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董潔 編輯|喬芊
一向堅挺的美團,在哀鴻遍野的三季報中,也沒能幸免。
11月26日港股盤后,美團發布了三季度財報,本季度實現營收488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37.9%,超過彭博預期的35%,但由于反壟斷罰款的落地、投資收益的大幅回落、外加持續虧損的新業務,本季度美團虧損達到101億元,經調整的凈虧損則達到了55億元,創上市以來單季度最大虧損。
連續多個季度貢獻穩定利潤的餐飲外賣,本季度也略顯疲軟,營收264.8億元,同比增長28%,相比二季度59%的增速大幅回落。利潤的下滑同樣驚人,在二季度實現歷史新高的24億元凈利潤后,本季度餐飲外賣的利潤只剩下8.7億元,同比增速只有14%。
季節性因素起到了重要影響,本季度美團加大了對于騎手的補貼力度,此外因為反壟斷因素的疊加,美團在本季度讓利商家明顯,由此帶來的是餐飲外賣的利潤率直接從3.7%下滑至3.3%,相對比下二季度這一數字為10.6%。
好的一點是,本季度美團的活躍用戶數達到3900萬,盡管相比前兩季度均6000萬的用戶新增略有下滑,但考慮社區團購補貼下滑,以及阿里、拼多多等巨頭的慘淡,美團的用戶增長已相當優秀,這也使其連續三個季度成為中國單季度用戶增量最大的互聯網平臺,年底實現7億活躍用戶近在眼前。
客觀來看,中國三季度的消費大盤并不好,各項數據都在下行區間,美團能保持38%的業務增長并不容易,在反壟斷罰款落地后,美團的短期利空已基本釋放,接下來美團在餐飲外賣上將如何選擇,利潤是否會重回低點?以及新業務的虧損將何時收窄?這決定了美團股價的安全邊際。
在二季度利潤達到歷史新高后,外界對美團餐飲外賣期望頗高,但三季度接連爆發的疫情以及給配送帶來的挑戰,都讓分析師預期悲觀,不過從最終結果來看,本季度的餐飲外賣還算穩住了。
財報顯示,三季度美團的餐飲外賣業務交易總額(GTV)為1971 億元,同比增長了 29%,略高于市場預期的 27%,對應的外賣客單價達到49元,同比增長4%,與二季度幾乎持平。就本身增長來看,考慮 8 月疫情爆發嚴重的南京、廣州等地均為美團核心優勢區域,對外賣訂單的影響較大,這樣的增長已算不錯。
訂單量上,本季度外賣單量達到了 40 億單,同比增長25%,增速有所放緩。此外,三季度餐飲外賣的變現率達到13.4%,略低于去年同期的 13.6%,對應的三季度餐飲外賣8.7億元的利潤,折算下來單筆訂單的利潤為0.22元,遠低于二季度的0.7元,也創了一年來的新低,利潤率也從3.7%下滑至3.3%。
異常天氣帶來的騎手補貼加劇是利潤下滑的主因之一,這也體現在了銷售成本中。本季度美團該項支出達到381億元,同比增長21.8%,占收入比重也由71.4%增長至77.9%。不過,美團本季度沒有單獨披露專送騎手的履約成本,按照此前美團專送占總外賣訂單數60%以上來看,騎手成本對本季度的餐飲外賣利潤“蠶食”應該相當之大。
美團收入細分 來源:美團財報
高昂的騎手成本是否會持續困擾美團有待觀察。7 月底以來,多個主管部門聯合發布了一系列涉及外賣騎手或者靈活用工的指導意見,對美團影響最大的是“確保騎手薪資高于當地法定最低工資水準、為全職騎手提供社會保障以及為兼職騎手提供工傷保險”等。盡管有能力轉嫁部分成本,但部分投行分析師認為這仍會對美團業務的長期盈利性產生沖擊。
多個季度增長超過30%的傭金收入也在三季度進入下滑區間。本季度餐飲外賣的傭金收入為232.2億元,同比僅增長27.2%,在線營銷服務收入為32.5億元,同比增長34.8%,相對比下二季度這兩項收入的增速分別為69%和54%
特殊時期,無論面對騎手還是商家,美團都開始“讓利”,追求生態的平衡,考慮到“二選一”的落地,接下來幾個季度傭金收入很可能將持續增速停滯。
