典中的經典。
對于武俠迷來說,看武俠還得是老片子,沒有多高級的特效,大部分的是用劇情和演員演技來達到影片效果,一招一式都是真打。
資本武俠迷湯敏看完《雪中悍刀行》首播,就忍不住吐槽:
打斗的場景做不到拳拳到肉那種暴力美學,但起碼也得做到讓人看得過去,可目前播出的打斗戲讓人無力吐槽,慢動作加人物面部特寫加攻擊慢鏡頭特寫,一套流程下來,不知道的還以為劇組請來了外行做武術指導。
湯敏覺得,徐克、程小東這些導演的影片真的是好幾代人的回憶,劇情在包含感情線之外,表達的更多是俠骨柔情、俠肝義膽,并不會使人完全脫離武俠本質看言情的錯覺。
可惜的是,隨著80年代武俠片達到熱潮,各種不同演技派開始對武俠片進行有意無意的模仿。
例如古天樂李若彤主演的《神雕俠侶》、呂頌賢主演的《笑傲江湖》、黃日華主演的《天龍八部》、陳小春主演的《鹿鼎記》也都大獲成功,但相比于八十年代,武俠熱潮已經有所減退。
1995年版《神雕俠侶》
此外,據不完全統計,2018年至2021年間,上新的武俠片不超過30部。
云合數據顯示,2019年,各平臺共播出近300部網絡劇,其中武俠片占比未及3%,2020年,武俠片占比僅8%。
然而,在目前的市場上,武俠片似乎也在不斷尋找新題材與新出路,但成功者卻寥寥無幾。
1992年版《新龍門客棧》
1966年,武俠片正式搬上熒屏,胡金銓的《大醉俠》在香港上映,打響了新派武俠電影的第一炮,而電影拍攝中的“武術指導”也在此片誕生。
在《大醉俠》的次年,張徹的《獨臂刀》徹底把香港影壇推向了武俠片時代。狄龍、姜大衛、秦沛等影星稱雄香港影壇二十多年。
直到1976至1981年,楚原先后拍攝了古龍的《流星蝴蝶劍》、《天涯明月刀》、《楚留香》、《陸小鳳之繡花大盜》、《絕代雙驕》等二十多部影片,成為了武俠片浪潮后期的最火熱的著作。
1976年版《流星蝴蝶劍》
80年代到90年代間,香港TVB電視臺當年作出的決定不僅是開拍《書劍恩仇錄》,而是直接買斷金庸所有中長篇小說的影視改編權。
周潤發、劉德華、梁朝偉等演技派接連出演武俠劇,創造了令狐沖、楊過、韋小寶等經典熒幕形象,金庸劇頓時成了香港TVB爭奪收視率的殺手锏。
可即便如此,1994年武俠片還是進入了低迷期,票房甚至不過千萬。
1983年版《神雕俠侶》
然而,早在1972年金庸封筆寫信給古龍接筆、1983年梁羽生封筆、1985年古龍早逝溫瑞安獨撐大局、好萊塢搶占市場,就已經為新武俠的聲勢逐漸萎靡埋下了伏筆。
有人說,2005年版的《天下第一》是武俠片的盡頭,而實際上,武俠片的盡頭是2004年星爺的《功夫》。
在看似喜劇的背后,實際是現實武俠從天涯到市井,而每個市井人民都幻想擁有天涯夢,但仍然被現實社會所“束縛”的真實寫照。
2004年周星馳《功夫》拍攝現場
香港四小龍之一的梁小龍飾演練功走火入魔的火云邪神;與成龍同戲班的七小福成員元華、元秋飾演包租公與包租婆;得到黃飛鴻真傳的趙志凌飾演練洪家鐵線拳的窮裁縫;少林弟子釋行宇飾演十二路譚腿的苦力強;中國戲曲學院武生出身的董志華飾演五郎八卦棍的油炸鬼;袁家班袁祥仁客串販賣秘笈的流浪漢。
就連場內“武術指導”都是“天下第一武指”袁和平七小福大哥洪金寶。可見的是,在演員選角上也是下足了功夫,一點都不含糊。
然而在這眾多演員,實際上在影片中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即使同樣是身懷絕技的高手,卻還是難逃平凡瑣碎的生活,難逃欺壓。
2004年《功夫》劇照
另一方面,是影片運用對黑暗森林法則的諷刺,來反應當時的市場環境。
影片中,幫派在利益面前,賺得盆滿缽滿,他們行事高調、為非作歹;下層貧民不敢作惡、膽小怯懦,終日為飽腹奔波,依舊過得一貧如洗。在這個遍地是黃金,滿街是美女的世界,富人越富,窮人越窮,跨越階級已經難于登天。
從文化的壁壘上來說,廟堂越來越高,江湖自然越來越遠,這是一個屬于武俠片本身的悲劇。
據悉,目前還沒有一部2021年播出的武俠劇,累計播放量超過10億,豆瓣評分超過6分。
事實上,導致九十年代武俠片的整體迅速退熱的另一個原因,是當下出現了更具娛樂化的武俠電影,受到廣大群眾的歡迎。
《英雄》、《絕世高手》、《無極》、《摩登黃飛鴻》、《仙劍奇俠傳》系列等多種形式的武俠片開始流行起來。
2005年版《仙劍奇俠傳》
此外,2010年橫空出世的國外3D科幻片《阿凡達》,以及《唐山大地震》以6.73億榮登國產片票房首位。
2010年對中國電影來說是一個蓄勢待發的年份,全年總票房達101.71億元,首次突破百億大關。進入主流院線的國產片有260多部,其中17部票房過億。
為此,肉眼可見的是,中國影視影的多元化,也直接奠定了武俠片在市場的份量將越來越低。
或許有人疑惑不解,2010年的《劍雨》仍然好評如潮,怎么能說武俠份量越來越低了呢?
