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漢之爭后,劉邦在總結自己取得勝利的經驗時,說過這么一段話:
“運籌帷帳之中,決勝千里之外,我不如張良;
鎮國家,撫百姓,給饋賞,不絕糧道,我不如蕭何;
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我不如韓信。
這三個人是天下人杰,可是都能為我所用,所以我能夠奪取天下?!?/p>
劉邦不擅長帶兵、謀劃和理財,但他善于用人,能驅使比他厲害的人為其效命,因而能成就大業。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板。在不擅長的領域拼命找尋存在感,往往耗盡心力卻所得無幾。
而真正聰明的人,都在做擅長的事,并且堅持做下去,做到極致,直至取得成功。
在經濟學里,有一個“木桶理論”。大意是說,一個木桶能裝多少水,不是取決于最長的那塊木板,而是最短的那塊木板。
這話也沒錯,一個人的發展,往往會受限于自身的缺點和短板,所以要補足短板,改善不足,不斷提升自己。
但是,短板只是會制約你的成功,真正決定人生是否成功的決定要素,其實在于你的長板,在于你能否發揮所長。
所以,與其在短板上努力,勞心勞力地去做自己不擅長的事情,不如發揮所長,去做自己真正喜歡和擅長的事情。
有這樣一個故事:德國鋼鐵大王奧古斯特·蒂森年輕時,曾想成為一名文學家。
為了實現自己的文學夢想,他結交了很多文學界的朋友,每天不知疲倦的讀書,然后奮力寫作。
但是,三年過去了,他在文學界還是毫無建樹。
蒂森感到很迷茫,也很痛苦。他的父親勸告他說:你最好還是選一件你擅長的事情來做。
于是,蒂森放棄了寫作,選擇了最擅長的經商。
果然,在自己擅長的領域,蒂森如魚得水,很快就闖出了一番天地,生意越做越大,最后成了德國名副其實的“鋼鐵大王”。
后來,在回顧過往經歷時,蒂森說:我之所以成功,不是因為我最努力,而是因為我選擇了只做自己最擅長的事情。
人這一生,時間和精力都很有限,你不能用時間來證明你不擅長做某些事,而應該在有限時間里做好你真正擅長的事情,創造價值。
那么,如何知道自己擅長些什么呢?
比方說你是一名銷售,你做了五年,但業績始終平平,甚至不如剛入職幾個月的新人,那銷售是你擅長的事情嗎?
不是的,擅長的事情不是你正在做的或者長期堅持在做的事情,而是你發自內心喜歡的,拿手的,并且能拿到結果的事情。
真正擅長的事,有三個重要因素:
1、你拿手的事情。這個事情是你的特長所在,能形成競爭優勢。做銷售,別人能得70分,而你能得90分。
2、能拿得到結果。并不是說在某些領域你知道的多了,就擅長了。你必須發揮所長,能夠拿到結果,做出業績。
3、發自內心的熱愛。因為只有你真正發自內心地熱愛這個事情,你才愿意不斷去嘗試,去精進,直到拿到結果。
這個世界上從來就沒有所謂的庸才,只是選錯了方向,站錯了位置而已。
所以,不要在不擅長領域死撐,換個方向,去發揮你的特長,做真正擅長的事情,這才是你最好的選擇。
擅長不是重復做簡單的事情,那樣容易陷入能力陷阱。
擅長是把簡單的事情重復做,做好做精,做到極致。
把擅長的事做到極致,才是成功的最大捷徑。
陶華碧把辣椒醬做到了極致,所以有了“老干媽”這個年入數十億的世界品牌;
近藤麻理惠把做家務、整理衣服做到了極致,所以成了世界知名的整理專家,更被美國時代雜志評選為影響世界的100人之一。
喬布斯把手機、電腦做到了極致,所以誕生了iPhone、iMac這樣驚艷世界的科技產品,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
很多時候,你用什么樣的態度對待你所做的事情,也會回報給你什么樣的結果。
做好一件事,并且把它做到極致,勝過把一萬件事情做的平淡無奇。
如何把擅長的事情做到極致?具體說來,你要做到以下幾點:
1、專注
做到極致的第一個要素是:專注。
集中精力做你擅長的事情,持續深耕,不斷精進,便能達到別人難以企及的高度。
“股神”巴菲特正是如此,他一生都在做一件事:研究股票。他從小就開始閱讀和學習所有與股票投資相關的書籍,長大后更是深入研究關于投資方面的各種理論,極致專注,令他終成為世界著名的投資大家。
