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電商火爆,讓SheIn和PatPat進入到大眾視野:有消息稱,跨境女裝品牌SheIn估值超3000億人民幣,即將IPO,跨境童裝品牌PatPat今年7月宣布完成6.7億美元C、D、D+輪融資。
二者的共同點,除了都是服裝企業、供應鏈都在廣州、同為DTC跨境電商之外,都還有一個逐漸被行業內挖掘出的特點——有著極強的供應鏈管理能力。
而他們的供應鏈管理能力,都來自同一個師傅——云海先生。云海先生原名劉明光,25年從業經歷,從2016年初開始做SheIn供應鏈顧問,2020年~2021年為PatPat供應鏈副總裁,曾經是特步(中國)供應鏈副總裁,匯美集團(茵曼)供應鏈總經理,北京裂帛供應鏈總監,廣州致景科技供應鏈顧問。
全國紡織服裝市場規模超4萬億, 規模以上企業約17萬多家,具有數字信息化管理能力的不足5%,而供應鏈能力成為這個行業一直被忽視但最重要的能力,急需被行業關注。
36氪:很多人說道SheIn是之所以能有現在的成績,并不是因為其營銷能力或者品質、設計,而是因為其供應鏈能力。而您作為SheIn的供應鏈顧問,是什么機緣巧合開始幫他們做改變的呢?
云海:準確地說,SheIn是當前同時“兩條腿走路”的唯一服裝品牌企業(近端時間在朝平臺化發展),無論是營銷能力,還是供應鏈整合能力,都是業內僅有。她的供應鏈,包括其底層架構、組織分工、工作流程以及其在工作過程中所使用的軟件工具及其相關標準,都和我還是具有一定的關聯關系的。
最初的SheIn對供應鏈是完全不懂的。在當時乃至現在,很多跨境電商、國內電商以及國內線下品牌,他們用軟件系統或者信息化工具,都只是為了解決單點問題,這樣很容易導致治標不治本、數據孤島、工具用不起來等種種后遺癥。
所以我們先做了一件事:有一個清晰的供應鏈戰略布局。SheIn也在我的幫助下當時就把五六年后乃至更未來的問題構思明白了,他們沒有亦步亦趨,目光短淺。
36氪:然后您說剛大概在五六年前,他們其實還沒有什么供應鏈的時候,您就開始幫他們搭建了,然后也是想問一下當時他們的情況是一個怎樣的情況,然后可能您接手之后覺得他們當時最大的問題是什么?
云海:首先2015年時SheIn規模還是比較小的,訂單量本身就不夠豐厚,很難有向上游面料輔料的議價權;其次,他們的內部流程也不夠完善,找了幾個生產經理發發訂單,僅此而已;更別提資源整合了。
SheIn來自于南京,最初的廣州分公司是在廣州白云區,白云區那邊主要是服裝批發聚集區,十三行、沙河、中大輕紡城等都在那邊,但是SheIn當時的訂單量又小,又散,給上游的價格又低(因為對外售價低),對速度的要求又更快,當時在白云區已經沒有商家和工廠愿意跟SheIn合作了。
2016年,SheIn到了服裝生產聚集地廣州番禺這邊,最早也沒有人愿意給他們做貨,因為SheIn當時一張訂單也就三五十件,一百件都不到,而其他無論是線下品牌還是國內電商品牌的訂單都是千件起下單,也有上萬件每款的時候。
我們當時的辦法就是自己開工廠,開了三四家小型的工廠,自己買機器設備,自己請好工人,最后去請老板。當時我們請了3-4個小老板,向他們許諾,只要能夠很好地滿足品牌的銷售供給,兩三年以后工廠就送給他們。實際上到了2018年,工廠也的確送給這幾個老板了,有的工廠規模也從當時四五十人變成了六七百人。
四個工廠一共不到200人,每天每個工人30-40件衣服,每個月就可以出十幾二十幾萬件衣服了,再說當時SheIn的品質要求也不是很高,恰恰能夠滿足SheIn前端平臺的銷售需求。
廣東的服裝產業鏈其實也是熟人社會,SheIn當時作為弱勢群體,沒有選擇權,只能被選擇。所以SheIn也逐漸學會了供應商管理,其實就是搞關系——誰缺錢但是又有產能?小加工廠的老板。我們就和他們搞好關系,保證小訂單也有產能。所以一段時間后就通過裁片外發、半成品外發、整件外發,慢慢把周邊資源也利用起來了。
在積累大量供應商的同時,前端的銷售能力也在快速發展。在2016年前后,國外部廣告推廣的收費還比較低,借助當時的低成本營銷方式,SheIn的訂單量增長迅速。
到了2018年2019年,SheIn的盤子也已經搭建起來了,那之后我也很少給他們做顧問了。帶個徒弟三年也該出師了吧,要是三年不出師,要么是老師太差,要么是學生太差,我們都不差,所以在2018年后我也慢慢淡出了他們的實際業務參與,后來去了PatPat之類的等等。
36氪:聽說現在廣州想要跟SheIn合作的那些供應商都踏破門檻了?