此外,業界討論已久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已于11月1日正式施行。財報會上王興也表示,目前還無法估量數據隱私對于美團廣告收入的影響,不過從占比來看,二季度營銷服務收入僅占美團總收入的16.4%,美團因此收到的影響或許不會很大。
新業務為美團的增長打開了想象空間,但持續增大的虧損也讓外界擔心。
本季度美團的新業務收入達到137.2億元,同比增長66.7%,但虧損也暴增至109億元,同比擴大437.5%,在二季度由81%降至76.8%后,本季度新業務的虧損率再次逼近80%。
社區團購的虧損仍是主因。36氪從多位知情人士處獲悉,在三季度美團優選的虧損率沒有明顯的好轉,仍然在20%上下,件單價的提升也并不明顯,仍在9塊上下徘徊。另36氪得到的會議紀要顯示,三季度美團優選和多多買菜的日單量均在3000萬左右,保守粗算,三季度美團優選的虧損接近60億元,此前美團給出的虧損指引則為70億元。
美團收入細分
補貼減緩,履約持續優化,為何社區團購的虧損還在持續?美團給出的解釋是,其在三季度加大了對于冷鏈物流等基礎設施的投入,知情人士告訴36氪,相同路徑,不走冷鏈全鏈路物流的成本在9毛多,走冷鏈物流的成本則要超過1.1元,成本差異在30%。
對此,王興在二季度的財報會也提到了,“目前美團優選的主要精力仍然放在提高倉庫密度以及搭建冷鏈物流網絡上,從長遠來看,這將提升美團優選的勝出概率。”與拼多多、阿里等避而不談社區團購競爭的態度不同,王興承認美團優選會繼續擴大地區覆蓋和滲透,以達到規模經濟。
選擇在當下加大冷鏈物流的投入也符合美團的戰略。前不久,美團將貫徹了近4年的戰略“Food + Platform”調整為“零售 + 科技”,發力實物電商的野心已不言自明,相應的美團也成立“零售小組”,將整合優選、快驢、買菜等業務,由美團副總裁陳亮負責。
從業務邏輯上看,這次整合也十分清晰:美團買菜定位一線城市的前置倉模式,主打“1小時到家”;美團優選主打下沉市場,強調覆蓋的寬度;快驢則定位B2B供應鏈,服務小B商家。整合完畢后,美團的零售業務將覆蓋C端到B端,從一線到下城市場的絕大部分商家和用戶。
而在此之前,美團已動作頻頻。據36氪了解,在“停止擴張”近一年后,美團買菜日前已重新在武漢上線,這使其總的運營城市數量增加到7座,同時其還計劃于明年年初在蘇州開城。據知情人士透露,在今年二季度前,美團買菜的前置倉總數為200多個,但如今這一數量已經翻了一倍,而在廣深地區其已經開始探索800-1000平米的大倉模型。據媒體報道,今年9月,美團買菜全國月GMV已近6.3億元,這與每日優鮮Q2平均的月銷售額幾近一致。
作為美團實體零售的一部分,團好貨、閃購以及買藥暫未被納入其中,但作為新業務的主要構成,其訂單增長也相當迅猛。據36氪了解,美團閃購三季度的日單量已經能穩定在400萬,位居行業第一,醫藥的訂單也已超過100萬單,此外,“閃購+買菜”和快驢在新業務中的占比均在30%上下(40億)。
在一季度的電話會上,王興曾表示,美團優選的目標是在未來幾年為美團帶來3-4億新增用戶,今年上半年美團已經實現了近1.2億用戶的新增,本季度用戶新增則接近4000萬,起初入局這一業務的初衷正在實現。
透過三季報,我們依然可以看到美團在餐飲外賣以及到店業務上的深厚壁壘,這是美團股價的基本盤。但消費環境的萎靡以及政策制約,也讓各家互聯網巨頭身心俱疲。
展望四季度,美團高管也表示,餐飲外賣等主營業務的增速可能仍將下滑,這會繼續拖累本年度美團的利潤表現。而從明年開始,美團外賣用工的合規成本將逐步體現到美團的業績當中,短期內美團在資本市場的表現空間仍將被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