“每個人終其一生,只需要專注做好一件事就可以了。”他說。
當你真正專注于某件事情上時,不為外物所侵擾,就不會縈繞于焦慮之中。當你專注地投入進去,你會覺得興奮。
很多人認為敲代碼很枯燥、無趣,但專注于此的人,會覺得鍵盤敲擊的聲音都是一個個音符。
2、重復做
做到極致的第二個關鍵因素:重復做。
為什么要重復做?因為你唯有實打實地去訓練,重復做你擅長的事情,你才能真正摸透一個行業,成為該領域的頂尖高手。
心理學家格拉德威爾曾提出一個著名的“一萬小時定律”。
大意是說,一個人要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至少要付出10000小時的努力。
10000小時,如果按照每天工作八小時,一周工作五天來計算的話,那么成為一個領域的專家,至少需要五年的積累和沉淀。
即便是很多被視為“天才”的人物,也逃不開這個定律。
比爾蓋茨在念哈佛時就創立微軟,是很多人推崇備至的少年天才。但你不知道的是,蓋茨在進入哈佛時,已經積累了六七年上萬小時的代碼經驗。
蓋茨在13歲時,就開始學習編程了。他總是竭盡所能地練習編程,練習再練習。
他經常在父母都入睡后,悄悄地溜去家附近的華盛頓大學練習編程技術,后來還通過為企業免費提供代碼服務的方式獲取上機機會。不斷練習和積累,為他創立微軟奠定了基礎。
3、思考
你光有專注,重復做一件事這還不夠,你必須得有自己的思考。
為什么有的人做一個工作做了五年、十年,工作時長遠超10000個小時,卻仍然碌碌無為,沒有什么大的成就?
一個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他只是在機械地、單調地重復著自己的工作,他缺乏自己的思考。
沒有思考,就不會有任何的改進,那所做的事情永遠就只會停留在一個水平上。
舉個例子,你是一名資深的文案,你很勤奮,也很努力,你總是為了工作而加班到很晚,甚至周末都在加班。在老板的眼里,你或許是公司的楷模,但如果你沒有深度思考,沒有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不能帶團隊,那你的職業生涯可能也就到此為止了。
勤奮不等于結果,只有不斷對你所做的事情進行有意識的深度反思,你才能認清楚自己,進而不斷實現自我進化。
4、迭代
思考之后,應有迭代。
光思考,不行動,只會永遠停留在原點,沒有任何結果,迭代才會有進步。
迭代包含三個方面:
1)迭代認知
每個人對于一件事物的認識都是一個從淺入深的過程。
同一件事情,做一次和做一萬次,肯定會有著不同的認知。
你不能被封閉在知識和經驗的囚籠里,讓思維變得僵化,看不見事物的變化。
一旦你的思維僵化了,就很難跟上這個世界的快節奏,就更難以認識自己,提升自己。
所以,你要迭代自己的認知,更新自己的認知體系。
2)迭代能力
你不能抱著“一招鮮,吃遍天”的想法,必須在不斷的訓練中迭代自己的能力。
能力是因需求而產生的,如果你忽視需求,漠視外部的變化,不去迭代能力,那你永遠也不會有大的成就。
舉個例子:你是一名傳統媒體從業者,但如今紙質傳媒行業越來越不行了,公司轉型做新媒體,比如公眾號運營、抖音直播等。內容的傳播媒介發生了變化,如果你還只具備傳統媒體的寫作功底,而不去迭代自己新媒體內容的撰寫能力,那你遲早會被淘汰。
3)迭代效率
同一段路,一個新手司機,和一個在這段路上開了成百上千次的老司機,所花費的時間是不一樣的。
同樣的,同一件事,你每做一次都應該比上一次好,要有精進,要有效率的提高。
效率的迭代,主要來自于三個方面:你是否具備成熟的知識體系;流程是否得到了優化;工具是否得到了有效應用。
太多“聰明人”,一生沒有做好一件事。真正聰明的人,一生都在做一件事,把擅長的事情做到極致。
要把事情做到極致絕不容易,但也正因為它不容易,那些真正做到極致的人和組織反而更能脫穎而出,成為贏家。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創業酵母”(ID:chuangyejiaomu),作者:酵研院,36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