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在明星云集的影視公司眼里,那些投資門外漢腦門上,都貼著“人傻錢多”的字樣。四五年前,我看著一個個投資影視行業的人鎩羽而歸。都說影視行業不能投,但我覺得是他們水平不行。而我作為專業機構投資者,擁有豐富的各行業投資經驗,投資影視行業還不是信手拈來。
但是,我還是太天真了。投資影視行業這些年,我每次都竭盡全力做了風險把控,但是終究沒能逃過圈內人編織的一張隨時可變的網,我們既投過票房過5億的電影,也投過播放量登頂的爆款劇,卻沒有因此而賺錢,相反還把成本給搭進去了。
這期間,有的是幫定制劇短期墊資,結果對方偷換打款賬戶,拿到錢去投別的項目;有的大制作看起來穩賺不賠,結果不僅集數被砍,還憑空被扣發行費;有的因主演成了失德藝人而無法播出,有的古裝劇受政策影響,差點被平臺“退貨”,有的影視公司竟然還偽造公章簽署合同。
可以說,影視界的投資,大多逃不過“九死一生”的命運。而其根本原因在于,影視公司商業模式還不完善,公司業績波動、項目資金回收周期長,同時講圈子、契約精神缺乏,規則可以隨意被打破。
說到底,還是影視投資太不透明了,我們投資人不是怕賠,怕的是不知道是怎么賠的。投資人們原本興高采烈地呼朋喚友看劇,如今卻只落了一臉寂寞。期間,我們打過各種各樣的官司,不僅維權困難,還搞得身心俱疲。
這些年,影視行業受政策影響,大家都知道行業不景氣。其實,作為一個專業的機構投資者,從2018年開始,我們已經不怎么傾向于投資影視了。
不過,你不投我不投,影視行業何時能熬出頭?
在這種情況下,領導就鼓勵我們去關注一下影視行業。說是這么說,但投資款還是我們從市場上募集的,我們也要對出錢的投資人負責。
但最近這一年來,投資影視行業出了不少岔子,不僅沒有獲益,連成本都搭進去了。更關鍵的是,我們不是怕虧錢,而是怕不知道怎么虧的,而這里面充斥著各種不透明的操作,彎彎繞實在太多了。
無論影視劇爆火還是撲街,無論是大制作還是小成本,這些仿佛都跟我們沒有半毛錢關系,因為只要投進錢去,這筆投資基本上就結束了。
而一開始我還不信邪,什么大風大浪我沒見過,我們公司擁有完善風投體系,投資影視行業根本沒在怕的。
于是,我們就從小成本影視劇開始做,投入了1000萬。當時,A公司對我們說,這筆錢的用途是開發影視劇后期項目,做一個短暫的資金周轉。而我們之所以答應投資,主要是因為A公司實力還不錯,項目又是在B平臺播,播出時間又快。
我們對這個項目特別上心,前期竭盡全力做了風險把控,前前后后開了十幾輪會,包括跟蹤考察項目進度和風險,仔細審閱評估相關合同,摸底制作公司財務狀況,之后又按照投資方案,與制作公司進行了多輪談判,以驗證項目的真實性。
就連A公司項目對應的視頻平臺B我們都托業內朋友打聽過,都說這家B平臺不拖欠回款,我們才放心。此外,我們還加了個監控保險,只要A公司賬戶一到賬,我們就會收到通知,保障能按照合同迅速回款。
一切準備就緒后,我們做了一支基金,投了A公司的這部甜寵劇《風飛揚》。對我們來說,這是一個短期項目,這支基金主要是幫A公司短期墊資,我們以為很快就能回款。
投完沒多久,這部劇的確很快在B平臺播出了。當時,按照A公司和B平臺之間的協議,A公司應該在一個規定時間內回款,B平臺會按進度分期付款。但是,我們萬萬沒有想到,這個項目回款一拖就是快一年。
《風飛揚》播完3個月后,我們就開始追問A公司回款的情況。一開始,A公司說,可能是B平臺扣了一部分款,在制片過程中有一些事情牽扯不清,因而B平臺要扣款。這我們沒辦法,只能讓A公司盡快與B平臺協商解決。
后來又拖了一個月,A公司方面還遲遲沒有動靜。這時候,我就懷疑是不是出問題了,而對方拍著胸脯給我打包票說沒問題。但我還是多了個心眼,又繞了好幾門路子,找到B平臺的人,也沒有得到明確的回復,但對方話里話外不像是拖欠款項。
這時,我的心一下就涼了,心想A公司別是想賴賬吧?結果一查發現,A公司老板剛買了輛豪車,還去報了八道口金融學院,與跟我哭窮時,簡直判若兩人。
當時,我們又氣又驚,迅速申請了財產保全,鎖定了A公司的賬戶款。因為根據合同條款約定,當我們發現A公司對B平臺應收賬款,有可能減少或者是沒有時,我們就可以申請提前終止合同。
后來,這事兒又鬧上了法庭,我們花費了很多時間與精力與A公司打官司。我們在這一過程中了解到,A公司想方設法打通了關系,居然私下與B平臺更換了打款賬號,這讓我們意識到影視行業的水的確很深。
偷換賬戶這種事,讓我們防不勝防。因為A公司可以拿出很多理由,讓B平臺同意換賬戶,比如說涉及稅務問題、銀行卡限額等。
那么,A公司為何不還我們錢?后來我了解到,主要是公司資金周轉不靈,他在“拆東墻補西墻”。A公司負責人告訴我們,他拿我們的錢去投了關聯公司的影視作品。
而在此之前,A公司還因為投資踩坑,陷入經濟困難,合著這是“連環套”。據說,A公司原本看上一個大項目,給了C公司2500萬做前期的研發,但是C公司既沒有做出產品,也沒有還錢,因而,A公司就把C公司給告了,但錢一時半會兒也難以收回。
同時,A公司制作的另一部甜寵劇也攤上事了。這部劇馬上就要播出了,主演卻突然淪為了失德藝人,因而沒法再播出。許多受害公司紛紛找這位藝人索賠,奈何即使官司勝訴,失德藝人也拿不出錢賠給A公司。所以A公司事情一大堆,拿不出這么多錢來給我們了。雖然我們早就申請了財產保全,后期還能走司法途徑,但戰線實在拉得太長了。
經過上次的教訓,我們投資影視行業,只關注有大制作、現金流良好的公司。但是,卻被所謂的“行規”,給套路住了。于是,我開始懷疑影視行業,還到底有沒有仁義在了?
