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動在街頭巷口、馬路邊的“人間煙火”,不止撫人心,也照料著無數商販的生活。
如今已經工作三年的小玉,一提到小攤,就想起初中時開在學校門口的涮串攤,“上學那會兒,經常吃他家的串,一串兩毛五,直到現在沒漲價。靠賣串,他早已實現躍遷,買下兩層底商,現在開飯店了。”
2020年疫情期間,地攤經濟作為一種經濟模式“救市”。全國各地“煙火氣”四起,截至去年5月,成都市累計增加了10萬個與地攤有關的就業(yè)崗位,27個城市合理地釋放地攤經濟。
艾媒咨詢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微信支付小商家數5月環(huán)比1-2月增長2.36倍,交易總筆數5月環(huán)比1-2月增長5.1倍。截至2020年5月底,中國已有1200萬家小店和路邊攤收入相比2019年實現了增長。
相較于門店經營,小攤投資少、流動性強,因此成為不少人低門檻創(chuàng)收的渠道。
山東人滕斌,20年來一直在門店賣雞肉和鹵肉,疫情突襲,生意慘淡,一天的盈利無法和房租持平。無奈之下,他拿出2000元做了一個小攤,每天營業(yè)三小時,最多能賺3000元。
“原來一年的房租不到5萬,現在我退了門店,租賃了一間鹵肉的小房間,每個月只需要支付400元。我挺看好小攤,主要是太方便了,既方便我們小攤主,又方便消費者”,滕斌說道。
有些人將小攤視作生財之路,也有人將其作為“試金石”。石家莊女孩于富貴兒渴望開一家奶茶店,但掣肘于投資額太大,不敢輕易嘗試,她決定先做一個小攤,摸摸路子。
對小攤,消費者的態(tài)度也變得更友好。
據了解,64.97%的受訪用戶愿意購買地攤食物,食物口感好、價格低、品類豐富、購物氛圍熱鬧等是消費者愿意為之掏腰包的原因。
如今,小攤也在升級,很多小型攤位開始進入商場,錨定“編制”;小攤也不再是低價的象征,一份只能做“開胃菜”的小吃動輒30多元;小攤逐漸擺脫“老破小”印象,“顏值”成其第一件商品,另外方便寬敞的流行型小餐車逐漸流行;品牌化正成為小攤發(fā)力的方向,有些連鎖小攤開在商場的超市入口處……
對于小攤經濟的未來走向,日本的發(fā)展經驗或許可以帶來相關思考和借鑒。
在日本,路邊攤被稱作“屋臺”,主要分布在市中心商業(yè)街的人行道,受到不同年齡段、不同群體的普遍歡迎。以福岡市為例,根據艾媒咨詢數據,不同群體去過屋臺的比例均超過50%。
屋臺如此”喜聞樂見“,一方面與其氛圍熱鬧,是重要的社交場所相關外,也離不開后期“塑造”。日本將地攤當作一道風景線進行推廣。當地人傾向于將屋臺推介給來福岡旅游的人,接近1/4的30歲以下年輕人非常推薦旅行者體驗屋臺小吃。屋臺由民間小吃上升至城市名片,有力地提高了它的普及度。
最重要的是,日本的出臺的相關條例明確小攤面積、營業(yè)時間,以及提供了相關的管理服務,成緩解路邊攤和城市管理矛盾沖突的關鍵,極大促進地攤經濟釋放活力。
放眼中國市場,飲食文化博大精深,任何一種食物、一種品類”掰開揉碎“都能夠以小攤模式呈現,一只雞,可以做成烤雞腿、雞爪;從面食類來說,就有烤冷面、肉夾饃、鍋盔……另外,除了種類繁多的品類外,輔之不同的工藝,一種食材又可以孵化出不同的種類,比如一把串,既可以做烤串,又可以做涮串,它們都是絕佳的小攤標的。
如果將做其他餐飲的模式,精細化地運作于小攤,或許它將會變得不一樣。
泰安 | 滕斌 53歲 燒雞攤老板
我家世代做雞肉產品,2000年我承襲家族手藝,在小區(qū)門口開了一家5平方米的門店。彼時,每月房租僅有600元。20年來,房租隨物價一路水漲船高至每月2000元。
后來因為修路,門店被拆除,我和妻子另尋他處,在靠近大學的小區(qū)租下12平方米的門店。門店只能用來售賣燒雞等熟食,我還需要租賃蒸、熏肉的場所,一年房租總計4.5萬元。
每天早上8點鐘我按時營業(yè),夏天最晚營業(yè)到21點或者22點。即便我和妻子兩人一天都耗在店內,每天的營業(yè)額也僅僅3000元左右。
