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聯網公司上班的越來越難了,到處都在談論35歲失業,996模式苦逼。
中國的互聯網大廠能不能搞終身雇傭?理論上可行,實踐上困難重重,涉及到方方面面。
就業看重穩定,還是看重機遇,此事自古兩難全。
這次愛奇藝大裁員,太猛了,優化比例在30%—40%,涉及幾乎所有業務線,目前僅有VR業務未有優化計劃。
今年稍早些,字節跳動也在砍部門,砍掉教育、游戲、本地生活業務,快手12月開始勸退低績效員工,裁員的裁員、轉崗的轉崗。
在互聯網公司上班的越來越難了,到處都在談論35歲失業,996模式苦逼。
大家知道,日本也是搞起996來不要命,日本人是出了名的加班狂魔,平均一年的工作時間累計超過 2000 個小時,是全世界過勞加班最嚴重的國家之一。
這已經是平成世代,社會轉向佛系低欲望后的水平,日本上一代人工作更拼命。但是日本的勞資矛盾比較小,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西方企業家考察日本工廠,為日本工人低罷工和高出勤率,感到吃驚。
日本企業內部凝聚力更高,參觀過日本和美國汽車工廠流水作業線的人,總結道:“美國工廠簡直像軍隊一樣,工長總是嚴密地監視著工人,不讓他們偷懶;而工人們也絕對不是帶有好感來聽從工長的指揮的;但是日本的工廠,工人們沒有受到監視也干得很起勁,對上司也幾乎沒有反感,而且似乎在由衷地期望企業的發展。”
為啥日本人累成這樣,還愛崗敬業?
因為日本的公司注重集體主義,職位晉升論資排輩,職員終身雇傭,跟西方歐美的資本主義大不相同,號稱日式資本主義。
現在國內互聯網大廠人心惶惶,“員工35歲被裁”“高齡員工勸退”,有張圖片在網上到處流傳。
這張圖其實是 2019 年底出來的,2020 年底又出來過一次,年年寒冬,正好說明了大家都在焦慮,擔心職位不保。而日企不一樣,像三菱這樣的龍頭大公司進去困難,可你一旦獲得錄用,進了公司,就高枕無憂,除非犯了貪污公款這樣的大錯,老板是不會開除你的。
一開始薪水比較低,隨著工齡增加,慢慢升職加薪。定期退職一般五十五歲左右,員工擔當的職務,直到期滿退休為止,總是不斷上升的,用不著擔心被撤換或降級。
在行業不景氣的時候,管理層會想辦法保住員工飯碗,高管甚至主動減薪。因此二戰后的半個世紀,即使在經濟蕭條時期,也沒有失業的。七十年代后半期,日本整個社會的失業率在百分之二左右,同時期的歐美因為石油危機而滯脹,失業率蹭蹭往上飆。
20世紀80年代美日貿易戰,美方談判代表、遏制日本的關鍵決策者克萊德·普雷斯托維茨,他是標準的美國佬,后來寫了本回憶錄,還原當年美日貿易戰摩擦與談判細節。
普雷斯托維茨堅信西方文化優越論,非常輕視日本,橫豎看不慣東方文化。就是這種人也佩服日式資本主義的某些優點,他說美國企業管理層就不大可能主動減薪。
中國的互聯網大廠能不能搞終身雇傭?理論上可行,實踐上困難重重。它不是簡單的一項雇傭制度,老板跟員工簽一份合同就完了,建立起終身雇傭制,涉及到方方面面。
日式資本主義需要每一環,環環相扣,首先企業籌集資金不依賴股市。
本次愛奇藝裁員的背景是為了上市,年底“沖業績”。據彭博社今年10月報道,愛奇藝計劃最快年底在香港二次上市,預期將籌集至少5億美元,已委聘里昂、美銀及高盛為負責投行。為了把財務報表做得漂亮,就要大規模裁員減少開支,順利地融資。
日本老板是干不出這事的,在泡沫經濟破滅之前,日本企業的資金只有六分之一左右來自股票,資金大頭來自銀行。
這種融資模式出發點是為了經營保持長遠目光,不賺快錢。股票市場波動大,如果公司開發一個短期內不見回報的產品,股東就不高興了。大家看《半澤直樹》,這部電視劇把銀行黑出翔,但是銀行相對股市等其他金融渠道要好多了。
不依賴股市的客觀效果,就是公司管理層不用在意股東的臉色。日本的企業把職員放在第一位,把股東放在第二位。而同時期的美國,股票占了企業資金的一半,通用汽車公司的前任董事長艾爾弗雷德·斯隆曾經公開表明在該公司蕭條時期,曾經不惜解雇工人以維持股東的分紅。
日本的企業家不敢這樣做的,萬一迫不得已真的做了,他們只能私下里偷偷做,不敢公開大聲張揚。為了增加股票的利息而不惜拋棄多年生死與共的職員,非常丟臉。