這一次,投資的古裝劇《向陽花》改編自一個大IP,劇本很有看頭,劇組服化道制作精良,三家出品方張三、李四、王五與D平臺簽約。我們把錢投給了項目制作公司張三,當時我們都把投資收益率算得明明白白,覺得這回絕對是穩賺不賠的,但很快就被現實打臉了。
首先是在D平臺方面,平臺為保證播出效果,刪減了影視劇的集數。我們和張三簽約的時候,《向陽花》的集數是50集,后來D平臺覺得要加快節奏,把集數減到35集。根據合同規定,D平臺有權利要求,根據劇集需要做刪減。
當時,張三告訴我們,D平臺畢竟是大平臺,對方的人很豪氣地說,如果劇集播得好,D平臺依然會按照50集付款。此外,D平臺還會再給一些額外的獎勵。于是,三家出品方就與D平臺很愉快地達成了一致。但是問題就出在,上面說的內容都是口頭協議,并沒有簽訂正式合同,而這就為之后的“爆雷”埋下了隱患。
后來,《向陽花》播出效果確實很好。當時,我們和幾個出資人一塊喝酒,我拍著胸脯說,這劇算是D平臺的大爆款了吧,哥幾個這回是賺翻了!
就當我們沉浸在喜悅中時,晴天霹靂把我們給打醒了。原因就是D平臺沒有兌現承諾,既沒有按50集結,也沒有給額外獎勵。而D平臺給出的理由是,D平臺公司人事調整,考核方式也進行了一些調整,因而,之前口頭承諾都不作數了。
這件事發生后,雖然損失了一部分錢,但如果按照35集回款,我們投資人剛好打平。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這次另一出品方王五那里又出幺蛾子了。經過王五這么一折騰,我們的投資連成本都沒能收回。而據我所知,這坑了一大批投資者,大家全都吃了“啞巴虧”。
問題就出在,王五要扣除10%的發行費。但是,發行費在合同上是沒有約定的,但王五執意說這是一個行規,所以要扣除。
因為有IP在手,王五就默認盤子是自己與平臺組起來的,他們豪橫地表示,“要不是這個IP最開始在我們公司,你們哪里拉得到D平臺入伙!”IP固然重要,但制作就不重要了嗎?因沒有給力的制作公司而撲街的IP比比皆是。
發行費張口就要,款項說扣就扣,沒有任何回旋余地。
當時,因為是王五跟D平臺簽的合同,所以D平臺根據合同把錢打給王五,錢先回到王五賬上。王五在扣掉發行費后,才把剩下的錢再分給各投資方。這一番操作下來,最終導致在三家主出品方中,只有王五賺錢了。
事情發生后,D平臺還從中協調,希望王五能從利潤里把錢分一些,至少讓另兩家出品方把本給平了,但王五并不樂意。對方給出的理由是,劇集在沒開拍就買了,而不是拍完買的,因為我們投資人沒有做任何發行工作,所以要扣除發行費。
這讓我們很震驚也很憤怒,在這部劇播出前,剛剛經歷了一輪嚴監管。當時,“限古令”突然來襲,多部古裝影視劇撤檔或更改檔期,受此影響,該劇拍攝完畢取得發行許可之后,面臨開播難題。
因為開播難,三家出品方前期還經歷了一輪紛爭,有的被要求解除發行保底及發行回購約定、退回已分配發行款,有的向法院申請凍結對方財產,我們被迫卷入其中,當時就怕劇播不了,投資人的錢無法收回。之后,劇集就在沒有任何廣告宣發的情況下,突然悄悄上線了,并且還獲得了不錯的播出效果,但仍然面臨回本難題。
后來,在這件事上,我們也咨詢過律師,但打官司很難搞。因為我們的合同是與張三簽的,而不是直接與王五簽的,所以我們想要通過法律維權也是阻礙重重。這一次,我們被平臺和制作公司聯合起來坑,最后白搭進去的還是投資人的錢。
經歷了這一攤事之后,我終于發現,行業亂象無處不在,即使我有千般技藝,對方還是有各種“陰招”,我永遠防不勝防。
我們之前遇到最奇葩的事是,有公司竟然偽造公章簽署合同。當時,我們參與投資了一個電視劇的股權轉讓,但因為原公司偽造公章簽署合同,導致轉讓合同部分失效,我們的錢也打了水漂。
當時,兩家影視公司小星與小光簽署了投資協議,兩方是《江海》各占60%、40%的投資方。但后來,因該劇總投資額超出預期,小星沒能按時足額支付投資款,同時提出退出該劇投資。