云海:最直接的原因是SheIn體量大,訂單大且穩定;還有一個更底層的原因是。SheIn的管理規范,全部是信息化管理,而其他品牌,哪怕是國內一些大品牌比如X踏、X拉X拉等,其供應鏈管理都不是太規范,這就會導致很多是“人為因素”在管理供應鏈。
36氪:SheIn的信息化管理是指什么?
云海:SheIn有一整套的供應鏈管理軟件系統,能夠監控內外的這些信息資源,目前主要用于公司內部。公司外部的供應商也會用這套系統里的部分功能,可以讓SheIn實時收集實際供應鏈數據。
大家都在說SheIn的供應鏈很厲害,在我看來其實SheIn還沒有充分發揮其供應鏈的最大的優勢,還是有進步的空間的。
并且也不一定非要集成這么多供應商,優衣庫只有四五個面料供應商,二十幾個工廠,一樣做得很好。
36氪:外部供應商用SheIn的系統,其實相當于被監控生產,這些工廠會不會不情愿呢?
云海:這些工廠的訂單幾乎全部都是SheIn給的,并不是給他們安裝硬件設備,只是一套軟件系統,讓供應商去實時記錄訂單等狀況,比如何時買面料、何時開裁、何時上線、何時車縫、何時結束、何時包裝、何時送貨……只是把流程管控起來。供應商也可以隨時在該系統里面提取訂單的相關資料,現在供應商接單也都在這個系統,整個體系封閉運作,資料傳遞順暢與快速,對雙方都有極大的好處。
36氪:SheIn和PatPat都是跨境電商,都是DTC品牌,他們的方法論是否適用于國內品牌?云海:其實對整個服裝行業都受用,只不過現在大家所熟悉的是這幾家,因為跨境電商這幾年特別火。我之前也給像茵曼、裂帛這樣的國內電商,從0搭建供應鏈;
再之前,我還給美特斯邦威、特步這類傳統企業做過供應鏈管理工作;
再之前,我在外資跨國集團做了13年,從外貿跟單員一直做到CEO。
所以我掌握的這套方法論,其實不論是國內還是國外,線上還是線下品牌,都可以驗證成功。因為供應鏈都是同樣的邏輯,線下品牌、國內電商、跨境電商,區別只是銷售的區域、方式、渠道不一樣而已,產品供應鏈是一樣的——從原材料(面料)做成衣服再放到倉庫。
36氪:SheIn和PatPat其實都是DTC品牌,他們的火熱加之亞馬遜的封號潮后,國內普遍認為DTC才是跨境電商發展的方向,您認同這個看法嗎?要做DTC的品牌,可能需要哪些特質?
云海:DTC是服裝企業未來必須做的。SheIn既掌控供應鏈,又能直接接觸到客戶,所以對于想要做DTC的廠商來說,最簡單粗暴地方法就是學習SheIn。
第一,供應鏈整合。
第二,以前品牌都是通過代理商、分銷商銷售,沒有直接去做跟客戶/消費者交流,無法實時接受市場反饋。
總結而言,DTC就是要手握兩端,一端掌握好供應鏈,另一端要和消費者直接接觸。
但現在很多大中型企業,他們只做了產供銷里面的某一個環節,但這并不利于行業企業健康發展。一個簡單的例子,日本和德國有很多小工業品店,他們能夠存活幾十年幾百年,這在咱們國內很難想象。為什么他們能做到?因為其產供銷都在自己手上。
36氪:亞馬遜封號對深圳很多跨境電商打擊很大。有人分析原因,說被封號的都是鋪貨型電商,這類電商需要轉型做精品。您覺得這種轉型是有可能的嗎?
云海:我的觀點是,無論是鋪貨還是精品,并不能夠決定他們成功和失敗。關鍵點還是在于他們是否真正掌控了自己的供應鏈和客戶。亞馬遜賣家對客戶是沒有辦法掌控的,咽喉被摁住,所無論是鋪貨還是其他形式,都不長久。
現在大家都想做精品,讓產品體驗更好,但首要前提是搞清楚客戶類型,只要客戶類型找準了,賣垃圾也有人買單。SheIn質量并不一定就是好的,但是她一樣做得這么好,就是這個邏輯。
很多人覺得亞馬遜做不了了,是不是要依附別的平臺?我建議不要,那還是把命運交付在別人手上。不管做跨境電商還是國內電商,線上還是線下,一定要DTC,DTC應該是我們每一個服裝品牌的終極目標。
阿里巴巴前一段時間也在講 DTC概念,不過阿里喜歡造詞,說是“C2M”, Customer-to-Manufacturer(用戶直連制造),其實都是一個意思。這樣看來,整個行業大小公司都在從不同角度切入DTC,證明這件事的未來一定是正確的,需要所有品牌都去爭取。
包括我覺得我能夠幫SheIn、PatPat搭建好供應鏈,就是因為他們都是DTC,他們有自己的平臺和銷售渠道。
36氪:您怎么看待 Tiktok的商業化?會給跨境電商、供應鏈帶來的哪些機會?