2020年的疫情來得猝不及防,因防疫需要閉店,我和妻子雙雙失業(yè)在家。3個月后才重新開張,但生意一落千丈,門店格外冷清,一天只能賣出100元-200元,但門店的一天的房租依舊是150元,根本入不敷出。
為了打破這種境況,我在距離店鋪不遠的十字路口擺攤,意外發(fā)現了曙光。
一個不起眼的十字路口,人流匯聚,多得是下班回家的上班族、或者接孩子放學的家長,我在這里擺攤,他們不需要繞遠進店、停車問價,而是買完即走。因為能為大家提供方便,幾天下來,我生意出奇得好,在路邊賣鹵肉和燒雞,每天能多賣600元。
我和妻子索性關店門店,全力擺小攤。我開店前前后后一共投資9萬元,與開店相比,擺小攤簡直是零投資。一輛二手三輪車800元,蒸鍋、鹵具等器材無需購買,雜七雜八加起來不超過2000元。
不同于門店,小攤位置靈活,勢必要選擇人流量大的地方。我把攤位安置在步行街道上,人流高峰期,小攤前圍滿了人,產品走俏。
原來全天呆在店內,如今我上午休息,下午2點半開始熏雞、鹵肉,五點出攤,八點收攤,每天營業(yè)時間也就三個小時。這三個小時里,夏天能賣出3000元左右,冬天是淡季,銷售額也在1800-2000元之間。
說起來,我每天的工作時間其實不足三個小時。我每天要售賣的肉量是固定的,夏天只做出40-50只雞,冬天做30只,生意紅火時,一上攤,不到一個小時就能賣出1500元,2個小時之內“結束戰(zhàn)斗”收攤回家是常態(tài)。與之前相比,賺錢沒少,自由支配的時間反而更多了。
我覺得小攤最大的優(yōu)勢就是方便。一輛小車隨處移動,停靠在十字路口、步行街道、學校門口、小區(qū)門口等有利位置,小攤就是“送貨上門”。現在的消費者很“懶”,下班路上、家門口隨手就能買到商品后,誰也不愿意進店。
現在80%的消費者喜歡在小攤購買商品。一個重要原因是,小攤上賣的商品相較店內,價格更便宜,商品更新鮮。
門店有房租、水電等各方面的壓力,小攤只有食材成本,價格變動空間更大。門店降價的話 盈利空間就是收縮了。另外,對于肉制品來說,我是下午制作,晚上售賣,即便遇到特殊情況,收攤之前還沒賣光,我低價也要賣出,從未剩余。但如果有門店的壓力在,做考量時不單要考慮品質,還要考慮生存。
在我看來,小攤是“小投資、大收入”。
要做一個我家這樣的小攤,投資五六千元即可。我每月的純利潤有1.5萬元,泰安當地的薪資水平大概是4千元左右。一對比,雖然擺攤“風餐露宿”,但收入也不錯。
不過,小攤和門店有共通之處,也要培養(yǎng)食客的消費習慣。像我,一般均是下午17點出攤,在固定位置,消費者很容易找到,老顧客都知道我的“上班點”,有的人連續(xù)三四天來買燒雞。
其實,小攤更適合四五線小城市的土壤,因為這些地方的消費者很喜歡吃小攤的東西,最重要的是小城市的煙火氣足,擁有較為寬松的環(huán)境。
我能明顯感覺到小攤經是一個趨勢。尤其是疫情后,很多人關閉門店,出來擺攤。但與此同時,競爭也在升級。
不像之前,每個小攤主只圍繞自家的“一畝三分地”轉,現在開始做產品的交叉。和我位置正對的一個賣鹵肉的小攤,看到我家雞肉銷量快,也默默上新了雞肉。
之前有位小伙,一天只能賣出三四只雞,我和他關系挺好,怕影響他的生意,就選擇距他較遠的位置擺攤。我所在的街道,僅賣雞肉和鹵肉的就6家,其他5家加起來,都沒有我家賣得多。
小攤生意好壞不是某一因素決定,有的小攤食品味道稱不上很好,但顧客很多,因為老板擅長與客人打交道。我家生意紅火也不單是雞肉產品好,跟手藝、位置、衛(wèi)生情況、服務態(tài)度都息息相關,最主要的是做人情生意。不管小攤,還是門店,做的是人的生意,與人相處是門學問,需要細細探究。
石家莊| 于富貴兒 28歲 奶茶攤老板
我是今年的6月3日正式擺小攤的,在場景、產品、營銷上融入年輕人的玩法,顛覆傳統(tǒng)小攤,火出了圈。
有一天,我刷小紅書時看到某位網友騎著一輛橘色電動三輪車擺小攤,瞬間被“擊中”:原來不起眼的小攤還可以玩得這么“颯”。當時我靈光乍現:我也可以買輛三輪車,實現小時候賣奶茶的理想。