日式資本主義的第二環是抱團,上下游供應商不離不棄。1980年代日本的制堿水平落后,高產能高成本,產能利用率為66%,美國的純堿要便宜多了,但日本企業就是不進口美國貨。需要堿為原材料的玻璃等行業,寧可采購更貴的國產貨。
美國制堿業悶了,日本人到底咋回事,明明我的貨更優惠,為啥不買我的。制堿協會又是找美國商務部,請求向日本施壓,又是向國際組織打仲裁官司,要求貿易自由主義。結果,政府層面開放貿易后,企業自發抵制,還是不進口美國貨。
美國商人調查一番,才了解到日本人的不成文規則,上下游產業有義務相互支援,不能因為貪圖便宜而采購,這樣會砸了鄰居的飯碗,到時友商的職工失業了,于心何忍?其他領域也是如此,日本上游產業鏈盡可能跟老客戶合作,抵制外來者。
這種作風在美國人看來就是惡劣的貿易保護主義,針插不進油潑不入。但日本企業就是靠這種默契合作,生存下去。馬自達曾一度陷入財務困境,瀕臨破產,住友集團仗義援手,給馬自達低息借款,接收馬自達的失業工人,最終幫助對方渡過難關。這一代職場人憑著昭和特色的熱血與團結精神,把日本從戰后的廢墟,建設為世界經濟第二大國。
日式資本主義的最后一環,忠誠文化。
日式資本主義其實很不資本主義,它是論資排輩的,家長制的。職場上下等級鮮明,下級要尊重上級,后輩要無條件地服從前輩。職場年輕新人再有能力,也要按部就班。
《低欲望社會》的作者就吐槽過這點,他自述,“我二十多歲成為工薪階層的一員的時候,工作速度比周圍的人快許多,所以很少加班,薪水也拿得少。我25歲時每個月大概能拿到25萬日元,可能力差、工作速度慢的人卻能拿到將近40萬日元。”
但中國的互聯網企業模式不一樣,在騰訊阿里干活,有能耐的可以迅速成為總監。領英曾做了份《中國千禧一代商業決策者洞察》顯示,從職場新人到總監級別的升職過程上,90后只需要4年。像阿里1985年出生的蔣凡做到淘寶總裁位置了,這種火箭式升遷不可能發生在日本。
上下等級是匹配社會文化的,美國人可以搞唯才是舉個人主義,日本就不行。從文化來說,中國文化本來傳統上也注重資歷輩分的,但新興行業老板愿意多給年輕人錢,多給機會,更接近美式企業管理。
就拿愛奇藝對標的Netflix來說,績效主義做到了極致,鼓勵各級經理不斷檢討每個員工是否優秀。Netflix甚至鼓勵員工跟競爭對手和獵頭聯系,你不想干,想跳槽?熱烈歡迎。
Netflix的CEO認為,我給的是業內最高的薪酬,我只要頂尖人才,頂尖人才如果真心想走是留不住的。不如大家到市場上去看看,發現自己的市場價值,到底值多少薪資。我奈飛有這個自信心,Netflix不僅開高額薪水,還給了業界最好的工作自由度、決策機制。
管理高度扁平化,Netflix項目負責人開展一個新電視劇節目,雖然會征求同事們的意見,但不需要跟他們達成共識,也不需要上司同意。即使大家都反對,你完全可以堅持己見,每個員工都有最終決策權。
優秀員工在這種企業會非常舒適,普通人就很難適應。管理層裁員不留情面,辭退員工的時候不跟你講“沒有功勞,也有苦勞”這種話,給一大筆足夠多的遣散金,要離職者簽字保證,不起訴控告公司。
Netflix的管理理念是:別把公司當成家,別把員工當成家庭成員。要把他們當成足球隊隊員。不夠格的,馬上換。We are a team, not a family.。
日式資本主義是另一幅樣子,講究忠誠和團結。
公司主管不僅指導你的工作,也會關心你的個人生活問題,經理們在下班后經常請客,邀請員工喝酒,聊聊家常,老婆不開心了怎么討好,孩子不聽話、不想學習怎么教育,大家都互相知根知底。員工的家屬也定期聯誼,就像《半澤直樹》里銀行員工的太太們。
要搞終身雇傭制,就必然親如家人,富有人情味也就意味著沒有隱私。中國的大學生出來應聘找工作,是為了找個家嗎,當然是為了搞錢。現在微博知乎上的大V個個鼓吹,年輕人社恐沒關系,別和同事做朋友,別和朋友做同事。所以,就算騰訊阿里想學日式資本主義,手下員工也不一定買賬。
日本人使用英文里的“濕”“干”兩個單詞來區分人際關系,公司環境是“濕的”,也就是熟人社會。
有一利就有一弊,不可能既享受到日式資本主義的溫情脈脈,又得到美式企業的人際關系利落干爽,個人主義。就業看重穩定,還是看重機遇,此事自古兩難全。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功夫財經”(ID:kongfuf),作者:柳展雄,36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