云海:Tiktok是想做亞馬遜吧?作為一個媒體工具,其后端切電商的話,究竟能做什么?所以Tiktok有機會做成下一個亞馬遜,但對其自身的整合和運營能力要提出很高的要求。
對于跨境電商來說,也要利用好Tiktok的DTC屬性去做銷售。
36氪:但是有自己的平臺和網站,對很多電商來說是有成本的。在亞馬遜上推廣雖然小貴,但是簡單粗暴。一旦建站,品牌或者賣家需要自己去運營、營銷、推廣,這對于他們來說是有一定門檻的。
云海:SheIn一開始也沒有現在這么厲害的營銷能力,也是慢慢摸索的。我不是完全不建議大家用亞馬遜,亞馬遜可以用來練手,積累原始資金、選品方法、營銷能力,但不可以一直躺在亞馬遜過安穩日子,財富是亞馬遜給你的,亞馬遜想收回去你也無話可說。
36氪:所以幫品牌和賣家建站、營銷的一些工具,是有可能有發展機會的?
云海:當然,包括物流、代運營,幫助跨境賣家的服務和工具都是有機會的,但是歸根結底要建立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我現在創業,做簡派供應鏈科技也是一樣。我賣系統、咨詢給服裝品牌,但同時我也在這個過程中建立核心競爭力——沉淀在供應鏈管理云平臺上面的數據。
我覺得,不管是企業還是個人,是工作還是人生,其實道理都是相通的,一個人如果只做當下的工作,而不把未來的路鋪好或者想好,是無法做到維持當下的舒適的。
36氪:像SheIn的這種非常標準的供應鏈管理軟件,有可能對外商用嗎?
云海:我現在創業做的簡派供應鏈科技就是這樣的。我在2021年8月份之前我都是在外面幫別人打工的,給PatPat做副總裁,今年8月份開始想把SheIn這套供應鏈模式復制下來社會化。
不過我不想通過賣系統的方式,我想建服裝供應鏈管理的云平臺。
服裝品牌公司的供應鏈為什么做不好?歸根結底就是信息不透明、過程不可控、質量不可靠、價格不可信,使環境變得相互猜忌?,F在品牌和供應商之間還是傳統的生意模式,不談核價標準,只談具體的價格,這帶來的直接后果是,供應商如果想要利潤,就只能偷工減料,最后導致產品質量越來越差。
我希望在新的供應鏈關系中,通過信息系統交流,將面料、輔料、加工費的價格都談好,讓商業環境變得開誠布公。
為什么SheIn現在超過1000個億的“盤子”,也能夠高效地做好供應鏈和產品,就因為體系是公開透明的。
36氪:但是一個背景是,SheIn能夠要求公開透明跟供應商合作,是因為有大量的訂單,這是他們的底氣。使用您的軟件的品牌如果沒有足夠多的訂單,他們該怎么去推這件事?
云海:單一品牌訂單量不足,但整個社會上的訂單是很充足的,很多訂單找不到合適的供應商,很多供應商找不到合適的訂單。供需兩端都有,只不過不知道彼此在哪里?
消費者可以在阿里巴巴、京東這類在平臺上找到需要的產品,但供應鏈目前還沒有這樣的平臺。而供需兩端的匹配是通過在軟件系統的使用過程中沉淀的數據來做評估的,比如某供應商平均月結100張訂單,那么其完成度、質量表現、實際產能效果等維度就是評級標準,這些真實數據都呈現在平臺上。品牌方也是同理。
36氪:國內還有您覺得做供應鏈管理的服務商,還有比較好的嗎?
云海:軟件系統是有跟我們比較類似的,或者說比我們還好的,比如領貓、妙優。但是他們的生命力不一定比我們強,因為對于鞋服供應鏈來講,除了要有互聯網思維,還需要對這個行業非常了解。
所有的服裝產業鏈上的軟件公司,都會有一個問題,就是其創始團隊是it人員出身的,對行業不了解。他們肯定是想不到,也做不到供應鏈管理和整合。供應鏈是能長成參天大樹的樹,但很多軟件系統的樹,長到一定階段就長不大了。
現階段,我要先做供應鏈信息閉環,等閉環搭建好,再去切交易。在兩端還沒有進行數字化升級時就做交易,很容易變成空中樓閣,所以我們寧愿前期累一些,幫行業內的品牌和供應商搭建好數據信息平臺。