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幾天時間,中國知網多次登上輿論的風口浪尖。
先有央視網批評“老教授向知網索賠70萬侵權費”一事:“借雞生蛋”生意該改改了。
就在剛剛,知網服務器又雙叒叕崩了:
一石激起千層浪,廣大用戶紛紛在網上吐槽:“天下苦知網久矣”。
對于廣大高校學生來說,手握大量論文資源的知網,幾乎是一道繞不開的坎。
作為核心期刊收錄率為99%的論文網站,論文資料下載、畢業論文查重都離不開知網,但僅僅是論文查重服務,官網碩博論文的查重費用就達到498元/篇。
現在,知網的“論文授權”問題,終于藏不住了。
這起官司的原告趙德馨現年89歲,是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的退休教授。
趙德馨長期從事中國經濟史研究,此前有多篇論文發表在《中國經濟史研究》上。
據《長江日報》報道,知網不僅收錄了趙德馨的這些論文,他自己下載時還要付費,相比下知網一分錢稿費都沒有給他。
感到自己知識成果不被尊重,去年8月,他一紙訴狀將知網告上法庭,對中國知網擅自收錄他的100多篇論文打起了官司。
據《中國經濟史研究》在聲明中的說法,這本期刊已加入《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中國期刊網”,著作權使用費與稿酬一次性給付。
但是,這并不等于知網就擁有了這些文章的網絡傳播權利:“作者如不同意文章被收錄,請在來稿時書面說明,本刊將做適當處理。”
法院認為,期刊的說明不具備信息網絡傳播權許可使用的效力,也就是說,中國知網無權在其網絡上轉載趙德馨教授的論文,屬于侵權行為。
雖然學者向期刊投搞時,中國知網會要求“被授權”,但有不少論文是在中國知網條款生效之前就已經發表的。
換而言之,趙德馨教授在最初發表論文時,就根本沒有簽署授權文件。
因此,對于趙德馨2011年或更早的一些論文和文章,知網沒有網絡傳播權,這也是趙德馨教授勝訴的根本原因。
最終,趙德馨勝訴,獲賠70萬元,中國知網表示“不再收錄他的文章,已收錄的也全部下架”。
對此,央視網評價稱:“不問自取即為盜”,這是小孩子都明白的道理。
除了趙德馨以外,汪曾祺也曾經起訴過中國知網侵權收錄和傳播自己的文章,并成功打贏了相應的官司。
但是,即使知網有形式上的“授權”,真的就是合情合理的授權條款了嗎?
當我們投稿學術期刊、甚至寫學位論文時,往往就已經簽署了知網的“授權說明”。
例如,這是北大的碩士畢業論文答辯流程文檔:
△文檔來源@北京大學
在文檔中,不僅要求“畢業論文在知網全文發表”,而且還要簽署論文使用授權書。
這是因為,大學、期刊想獲取相關資源,往往需要交出作者的授權。
而碩士、博士畢業生在提交論文時,也會被校方要求簽訂《關于論文使用授權的說明》,把論文授權給中國知網。
據央視網評論,這樣的強制行為是“霸王條款”,是“壟斷”:
中國知網表面上霸王條款自定的“強制授權”,背后卻是對知識產權的壟斷。
相比之下,論文作者能在其中獲得什么?
我們翻了翻中國政法大學的《學位論文使用授權書》,在最后一條看到了這個:
△文檔來源@中國政法大學
博士的稿酬,是100元現金和“400元檢索卡”;碩士的稿酬,甚至只有60元現金和“300元檢索卡”。
然而,每當這些論文在知網被下載,平臺就會收取相應的費用,這些費用并不會交給作者。
對此,央視網引用了一句古文:
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
誕生于90年代末的知網,本質上是一次國家知識基礎設施的建設。
“國家知識基礎設施”(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NKI)這個概念,最早由世界銀行在《1998年度世界發展報告》提出。
1999年3月,王明亮提出中國知識基礎設施工程(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并被列為清華大學重點項目。
在這之后,知網項目先后迭代了兩次(CNKI 1.0、CNKI 2.0)。
但從2014年起,知網變更了企業性質,由全民所有制變更為法人獨資,成為同方股份的旗下全資子公司,而同方股份是清華大學控股的高科技公司。
從同方股份2020年財報來看,“同方知網”的毛利率達到53.93%:
一方面來說,知網和許多其他學術出版商都存在雙向收費的問題。不僅作者刊登要收費,讀者下載也要收費。連論文作者下載自己文章也不是免費的。
知網雖然表示“會向學位論文作者支付版權費”,但實際情況卻是,知網只向作者發放價值幾百元的閱讀卡和幾十元的現金稿酬。
更甚的是,知網不僅不會主動通知作者,需要作者主動聯系索取,而且大部分畢業生甚至都不會想到還有這樣一筆收入。
另一方面,知網的充值方式也被讀者詬病。
據新華社2019年報道,蘇州大學的學生小劉曾將中國知網告上法庭。他在下載文獻時,因需付費7元而在“充值中心”里充了50元。根據知網規定,這50元沒用完不給退。
中國知網充值中心上列明多種充值方式,其中支付寶的充值最低限額為50元,賬戶余額不支持轉出。
后來新華社記者聯系到知網客服,客服表示,最低充值額度并不是50。讀者可以選擇移動短信的充值方式,從最低的0.5元到1元、2元。
但這僅限于移動手機號段,一些省市還不支持該種充值方式。況且如今移動支付如此發達,絕大部分人根本不會想到短信充值這種方式……
事實上,從知網官網來看,這個項目的初衷也是為了創新:
然而如今,正如央視網評論說,知網卻從知識產權的保護者,成為一本“借雞生蛋”的創新生意,曾經的“屠龍者”正在變成“惡龍”:
中國知網的前身,源自1999年“中國知識基礎設施工程”建設項目,它打出的口號是“創新知識資源全國共享行動計劃”。
言猶在耳,如今中國知網的公眾形象卻正由“屠龍者”變成“惡龍”。
參考鏈接:
[1]https://weibo.com/3266943013/L57JzrE8V?refer_flag=1001030103_&type=comment#_rnd1639029143099
[2]https://chn.oversea.cnki.net/index/products/gb/index.html
[3]http://yjsy.cupl.edu.cn/info/1085/2493.htm
[4]https://www.sis.pku.edu.cn/
[5]http://db.hbskw.com/pcms/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6&id=6554
[6]https://www.cnki.net/gycnki/gycnki.htm
[7]http://file.finance.sina.com.cn/211.154.219.97:9494/MRGG/CNSESH_STOCK/2021/2021-4/2021-04-28/7155449.PDF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量子位”(ID:QbitAI),作者:邊策 蕭簫,36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