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年底,國內各行各業都要做兩件事。第一個是總結、第二個是沖業績,這些對于電影行業也必不可少。但今年很多從業者都會思考一個問題——“我們還能順利完成一些既定任務嗎?”
在變幻莫測的格局下,到底需要什么來維系市場運行?
其實今年賀歲檔開局還算順利,但對比起前幾年的繁榮,總感覺缺點什么,僅把責任和問題歸結到進口片缺失和疫情影響是有失公允的,畢竟問題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
不僅僅是從業者,就連普通影迷和觀眾都會抱怨內地電影市場所存在的一些問題和癥結,別看中國現在是全球范圍內電影市場恢復最好的地區之一,但這些問題并沒有因為疫情的好轉而產生變化,反而會在一些時刻凸顯出來。
影響和制約電影發展的,或者說左右電影攫取票房的因素有很多,但從制作環節上來看,選取明星還是依靠流量、打造IP還是倚重題材,或者尋求類型的突破和找到政策方面的利好因素一直困擾著大家。
其實真正能夠做到徹底不依賴流量明星的影視作品少之又少,雖然近兩年關于流量明星在不斷反噬影視作品的情況在進一步加劇,但如果從投資者角度來看,優秀演員的確有不錯的性價比,但流量明星所能帶來的直接利益更是很明顯的。
在很早之前,電影和電視行業有著涇渭分明的鴻溝,兩者之間存在了一定的壁壘,電影行業似乎有一定程度上對電視行業的鄙視鏈,但在近幾年的發展過程中,電視劇會成為最好的引流和累計流量的工具,畢竟對比電影而言,電視劇在多個方面的門檻都不高。
▲ 《我就是演員》第三季視頻截圖
如果從最近幾年一些純粹以打造演藝職業綜 藝作品的風評來看,不考慮一些節目組刻意為了打造節目效果去造勢,很多觀眾對于一部分流量明星的抵觸情緒和相關言論是非常強烈的,但當節目效果達到相關部門預期后,這些獲得流量的演員想得到更多的機會和資源仍舊是困難的,至少想等到大銀幕的機會并不容易。
這種變化從某種程度上說肯定是好的方向,要知道依照過往幾年的經驗和教訓,像《跑男》《爸爸去哪兒了》《歡樂喜劇人》無一例外都形成了流量的轉換,盡管這些明星中是不乏優秀的演員,但大部分觀眾更多還是沖著流量來消費這些影片。
其實到底是要靠流量還是尋找適應的演員,行業內的大咖似乎會有更適合身份的發言權。這問題也同樣困擾著像吳京這樣的頂級導演和演員,這也不難理解為什么吳京在拍攝《戰狼2》最初也曾動過找流量明星和小鮮肉的念頭,畢竟像這樣重工業加持強烈的影片,先想到對投資者負責是非常必要的,好在于最終大部分國內的爆款影片,也都做到演員優先,流量為輔的原則。
這里其實也包括了最初“開心麻花”的一些成功的作品,畢竟通過多年的打造和磨礪,大部分麻花的作品都具備相當的流量屬性。
幾年前行業內外不斷的談IP、講IP和淬煉IP,在那個時期的確會存在了不講IP就過時了,但很快談論IP便成過時之物,似乎在電影行業中,熱點的轉換要比IT產業中摩爾定律的淘汰率更快。
IT行業中的摩爾定律大概是指電子元件中晶體管數量每18個月便會翻倍,在電影產業中,我們的熱點轉換同樣如此之快、如此之高,以至于大部分中小影視公司都很難跟上行業頭部公司的步伐,他們的被行業淘汰的風險和幾率是最大的,也是最為普遍的現象。
其實IP從來也沒有離開電影行業,只不過大家已經不再以其作為炒作的熱點和吸引投資的工具,IP的熟悉逐步在下沉,或者更多變換一個方式來做重新的定義和價值的轉換。
從今年賀歲檔的開局之作《古董局中局》便可以佐證這趨勢,當馬伯庸和其作品累計并形成了一定的IP品牌效益之后,和之前鬼吹燈可以打造爆款《尋龍訣》一樣,馬伯庸電影宇宙也會借助其IP效益呼之欲出。
但問題和癥結在于,盡管無論是早期的IP屬性和現階段通過更廣泛大數據統籌推演后的市場形態,很多作品會受到制作成本和周期,包括其他外在因素的影響,很難形成更有效的內容轉換。