第二天,我以擺小攤為由向老板申請離職,當時他尚以為我在開玩笑。工作交接半月之久,我離開公司,直奔向市場,因預算有限,我沒舍得買電動三輪車,以680元的價格買下一輛綠色的腳蹬三輪車,又花了600元焊接三輪車支架,由此開始了小攤之旅。
我將小攤擺在夜市,主打泰式手打茶。因為車子很小,搭配的簾子又是米色,在一些人認知中,米色有點“喪”,而且攤位還挨著垃圾桶,第一天出攤,管理攤位的大哥覺得我與正兒八經擺攤的不同,純屬“玩票”。
果然,初次試水,我準備的八十杯手打茶只賣出十多杯,送給路過的行人幾杯,其他均被倒掉。
但沒想到第四天,我的小攤位突然火了,好多人排隊購買,過路人駐足觀看。大概是小攤的“顏值”起了效果,加上踩在了“時機風口”,當時石家莊沒有這樣的小攤。我家小攤還成了打卡地,很多小姐姐曬照,甚至登上抖音熱榜。有網友還說,一打開抖音,到處都是我家的手打茶。我覺得有點夸張,不過確實掀起了一點小水花。
當時萬科邀請我進行合作入駐商場;也有老板找上門來,聲稱出錢給我開店,不參與經營;還有一些人尋求加盟。還有一些韭菜黨打著我家的旗號招加盟商,街道上也出現很多“高仿”小攤。我為三輪車搭配的標志性裝飾——大大的藍色蝴蝶結,也成了爭相模仿的參照物,保定、秦皇島出現了相似的蝴蝶結,石家莊還刮起一股綠色小車風。
當一件事物引發(fā)關注的時候,熱度與爭議同在。比如有些人質疑我雇人排隊,還有的覺得我火起來好像很容易。
實際上,辭職擺小攤并不是一時興起,而是忠于熱愛,我很喜歡喝奶茶,初中時一天喝一杯2元/杯的勾兌奶茶。所以我極其樂意對此研究、琢磨。
最關鍵的,我以年輕人的玩法抓住了年輕人:他們喜好新潮、吸睛、高顏值的事物,常“泡”在社交媒體,容易被種草打卡,我圍繞這幾點進行籌備,對應到餐飲來說,即抓住裝修、產品、營銷三要素。
很多人覺得擺攤無非就是“安排”一輛小車,賣貨即可。其實不光年輕人,所有人的目光都極易被新鮮、漂亮的東西吸引,所以我將“小攤”當作“小店”進行“裝修”。小巧漂亮的三輪車,車身為綠色,車框為橘色,這兩種都是比較奪目的顏色。米色的車簾,搭配一閃一閃的小彩燈,車架綁著藍色的大蝴蝶結,車上懸掛著小黑板,上面寫著我家?guī)卓钪鞔蚰滩瑁M者一目了然。
車身還有一條有戲謔又引人注意的文案“暴打渣男檸檬茶”。另外,我的奶茶杯設計時尚又簡單……整體下來,場景儼然“小資情調”,既能吸引消費著,也適合拍照。
完成場景搭建,我開始在產品上下功夫。之前沒有做奶茶的經驗,我選擇了易操作、無需太多配料、沒有奶精等勾兌的現制泰式茶,最重要的是,石家莊沒有此類飲品。購買奶茶制作教程后,我反復觀看,并研究當下爆款飲品,加入自己創(chuàng)意,反復熬煮、練習。sku雖少,每款飲品都精心之作,一杯奶茶售價12元,成本高達8-9元。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互聯(lián)網就是我要借助的東風。我平時會在以種草為主的小紅書發(fā)布內容,另外消費者購買奶茶,會請他們幫忙發(fā)布抖音。就這樣,我的小攤被越來越多人熟知。
我覺得年輕人做小攤,產生的效力不可想象。就像我擺攤的夜市,到現在都還是傳統(tǒng)攤位,但消費者群體、消費需求都已發(fā)生變化,需要有人注入“活水”。年輕人思維活躍、善于思考、學習能力強,又洞悉年輕消費者心態(tài),做出來的東西不會差。
擺小攤是一種低成本創(chuàng)業(yè)的形式,資金不足的情況下,可以嘗試,只有做了,才有做成的機會。如果想要擺攤,首先確定是否具備強大的意志力和目標感,其次要做出自己的風格、付出努力,更要靠學習提升自己。網紅屬性只是跳板,出圈快,最終要靠品質做沉淀。
錦州 | 51歲 孫秀霞 煎餅果子攤老板
我擺攤長達17年,靠賣煎餅果子、烤冷面,我在錦州市買了房子和車,但還是覺得門店更靠譜。