答案很簡單,在同年穿越劇、改編網文IP、架空歷史的仙俠在創作時間上占優勢,也獲得了一定的市場效果情況下,對于影片市場來說,既然可以流水線做劇,將武俠片通過特效、威亞、顏值idol以及后期配音,能夠降低成本和時間的方式,那么,自然就很容易被“劣幣”驅逐。
為此,武俠劇作為華語影視的一塊金字招牌,早已名存實亡。
現在的武俠片,不再是給成年人看的童話,在徹底缺乏武術基礎真打的演員陣容后,武俠劇徹底變了味,一身正氣、古道熱腸蕩然無存。
即便道具效果越做越好,但俠的精氣神沒了。
值得注意的是,以往火熱的武俠片反復被拿來翻拍已經是家常便飯,不過評分往往不盡人意。
原因是現在那些年代久遠的經典劇的綜合實力已經吸引不到人,翻拍要么需要達到原版效果,要么穿越原版效果,首先演員就成了最大的挑戰。其次,整個題材已經過時。
縱使武俠片在當年的刺激程度和火爆程度,遠在爽文之上,但拿已經過時、不適應時代的武俠片與爽文相比較,武俠片必然難以抗衡。
為此,武俠片的江河日下,是市場的選擇,是文化的壁壘,也是整個華語影視的損失。
1997年版《天龍八部》
在互聯網上看到過這樣一句話:沒有沒落的武俠,只有沒落的寫手。
然而,在現如今短平快的時代下,很難不認同這種說法。
首先,就拿網絡寫手來說,大部分都懶于閱讀,甚至只看網文,缺乏足夠的閱讀量,對經典文學幾乎沒接觸,亦或是接觸少之又少,就連武俠小說看遍的都少,沒有足夠的知識儲備已然是常態。
閱文新增作家中,95后作家占比80%;新書銷售排名前100的作家中,90后作家占比57%;新晉白金大神作家中,90后作家占比54%。
以閱文為參考數據來看,在越來越龐大的網絡寫手時代,95后占比比90后高,但不同的,90后寫手新晉白金大神卻比95后寫手數量多,可見,知識儲備與年齡形成一定的正比關系。
其次,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學。
在武俠前有唐詩宋詞元曲明清等各個時代的小說,決定因素與時代生活有著一定的關系。就拿當下的時代而言,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接受到不斷完善的教育以及豐富的文化知識、生活方式。
就像有網友曾說道:“中國工業化的完成之日,就是中國武俠小說離場之時。”
以往的小說如此,那么武俠小說同樣如此,武俠已經不再對伴隨著中國工業化而成長起來的年輕人有吸引力了。
以前的武俠劇,是義薄云天,是江湖道義,快意恩仇。
有人把金庸武俠人物進行了排行,從武功、情商、智商、英雄指數等維度比較,排出十大英雄,前五名依次是喬峰、郭靖、令狐沖、楊過、陳近南,幾乎都是典型的“俠之大者,為國為民”。
而現在,雖然帶有武俠元素的古裝劇,但內核已然變質。《陳情令》《山河令》《有翡》……幾乎沒有了家國情懷的影子,變成了披著武俠外衣的甜寵劇,大家喜聞樂見的是磕CP。
往往只有當經典的武俠劇被翻拍時,最初的經典劇集才會拿來懷舊。
當代的年輕人,并不了解武俠,武俠只是一個表達的殼子,他們更喜歡透過武俠,去傳遞自己想要表達的價值觀,他們不想一本正經討論俠義,而是去調侃、搞笑、或者魔改。
30年前《新龍門客棧》上映,當電影的結尾,張曼玉對著蒼涼的大漠說:走,我們離開這個無情無義的地方。令無數的武俠迷動容,奉之為經典。
30年后的今天,95后00后們在豆瓣“假裝生活在武俠世界”小組里討論:
“練什么功才能完成對蚊子的復仇?”、“不會喝酒,拿什么配二斤牛肉?”、“諸位大俠,盤纏用光了,如何快速生財?”……
1992年版《新龍門客棧》
同樣,在市場越來越功利,武俠與寫手之間的際遇越來越少,品類的天花板越來越高,江湖就越來越小,當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都不再相信有傳奇,武俠注定被遺忘。
綜上,對于眾多武俠粉來說,即便在眾多因素下,也仍然無法斷定武俠是否徹底被淘汰,一石激起千層浪。
就像2015年,當所有人都認為武俠徹底沒落之時突然殺出的《師傅》一樣,或許在未來某個機緣巧合的時刻,武俠仍然能夠回光返照。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互聯網那些事”(ID:hlw0823),36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