后來,另一家影視公司獵豹打算“接盤”,于是找到我們融資,為該劇追加了4億投資,并簽署了相關補充協議,獵豹也成為這部劇的全額投資方,小星和小光則不再享有份額。
但沒多久,獵豹卻被小星起訴,因為全權處理此事的孫總,是偽造公章簽署的合同。而孫總的身份也很蹊蹺,他不僅是獵豹原法人,還是小星的原總監。
最終,法院判定蓋假章的合同無效,小星仍然擁有《江海》60%的投資份額,同時享有衛視、視頻網站的網絡發行收益。雖然孫總也被刑事拘留,但獵豹的投資份額也從100%驟降到了40%。
而根據法院判決,獵豹后期補充進來的資金或不受法律認可,這些錢也打了水漂,獵豹也無力償還我們投資,在經過多輪反反復復的拉鋸戰后,我們的投資人至今沒能拿回資金,而這些風險也是我們在事前無法掌控的。
從這幾次失敗的投資經驗來看,目前影視行業不景氣,的確是一個主要的因素。因為在行業景氣的時候,大家賺錢相對容易,融資到期了就會及時還錢。
但現在影視行業處在下行周期,影視人資金緊張賺錢難,可能今天把這筆錢還了,明天公司就活不下去了。在這種環境下,我們也能理解他們的處境。
但這樣借新還舊、拆東補西的手法,只會導致行業里面充滿了三角債、連環債。如此循環往復下去,何時是個頭?大家都不講信用了,影視行業肯定會越來越差。
我可以負責任的說,這種投資陷阱多次上演,行業外的投資人基本全撤了,只剩下行業內的投資人,或者被鼓勵投影視行業的國資機構,但是大家的錢也都是市場上募集的,總不能平白無故就虧了。
作為機構投資者,我們自然知道,所有的非標類的資產風險都很大,而我們既然選擇投這類資產,也都有一定風險承受能力。
而我們投影視行業,面臨最大的風險不是會賠錢,而是影視投資中所有的過程都不公開,導致信息缺失,投資人都不知道是在哪賠的錢,我們這些影視行業的“門外漢”變成了“冤大頭”。
看似在影視圈里,我們出錢的是老大,但后來才發現,圈內人利益捆綁與交換才是王道。發行方、制片方、播出方統一戰線,因為他們以后還有合作,可能這次就虧了下項目就賺回來了,但是下個項目跟我們沒關系。他們都是圈子里的,投資人是圈子外的,他們之間互相怕得罪,所以就得罪投資人。
另外,影視公司商業模式還不完善,很多事不是按合同來的,而是按關系或者按人情來的。這次我欠你一個人情,下次就在別的項目找補回來了。之前,我們做過這么多產品,還沒有見過哪個行業不按合同來的,因為我們前期都嚴格謹慎地審核過合同,預期收益率都是可以計算的,但不按合同執行遠超出我們預期。
從市場上募集的資金打了水漂,出錢的投資者從一天給我打幾個電話逐漸變得佛系,我各種辦法都想到了,能凍結的資金凍結了,能打的官司打了,最后還威脅他們說要找媒體爆料。幸虧還有公司吃這一套,A公司就害怕被曝光,趕緊分期把錢還完了。
這也搞得我哭笑不得,原來光腳不怕穿鞋的,到最后還是得用圈內的招,去治這幫圈內人。不過那些一直被我喊來的媒體,就只能告訴他們,這件事搞錯了不報道了。
以前,我總覺得早期做影視投資的人做不下去,或是因為挑項目的眼光不行,或是監管手段不到位。但如今,我發現無論我如何全力風控,也依然逃不脫圈內人給我織的一張隨時可變的網。
原本我以為只有那種被所謂的理財經理騙、聽信有什么春節檔電影份額的散戶投資人傻,現在我明白了,像我這樣自以為是的專業投資者才傻。
但如果影視圈再這樣下去,頻頻侵害圈外啥都不懂的老年人、看似專業實則弱勢的投資人、底層接活卻拿不回尾款的制作公司的利益,以后誰還敢投影視行業?
(文本涉及到的各影視劇、 公司和平臺均為化名)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河豚影視檔案”(ID:htysda),作者:清野,36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