2004年,我買了一輛三輪車,開始創(chuàng)業(yè)賣煎餅果子。煎餅果子售價只有1.5元,我在外擺攤一天,能賣出四五百個,營業(yè)額達到700多元,純利潤有400元左右,如今現在錦州的工資也不過2-3千元,可想而知,當時擺小攤的收入有多高。
在東北,烤冷面是靈魂食物,有酸甜口味、甜辣口味,烤冷面里,可以添加金針菇、烤腸、魚排等很多小吃,年輕的上班族、學生格外喜歡。一份烤冷面基礎售價是五元,添加一些其他菜品可以賣到七八元。我果斷選擇轉“品類”,賣烤冷面,在錦州高中門口擺攤,一天最多能賣一千元左右,即便遇到生意稍淡時,也能賣出五六百元。
對我來說,當時有家庭和孩子要照顧,去工廠上班,精力不足是一方面,家庭各方面花銷又比較大,也不敢輕易拿出很多錢創(chuàng)業(yè)試錯,萬一失敗了,就是家里的負擔,只能做個小本買賣。
起初,我只是想賺點零花錢,沒想到是實際做起來,收益還不錯。靠著不斷擺小攤,我月收入很快過萬。
其實小攤在小城市很普遍,活得也都不錯。有的賣涮串兒,一個串兩三毛錢,一天也能賣出上千元的業(yè)績。在我看來,擺小攤不失為一種好的選擇,做得好,比上班有錢途。
而且,像這些烤冷面、煎餅果子、烤地瓜小攤,投資不大,充其量就是買輛車,買個爐子,除了食材外,也沒有其他支出。
不過,小攤看似門檻低,也不是萬物皆可擺小攤。像鹵味、鹵肉之類的食品,壓根不需要堂食,消費者在門店買完即走;還有一類像烤地瓜、糖葫蘆、烤冷面、烤串之類的小吃,消費者買完,邊走邊吃,既不影響口感,也不一定需要進店食用。尤其是這類小吃份量不大,沒有很多湯汁,很快就能吃完,且不怕灑漏,不管是邊走邊吃,還是站在路邊吃完,都挺方便。而一些正餐,或者湯汁較多的麻辣燙、面類則不適合。
小攤多分布在路邊、學校門口、十字路口、小區(qū)門口、工廠門口等,極容易觸達消費者的地方,他們停下車或者走出校門口買一份,多是帶回家、教室食用。這時,開一家門店略顯多余,路過的學生也不愿進店,加上有房租壓在身,未必有小攤賺得多。
除了品類方面的限制外,小攤也受到外界不可抗因素的影響。
比如刮風下雨下雪時,就不能出攤。東北冬天的氣溫能達到零下20℃,室外擺攤太遭罪,風刮在臉上就像刀子一般,長久站在室外手腳都被凍麻。東北的積雪能湮沒膝蓋,雪厚路滑,走路走要深一腳淺一腳,騎三輪車出門很不安全。
另外,像烤冷面之類的小吃,在冰天雪地的環(huán)境中制作,很快就會冷卻,影響口感。做一份烤冷面需要5-6分鐘,遇到排隊,時間更久,天冷時消費者看到人多,轉頭就走,不愿意挨凍挨餓地等待。
一個最突然、最不可抗的因素時疫情。疫情突襲,各地監(jiān)管加緊,堂食店歇業(yè),小攤也受到很大影響,2020年我關閉了小攤。疫情反反復復,餐飲行業(yè)挫傷最嚴重,就我個人而言,這段時期投資需要謹慎一些,盡可能做小成本的生意。
長遠來說,我比較看好門店生意。首先有門店,餐飲人不受罪,無論刮風下雨都不影響正常營業(yè);其次,門店規(guī)模大、環(huán)境好,從銷量和售價來說,與小攤不處于同一擋位。小攤上,一份烤冷面五六元,店里可能七八元,同樣的商品可以提升價格,不只烤冷面,店內還能提供很多其他品類。
就算只賣三四種品類,靠冷面進店的消費者,可能還會產生其他購買欲,比如再買一瓶飲料,這就帶來了消費疊加。
總而言之,要是做門店,就要想著辦法提高利潤,只提供五六元一份的烤冷面或者煎餅果子,遠遠不夠。
結語:
小攤作為區(qū)別餐廳、飯館的另一種餐飲形式,輕資產、小投資、低風險,機動靈活,成為不少人觸摸餐飲行業(yè)的第一個扶手。
而分布住宅區(qū)、商業(yè)區(qū),步行街、商圈、辦公社區(qū)和地鐵口等交通站點的小攤,提供便捷服務時,也為城市增添了煙火味和人情味。
餐飲和消費本就沒有標準答案,“滿漢全席”誠然令人艷羨,但“江湖小吃”也各有滋味。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餐盟研究”(ID:canmengyj),作者:崔小南,36氪經授權發(fā)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