比起像天下霸唱的鬼吹燈、劉慈欣的三體、馬伯庸的古董局中局這樣的明牌超前IP,最近的黑馬爆款《揚名立萬》雖然是更多是依靠內容來取勝,但又不得不承認“萬合天宜”作為一個老牌互聯網短劇IP的存在,或許萬合天宜這次的將IP品牌轉換到內容的上升才是該片成功的關鍵密碼。
和演員(或者流量明星)不同,IP和題材往往是更容易吸引和影響核心影迷,無論是原著的擁躉,或者是品牌的忠實粉絲,他們往往會將對IP的喜好附加值更多疊加到對影片的喜好之中,這一點是很多明星僅靠自身吸引力無法達成的,同時也更容易IP的內容轉換成功。
更為重要的一點,IP可能只是一個外殼,其包裹的更多還是項目的核心題材,這一點也是大部分影視項目逐漸開始倚重的部分,或者說已經有大部分的影視公司開始專注依據IP來打造自身更為適應的題材項目,像博納近兩年的主旋律影片、中影華夏打造“我和我的祖國”系列影片、光線專注的青春片和動畫片,都已經成為各大廠的頭牌項目。
當然做專業的題材是需要一個相當的漫長的過程,不僅僅是團隊專業人員培養,也包括對觀眾習慣的養成,其實從廣泛的角度來看,迪士尼和漫威借助“復仇者聯盟”這巨大的IP所形成的題材優勢,已經讓其他好萊塢廠商很難在短期內超越。
2020年以來,所有人都已經察覺到進口片出現了較明顯的頹勢,不僅僅是之前的一些類型片的優勢不在,在其他很多方面的傳統差距我們也在一步步的趕上,但也必須要看到,其實國產片也同樣在面臨著好萊塢一樣的困局。
只不過相對而言,現階段中國內地尚不存在好萊塢那種特別極端的“政治正確”,或許說目前好萊塢的政治正確所形成和導致的問題只是表面問題,深層次的問題可能是發展這些年之后,受到一些成功項目的熏陶后,無論是項目開發者還是觀眾,對于新類型的謹慎和抵觸已經形成。
不過中國內地恰好沒有形成太過穩定的觀影習慣,或者說大部分觀眾容易跟風和湊熱鬧,觀影更多需要口口相傳和形成足夠強的話題性,這也是為什么一旦出現品質相對過硬的新類型影片,很多觀眾都會出現“趨之若鶩“的狀態,可能看起來的確是跟風,但根本性問題還是大家對于新鮮事物有足夠強的好奇心。
但從項目的孵化期來看,大部分出現的爆款都需要一個較漫長的過程,而且大部分項目都先需要有相應政策的出現才有更多實際被推動和形成的可能性,畢竟市場上會有大量的存量風險的項目待開發,貿然去做新類型影片往往要承擔更多的風險。
雖然《戰狼2》《長津湖》取得了成功,仍有相當多的主旋律影片并沒有徹底獲得市場大面積的肯定。究其原因可能還是表明上一些作品都是主旋律,但從政策方針的細節和具體實施過程中,肯定有一個更優先的級別,或許說在《戰狼2》的周期內,海外救援是政策傾向更強烈的一面,但到《金剛川》和《長津湖》時期,塵封多年的抗美援朝題材逐步解凍才是關鍵。
但僅依靠想單純依靠政策方面的訊息發布便想捕捉到頭部項目仍舊是困難的,畢竟大部分主旋律影片都要由各地宣傳部門和電影局做最高層級的統籌和安排,這可能對于吸引投資和創作自由將形成最大的“阻礙”,如果以純粹的市場角度來看,大部分主旋律影片的參與難度和風險性反而要比去抓一些新類型影片更高。
在電影局的十四五規劃中仍舊保守的把未來國產片占比年票房的指標調整在55%,其實大部分從業者都清晰的會察覺到在未來相當長的時間該指標我們都會很輕松的完成,進口片的落差更多是需要國產片來添補和完成。
出現的這種空缺或許需要兩三年的時間一點點的過渡和補齊,或許正因如此在后疫情時代內地電影市場會出現階段性的工作日疲軟,但伴隨著內地電影市場的進一步發展和平衡,這種缺憾會慢慢的被抹平。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一起拍電影”(ID:yiqipaidianying),作者:呂世明,36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